第四百六十三章 小丑吕蒙
“我府中有个小侍卫,悉心培养多年本来很听话,他跟其余侍卫也比较融洽,可是最近侍卫长因病去职。
我本就打算提拔他为侍卫长,现在还没有宣布任命,底下人就已经把他当作统领,所以现在很犹豫要不要提拔。”孙权打着比方。
胡恪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马上就明白孙权说的是吕蒙,毕竟鲁肃的丧礼搞得很大,但是他必须让孙权觉得自己没有猜到。
“主公说得是您的车下虎士吧?本来我不习惯在别人背后语人是非,但是主公之事还是想说说看法...”胡恪回答道。
孙权见胡恪似乎真有办法,于是来了一些兴趣:“则诚有什么好办法么?”
“听主公刚才的叙述,我认为您对这侍卫还是信任的,由他出任侍卫长是最佳选择,只是担忧他会居功自傲因而结党?”胡恪试探性反问。
孙权点点头,“正是如此。”
“其实很好办,再扶持一人就能让他认清自己,也会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主公赐给的。”胡恪建议。
孙权捋髯摇头:“金口一开极难更改,新扶持的人若办事不利,岂不反而误事?”
胡恪笑着说:“主公可选一个武艺差、人缘好的臣子,他明知不可为必然极力拒绝,在拒绝期间就能达到敲打目的,最后还是原来那人出任侍卫长,这么处理主公的威望就上来了。”
孙权听得眼前一亮,兴奋地夸赞:“则诚不愧是商人出身,你这头脑的确非常灵活,难怪能在张家能够游刃有余...”
胡恪挠头苦笑:“商场上人心叵测尔虞我诈,行差踏错就会血本无归,还是跟着主公做事自在。”
“则诚你好好干,我对你多有倚仗,今后封侯赐爵也未可知。”孙权给出肯定的表情。
“多谢主公,余修愿意赴汤蹈火,以报您的知遇之恩。”胡恪双手抱拳、单膝跪地,说得十分感人。
“则诚今后不必如此,君之忠心我已尽知。”孙权双手将他扶起,自以为收复了眼前人。
孙权余氏商行得到答案心情大好,回去后他思来想去最终锁定了人选。
将鲁肃风光大葬以后,孙权在建业召集群臣议事,大家都知道是宣布大都督人选,江东的文武都猜出了是吕蒙。
大殿内群臣眼神各有不同,有艳羡的、有鄙夷的、有祝福的、也有期待的。
开场顾雍、诸葛瑾等议论了内部军政,有后方山越作乱、域内出现洪灾等。
随后讨论的话题逐渐转向外部,谈到江夏和濡须口的防御问题。
老将韩当提出尽快任命大都督,否则江夏和陆口的军心不稳。
“卿等以为何人可接替鲁子敬?”孙权环视众人,最后把目光定在了吕蒙脸上。
大殿内只有张昭知道孙权心思,所以想他看看谁会率先跳出来出丑。
等了好一会鸦雀无声,偏将军潘璋出班谏言:“子明将军很有韬略,又常跟在主公左右作战,末将以为他乃不二人选。”
潘璋这一带头,丁奉、宋谦等将都抱拳附和,孙权则意味深长地看着吕蒙。
吕蒙见状礼貌地回答:“末将资历尚浅,恐难担此大任...”
“子明(吕蒙)虽然自谦,但也与子敬遗言不谋而合,再历练几年方可托付重任。”孙权这个时候抬出了鲁肃,用上一任领导的评语压制吕蒙。
吕蒙本来就是客气客气,没想到孙权这句话直接像往他头顶浇了冰水。
五味杂陈的感觉配合殿内那些火辣辣的眼神,让吕蒙瞬间在心中发出了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要去哪里?
顾雍见吕蒙落选很是意外,难不成主公要启用本地将领?于是出班拱手提问:“周公瑾离世荐鲁子敬,子敬若留遗言必有举荐,不知此人究竟为谁?”
孙权捋着紫髯悠然说道:“子敬所荐者,严曼才也。”
严畯此时为从事中郎,是江东标準的文人书生,当初還是张昭举荐给孙的,此言一出殿内安静得如同出奇,但几乎没人质疑鲁肃的遗言,毕竟死者为大。
“子敬有识人之明,他推荐曼才必然有道理,老臣附议。”
严畯本人还在一片茫然中,张昭最先跳出来附和孙权,他不配合害怕老板会直接点将张承,那时候真的就骑虎难下了。
“臣也附议。”诸葛瑾与严畯交好,又同属淮泗派阵营,见‘带头大哥’都定下调子,他緊跟着就站了出来。
“臣附议。”江东士族代表顾雍也表示赞同,虽然孙权最终没选择本地将领,但是严畯此人跟与江东士族走得相对近些,总好过那些淮泗派的武人当权。
“臣附议。”
......
随着顾雍的加入,江东士族们纷纷站出来支持,这让殿内那几个淮泗将领直接懵圈。
“曼才,看来你是众望所归啊,那就由你来接任大都督,即刻去往江夏统领兵马,西防关羽北抗曹仁,这幅担子可不太轻啊。”孙权拍板定案。
“主公,我...”严畯根本想不到会这样,怎么突然所有人都在支持自己。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大家先散了吧。”孙权挥一挥衣袖,转身往后堂走去。
殿内众人瞬间围到严畯的身旁,大家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嚷嚷着严畯要摆酒庆贺一番,吕蒙就像一个小丑一样站在角落。
大都督觉得我不如严曼才?吕蒙好半天都没从失落中走出来。
孙权在离开时转身瞟了一眼,那种掌控全局的感觉从脚底爽到头顶,他觉得余则诚说得一点都没有错,威望这種东西树立起来真不得了。
什么大都督、小都督?没有我这个主公赋予权力,你们什么都不是。
严畯从来没有带过兵,也不知道鲁肃怎么会看中自己,就算自己是属于淮泗派的人,可明明就是一个文官别说跟吕蒙比,就算是那好华服的吕范也比不上啊。
百思不得其解后,严畯沉下心来给孙权上奏疏,表示自己根本不通军事,强烈建议孙权另择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