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六章 危险

  二皇子没有看过那份口供,他一脸疑惑,不知道那个刘四喜究竟供出了什么。
  太子进来之后,宝公公便将那份口供捧到他面前,太子飞快地看了一遍,眉头深锁,一言不发。
  皇帝的目光在三个儿子的脸上扫过,最后落到二皇子身上,问道:“这份口供你看过吗?”
  “儿子没有看过。”二皇子老老实实地说道。
  皇帝对太子说道:“给他看看。”
  口供终于到了二皇子手上,他越看越是心惊,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刘四喜供认,她是孤儿。
  最初,她们有四十人,她们都是差不多的年纪,有的容颜姣好,有的相貌平平,但是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她们全部都是孤儿,不知道父母是谁家乡何处的孤儿。
  她们读书,也学习武功,甚至还学习用毒和易容。
  十二岁开始,她们每年都会有人离开,谁也不知道离开的人去了哪里。
  刘四喜是十八岁时离开的,她先是去了杭城,那时杭城有一位很红的姑娘,名叫翠仙,刘四喜的第一个身份,便是假扮成翠仙身边的粗使婆子。
  她掩去年轻的相貌,易容成中年妇人,翠仙去参加堂会,都会让她做跟车婆子,其实她很清楚,她不是跟车婆子,她是翠仙的帮手兼保镖。
  翠仙长袖善舞,杭城的很多官员,都是翠仙的裙下之臣。
  两年后,翠仙带着她离开杭城,她们到了平城,翠仙很快成了平城最红的姑娘,整条街都以翠仙的名字来命名。
  翠仙开起了翠仙阁,刘四喜不再是翠仙身边唯一的同伴,翠仙阁里的女子来来去去,有些是真的花娘,有些和刘四喜一样。
  刘四喜不知道这些女子离开翠仙阁去了什么地方,她知道就连翠仙也并不清楚,会有人送这些女子离开平城,翠仙阁只是中转的地方而已。
  有一次,翠仙阁里来了两个女子,刘四喜见过她们,她们曾经与她一起训练,这两个人很早就离开了,刘四喜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再次见到她们。
  只是当天夜里,翠仙便告诉她,接到上面的指示,这两个人留不得了,翠仙让刘四喜去处理尸体。
  刘四喜已经不是第一次处理尸体,她没有在意,按照惯例将这两具尸体带去城外,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烧了。
  可是刘四喜没有想到,次日翠仙便一脸歉意地告诉她,自己不该让她来处理尸体,现在上面怪罪下来,她不能再留在翠仙阁了。
  翠仙与她相处多年,碍着身份,两人不可能亲如姐妹,但是多年的同生共死,早已有了感情,这也是翠仙愧疚的原因。
  几天之后,刘四喜被派往庆王封地,她嫁给了庆王府的一位管事,做了整整五年的管事娘子。
  保康帝驾崩之后,朝廷有人提议裕王继位,远在封地的庆王如惊弓之鸟,整日担心自己府里有探子,于是他把府里的人全都换了,这当中就包括刘四喜的丈夫。
  刘四喜接到上面的命令,将那男人灭口,抢在太皇太后迁都之前,赶到了清圆。
  平城是新京,清圆便是新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是不久,定国公齐慰进京,原本驻扎在清圆的守军,全部替换成齐慰带来的兵马,刘四喜只好蜇伏下来,直到两个月前,她才接到命令,让她来京城。
  此时的刘四喜,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年轻女子,她已经三十多岁,又刻意扮老,看上去就是一个寻常妇人。
  她的最新任务,是到陆二先生开办的书院里,做粗使婆子。
  石亭的悠然居,如同当年的翠仙阁一样,是他们的中转站。
  悠然居打开门做生意,消息传递非常方便,如果没有被抓进诏狱,顶多再过一天,刘四喜便要到书院里上工了。
  书院里除了先生和学生,还有负责养马的人,也有负责烧水煮饭、打扫浆洗,打理花木的人。
  皇帝和太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人的手,竟然伸进了书院里。
  陆二先生很有名,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数之不尽,即使择优录取,也有几十人之多,坊间甚至传说,之后十几年中,状元、榜眼、探花郎,都在这几十人里面。
  又因为皇长孙也在这里读书,因此,宗室、勋贵、朝臣之家,更是挖空心思把子弟送进来读书。
  这些贵胄子弟,或许参加科举会榜上无名,但是他们要么有世袭的爵位,要么背靠强大家族,要么则有手握实权的长辈。
  二皇子看着那份口供,怔怔发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重又浮上心头。
  他想起小时候,有人送给父皇两名美女,忽然有一天,他听人说那两名美女患了恶疾,暴病身亡,他觉得很奇怪,大哥悄悄告诉他,那两名美女是刺客。
  五弟和六妹刚出生时,都是很健康的小宝宝,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他们全都夭折了
  二皇子脸色苍白,这两天他跟着小七在诏狱审讯犯人,他从来没有把这当成自己的事,这是小七的差事,而他只是被硬拉过来的,那些犯人是奸细,他们的确做了很多坏事,可是这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
  但是现在,口供上写得清清楚楚,书院,皇长孙读书的书院。
  皇长孙,他的侄儿,柴浩,那个跑到他屋里捉迷藏的孩子,那些人竟然要算计一个孩子。
  二皇子第一次感觉到,危险就在身边,他下意识地四下看去,他看到了父皇、长兄和小弟。
  二皇子绷紧的身子,终于松弛下来,可是身上的里衣,却已经被冷汗浸透。
  皇帝问道:“朕记得武昌伯世子与柴荟走得很近,有这回事吧?”
  太子答道:“父皇没有记错,确实如此。”
  皇帝微笑:“柴荟不像他的父亲,更像他的祖父,待人温和,喜欢结交朋友。”
  “是啊,柴荟刚到京城时,京城各家对他避之不及,纷纷约束家里的子弟,即便如此,柴荟身边的朋友却越来越多,总有些人家,是管不住家里的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