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古代的身份证

  如果说黄册是古代百姓的户口本,那照身帖,就是古人的身份证。
  发明照身帖的是个厉害的角色——商鞅。
  按照商鞅户籍改革,全国百姓都需要有照身帖以自证身份,就算是住个店,也得拿出照身帖来,商某人就吃了这个亏……
  但照身帖这个玩意自秦之后,似乎就不见了踪迹,转而出现了其他类型的身份证明,比如隋唐时期,就用“鱼符”作为身份证明,“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大官(三品以上)鱼符黄金材质,五品以上银质,六品以下铜制。
  到了小武时期,不喜欢鱼符,改成了“龟符”,但也就是变了个动物,一样是“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北宋时期就不使用鱼符,转而使用腰牌,到了明代,腰牌还是腰牌,只不过名字变了,叫牙牌,估计和象牙等材料制作有点关系吧……
  但问题是,不管什么符,什么牌,那都是官员的,最多到地主一级,挂在腰间吊儿郎当一下,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任何缘分的。
  换言之,在秦之后,天下百姓没有身份证,没有照身帖,办-证上牌的,基本上都是官员一级的,当然,他们办理的时候估计是不需要挑日子摇号的。
  挖下原因也很简单,历朝历代都以农耕为主,百姓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家乡三十里开外去,要什么身份证啊,尤其是明朝初期,农家就那点地盘,军户就只能绑在卫所里,走远点都不行,办身份证给谁看去,不是浪费嘛。
  但世易时移,洪武初期的政策已经被朱允炆给砸了一大半,路引取消了,商业发展了,虽然眼下百姓依旧习惯于留在地方,不远游,这个大局面也不可能在未来百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商业活动与大教育活动的进行,必然会促使人口流动,加上基建建设、匠户打工,跨省征调民工,京师纺织、书店、煤炭等行业不断吸纳人口,人口流动的问题在一些商业城市中已经凸显出来。
  京师里已经出现了雇佣性质的牙行,不好说是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入城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商队动辄几万人南下的规模,足以让人惊心动魄,没一个合适的管理制度,他们跑到哪里去都不好调查,也不好管理,总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给百姓发个身份证就显得很是重要,这也是管理人口流动,把握商业态势,避免不可控流民,做好治安的基础工作。
  解缙、茹瑺等人面面相觑。
  “执行吧。”
  朱允炆知道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活,但为了长远考虑,也为了挖出隐藏在民间的黑户,只能这样做。
  解缙等人退下,过了几日之后,文书就已发出,快马奔向全国各地布政使司。
  考虑到照身帖的重要性与防伪性,照身帖的制作没再随便用一块木头来刻写,而是采取了洪武宝钞的材质,由宝钞提举司来负责制备,特意加厚,以形成牌状,并涂以轻腊,可防雨淋。
  宝钞提举司也无法一次性制备如此多的照身帖,只能分批次制作。这一批自然是给官员及其家眷的,第二批是给流动性最强的商人及其伙计,之后是士子与入城百姓,最后才是不怎么流动的地方百姓。
  照身帖完全普及至少也需要三年时间,这件事急也急不来。
  洪江成为了一座商城,在湖广布政使周政的亲自站台下,无数商人汇聚洪江,并在这里购走了从交趾拉来的无数宝物,然后分散至全国各地,进一步提升了洪江城的地位。
  周政把握住时机,加上商税实在是赚了不少,为了确保洪江成为一座长盛不衰的商业之城,天才地想出了招商引资的办法,派人到处到苏杭、京师、北平、开封等地散播消息,说洪江如何如何好,周围资源如何如何丰富,来洪江安置家宅如何如何好,死了也有风水宝地……
  为消除土司打劫带来的潜在危险,周政亲自带人去找各地土司来了会,简单扼要,谁打劫商人,自己就去请张辅来湖广走一趟,谁照顾商人,以后发了财有大家一份。
  在张辅与胡萝卜的双重影响下,湖广的土司老实了,毕竟谁也不希望张辅到湖广出差,听说张辅在广西又灭了一家土司,足足八百余人,就因为土司抢走了商队的一车货物,还杀了五个伙计。
  人屠的威名不是吹出来的,是杀出来的,得罪谁都不能得罪疯子,何况人家答应分钱了,至于到时候是分五两还是五十两,送两车陶瓷还是一车猪肉,那就看他们吧,不敢强求。
  常百业坐在洪江城买下的宅院里,芭蕉翠碧,梧桐正阴,侯浅浅在门外池塘里采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荷,笑着走到中庭,对翻着书卷的常百业道:“你翻这本《诸蕃志》都多久了,看出什么名堂没?”
