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司马朗

  “吕煜在祭祀大典上驳斥了董卓的面子,要想董卓不计前嫌谅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谅解不成,保下吕煜的性命,只要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几分可能的。”
  荀攸没有把话说满了。
  “我与何颙伍琼,还有吏部尚书周毖,被董卓任命为举贤之任,举贤尚可,但是援救吕煜,恐怕不是我能够做的了。”
  袁绍能够成为渤海太守,也正是有郑泰在其中谋划。
  想要袁绍成为雒阳外反董的源头力量。
  他自诩有一手好剑术。
  但是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有一手好剑术,难道可以做百人敌,千人敌,万人敌?
  何况雒阳狱现在必然是铁桶一块。
  便是霸王项羽在世,怕也难做到这一点。
  “我虽然只是见了吕公明几次,但是对他这个人也有了一些了解,他自然不怕死,但也不会想死,今日怒斥董卓,必然是有后手的。”
  “后手?”
  郑泰摇了摇头。
  “能有什么后手?”
  荀攸轻轻摇头。
  “吕公明是谋而后定之人,不可能真的来此处送死,若是他真准备赴死,也该将家里人托付于我等照料,但你想吕公明可说过这也的话?”
  “也是。”
  郑泰回忆了一下,眉头微皱。
  “莫非那吕煜有信心能够化险为夷?”
  现在就跟一个死局一般。
  便是他是郑泰,换成现在吕煜的处境,他都不敢说能活。
  “当然我方才所言,都是猜测而已。”
  荀攸后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
  他的猜测向来是很准的。
  “便先跟着濮阳公,吕煜是以太学的名义站出来,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不错。”
  以他们两个人的能量,实在是太小了。
  但是加上太学
  这就不一样了。
  太学有一万多太学生,而且这些太学生大多不是易于之辈,身后都是有家世的。
  或轻或重。
  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能量。
  而这一股力量,便是连董卓,都不能视而不见的。
  “濮阳公。”
  “原是议郎与黄门侍郎。”
  濮阳闿见到两人,点头示意。
  “老朽现在有急事,你们有事,便日后再来说罢。”
  濮阳闿现在心中可是非常着急的。
  “濮阳公,我二人便是为了吕公明的事情而来了,实不相瞒,吕公明与我两人早有相交,如今见挚友入狱,我等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原是同道中人。”
  陈群对着荀攸与郑泰行了一礼。
  他与荀攸都是颍川出身,当然是认识的。
  现在也是作为中间人,润滑剂了。
  “濮阳公,此二人都是忠贞之士,不是董卓的走狗。”
  “好。”
  濮阳闿轻轻点头。
  对于陈群的话,他还是相信的。
  “各位弟子,你们便先回太学,等候消息。”
  韩诗弟子首先领命。
  “是。”
  但也有些太学生不情愿。
  “濮阳公,既是要援救吕公明,我等身为汉臣,世食汉禄,自然也该做些事情的,我们也跟着罢。”
  “是啊,我们也跟着罢!”
  下面,太学生一个个都是向前来请命的。
  “诸位”
  陈群挥了挥手,说道:“我等要去拜见奉车都尉,人多了反而不行,诸位便在太学等消息,若用得上你们的,我们自然也会急着你们。”
  这个奉车都尉,说的是董旻,是董卓的亲弟弟。
  陈群的一番话,安抚了场下的太学生。
  陈群走回来,濮阳闿小声问道:“为何要去见董旻?此人与董卓蛇鼠一窝,求之无用。”
  “自然不是去求董旻,去求董旻,想来也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只是司马家的府邸就在城南,去拜见董旻的话,会路过司马家府邸”
  说到这里,濮阳闿也算是明白了。
  “原来去见董旻是个幌子届时,谁去司马家?”
  “我与司马家的人相熟,我去最好。”
  濮阳闿轻轻点头,正要答应,荀攸却是在一边插上来了。
  “不妥。”
  “公达此话何意?”陈群愣了一下。
  “长文在太学生中实在是引人注目,我们这一行人,肯定是会被关注的,尤其是长文你,更是如此了,我早不是太学的人了,司马府我去,自然是最合适的了。”
  “只是也罢。”
  陈群想了一下,重重点头。
  “公达兄前去,比我更加合适。”
  陈纪濮阳闿也是很快做了决定。
  “此事,便有劳二位了。”
  荀攸郑泰轻轻点头。
  “出发罢。”
  一行人虽然不多,但是架势却是不小。
  七八辆车辇行进,身后跟着骑马步行的太学生。
  入城之后,荀攸郑泰便与队伍分开,非常熟络的朝着司马府去了。
  司马府非是高门,但也颇为庄严肃穆。
  “砰砰砰~”
  荀攸轻轻敲门。
  没过多久,只听见吱吖一声。
  门开了。
  从门里面探出一个麻衣门房。
  “雒阳令可在府中?”
  “二位是?”
  荀攸与郑泰两人的装饰皆是不凡,门房也不敢怠慢。
  “我是颍川荀攸,这位是郑泰郑议郎。”
  颍川荀氏,议郎。
  门房听到这两个词,便更加不敢怠慢了。
  “我家老爷不在府中,但是大郎在府中,小人这便请我家大郎过来。”
  “快去。”
  “诺。”
  门房小跑过去,没过多久,一个身穿素白衣,右手握着戒尺,左手拉着一个九岁少年的青年男子缓步走上前来了。
  那青年男子有着如黑曜石般澄亮耀眼的黑瞳,闪着凛然的英锐之气,在看似平静的眼波下暗藏着锐利如膺般的眼神,配在一张端正刚强、宛如雕琢般轮廓深邃的英俊脸庞上,更显气势逼人。
  他左手边的那个少年,身穿一身深绿罗衣,头发以竹簪束起,身上一股不同于兰麝的木头的香味,少年的脸如桃杏,姿态闲雅,此时看着荀攸与郑泰,眼中全是好奇的探幽。
  此二人,年长的是司马朗,年幼的则是司马懿。
  “议郎公达前来拜访,有失远迎,请。”
  “伯达,多有叨扰,请。”
  荀攸郑泰大跨步进入其中,等门房将院门关闭的时候,荀攸再说道:“今日我来见你,是有要事相求。”
  “二位,先入堂中温酒一杯,再谈不迟。”司马朗脸上缀着笑容。
  “急事。”荀攸一本正经。
  “急事?”
  司马朗脸上露出郑重之色。
  “仲达,你先去书房温书,过一会,我可是要考校的。”
  “是。”
  司马懿有模有样的对着司马朗行了一礼,缓缓退去。
  这模样,完全不像是一个九岁孩童的样子,反而像是太学中的太学生一般。
  司马家的家教,当真可以说得上是士族的典范了。荀攸心中想着。
  “既是有急事,快请。”
  司马朗马上将荀攸郑泰二人招呼到客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