  “没多少收获,这里面记载的内容与南洋流传的内容多少有些出入,不过大体还算对得上,可想而知,在宋代时,市舶司的人对海外诸国已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常百业合上了书。
  侯浅浅拿出一个花瓶,将荷花插了进去:“纸张得来终觉去,了解南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一趟南洋。眼下大明有了交趾,去旧港慢点一个月也就抵达了,途中只要不遭遇风暴巨浪,并没多少危险。”
  常百业微微摇头:“我不是怕危险,而是担心晋商也进入南洋会引起徽商、浙商等人的抵制,要知道,他们将南洋视为了自己的后花园,不会去触碰北方的生意,而我们已经过了江,进入了苏州等地,这已经引起了他们的不安……”
  侯浅浅也知道这一点,如果徽商也进入山西,与晋商争夺北方贸易,那晋商也会不开心,甚至会组织商户反击,抵制,将其赶出去。
  “话虽如此,但南洋毕竟利大。”
  侯浅浅不想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
  常百业知道南洋有无数利益可图,将一件陶瓷拉到南洋,其利至少至少也要翻八倍,有些甚至十几倍,从南洋再购置一批货物回到大明,转手又是数倍、十几倍的利。
  航海不赚钱的,恐怕只有郑和的水师船队,而水师毕竟不是商队,不以利为主,但其开辟的航线,带来的附加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只有郑和水师来回穿梭于南洋,那朝廷早晚会吃不消,但如果有商船跟着,形成稳定的贸易,仅仅是市舶司收取的税,就足以多养活一支水船船队。
  “我在想,我们要不要放弃南洋,就以安南、占城、暹罗等地贸易为主。”
  常百业沉吟道。
  侯浅浅微蹙眉头,有些不甘心:“可吕宋、渤泥、爪哇与我们的旧港等地,都是物产丰富之地,听闻在遥远的西洋国家中,还有一些宝石国……”
  常百业叹了一口气:“想要去宝石国,来回可能一年半载,甚至是两年,如此长的时间里,一旦出现风险,那便会损失惨重。”
  侯浅浅撇了撇嘴:“你连北元的大营都敢去,还怕南洋不成?”
  常百业伸手将侯浅浅抓到近前,低声道:“我不怕南洋,但我想,作为晋商,我们跨入交趾等地已够远了,再远的话,实在是有些太大了,也有点失去根本了。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北面,西北与东北。马哈木等人已经被朝廷册封为顺宁王,出关与其交易,有利可寻。”
  “西北的亦力把里交好大明,宋晟在嘉峪关外开了互市。而东北的朝-鲜完全可以走海路进行贸易,直抵达塘沽与天津,这些地方,才应该是我们晋商的主场。”
  侯浅浅思索了下,微微点了点头:“你是想重走丝绸之路吧?”
  常百业笑了笑,躺在椅子里,翘起腿:“你也听到消息了吧,西面的帖木儿有些不老实,似乎想要东征,这可是我们的机会啊,安南小国能有什么宝物,帖木儿帝国可是搜刮了无数城邦,撒马尔罕的财富怕是恐怖至极。”
  侯浅浅嘻嘻笑了笑,道:“帖木儿东征不东征且不说,一旦打起来,我们也不可能打到撒马尔罕去啊,那里实在是太远了……”
  “为啥不能?他们能从那里出发打过来,我们就能打过去。”
  常百业连忙反驳。
  这可是事关自己商业帝国的大计划,怎么能打跑就算完呢,要打就彻底占领撒马尔罕,最好连同整个西面都占了。
  侯浅浅白了一眼常百业,他这是贩卖战争上瘾了,安南小国卖了也就卖了,可帖木儿帝国很是庞大,还有个瘸子战神,不好打啊。
  就以大明的实力来说,或许可以打败帖木儿,但根本无法做到如此长的补给线,直接打到撒马尔罕去,想要重开西域,再现丝绸之路,怕是难啊。
  常百业思考良久,才轻声喃语:“海上贸易之路打开了,陆上丝绸之路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