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安定辽镇人心

  房子还不错,坐北朝南的独立三间,都是土木结构的草房。
  正房有火炕、火墙,这是东北民居必备的设施。左右偏房稍微简陋,可作杂物间,也可作牲口棚。
  院子进深很大,这是为了以后停板车、堆柴禾等的用途。一步到位,免得再私盖乱建,挤占街道。
  其实,最让刘海山等辽镇官兵感到欣喜和满意的,却是村外的几十亩田地。按照劳力和人口分配,他家分到了二十亩。
  因为是军属,赋税交得很少。如果有了大牲口,或是还有能力,可以申领更多的田地,但这却要是在明年了。
  今年的安置是固定的,每个村子共是五十户,辽镇官兵占有其中的三十户左右。
  那十几户居民迁徙过来的时间,比他们早将近两个月,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正好能给这些新到的邻居进行指导。
  “菜粥一会儿就好,我去把小丫叫起来。”妻子看到十五六岁的儿子小柱慢吞吞地走出来,笑了笑,转身进了屋。
  刘海山把今天的活儿又交代给了小柱,还吩咐他注意村公所的通知,粮食、盐等物资若是到了,直接去扛回来。
  “爹,我知道了。”小柱洗了把脸,用布巾擦干净,开口问道:“后天有集市,家里还缺不少东西,是不是得弄个板车往回拉呀?”
  官府已经尽可能地为移民配置家什,但也总会有所欠缺。考虑到这种情况,每户新移民都会发放安家费,让他们自行购买。
  当时的辽南三州,百姓使用的运输工具就是板车,或者是独轮车,都是木制,打造简单,使用也很方便。
  虽然这也算是家庭必备,但却需要移民自己或买或造。村公所也有那么几辆,如果闲着也可以去借用。
  刘海山说道:“这个事情已经想好了,到时候我和你孙叔、李叔一起去集上,一辆车就把要用的都拉回来。”
  “我也想去,看看集市热不热闹。”小柱少年心性,就要看个新鲜,甚是期待地望着父亲。
  刘海山摸着腮旁的胡子,眨巴着眼睛,好半晌才勉强点了点头。
  小柱立刻高兴了起来,脸上绽着笑容,迫不及待地去院角抱出一堆树枝,挑拣着做栅栏的材料。
  刘海山脸上露出些许笑意,正好看到院外出现的人影,便高声打着招呼,“老李,干啥去?”
  战友老李是个肤色黝黑、身材矮壮的汉子,呵呵笑着走近过来,说道:“昨晚在地里下了几个夹子,趁早赶紧收了,看看也没啥收获?”
  “那得赶紧收了,别误伤了人。”刘海山说道:“后天大集,咱们弄个板车,去买些家什回来啊!”
  “行啊!”老李痛快地答应着,“俺家缺两个坛子,腌咸菜的。”
  “吃过饭我去村公所,把板车借出来,今天先砍一车柴,明儿就去赶大集。”刘海山笑着说道:“顺便问问老孙,要不要一起去。”
  老李点着头,说道:“以后用板车的时候多了,要不咱三家去买一辆,或是找木匠打也行。”
  说着,他伸手指了指,说道:“村头第五家,听说就是个木匠,打辆板车的话,就是包料也没几个钱儿,关键是日后用着方便。”
  刘海山赶忙说道:“那好啊,你去问一下,就这么定了。老孙要是不要,咱两家弄一辆。”
  老李点头答应,告别了刘海山,扛着锄头回家吃饭。
  “李叔又去看他家地啦!”小柱抱着挑好的木棍走了过来,有些好笑地说道:“还扛着锄头呢,不刨两垄,就不踏实似的。”
  刘海山倒没有取笑的意思,他理解老李的心情,因为和他一样,看着那肥沃的土地,就心中激动兴奋。
  “你李叔家人口多,分了将近五十亩,这可得好好盘算咋种。”刘海山解释道:“就算不当兵了,靠着这些田地,全家也吃喝不愁啊!”
  小柱还不是能够完全理解,正好母亲出来叫吃饭,也就不再和父亲讨论田地的事情。
  混和着白菜、土豆的玉米粥,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吃上两碗,又暖又饱,让人感到舒服惬意。
  一百来斤的粮食就在偏房里,想起来就让人安心。在宁远,发的粮食里总是掺砂子和糠,还不足量,与这边相比,差别太大。
  “后天赶集,带一两票子应该够了。”刘海山盘算着发放的军饷和安家费,以及要购买的家什,放下了饭碗。
  妻子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还是多带点吧,土豆买两袋子。纸票子,总觉得花出去才安心。”
  新移民对于军票都有种本能的不信任,过上一段时间,才会适应,把军票当成真正的钱财。
  刘海山比女人要有点见识,嘿然笑道:“都花出去,不买鸡养了,不买牛耕地了。要说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东江镇的所有人都拿这当钱花,当钱攒,啥也能买着,你还担心个啥?”
  “再说,以后军饷也是纸票子,你每次都全花出去,连个过河钱都不留。”刘海山摇了摇头,说道:“你就安下心来,别那么多担惊受怕的。”
  妻子眨巴着眼睛,也不与丈夫顶嘴,似乎是也觉得有道理。
  看着小女儿瞪着大眼睛瞅自己,刘海山咧嘴笑了笑,说道:“多带点钱也好,给你和丫头买布做件新衣。”
  小丫头咧开小嘴,咯咯笑了起来。
  总的来说,对于东江镇的安置,刘海山等辽镇官兵还是满意的。重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活,更让人期待的是将来的美好前景。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官兵全部接收,裁汰老弱也是必然。
  哪怕是这些老弱,东江镇也没嫌弃,给了他们尽量好的安排,成为普通百姓,也不用太担心饥寒之苦。
  刘海山吃过早饭,便带上斧子和绳索,出门来到村公所,如愿借到了板车。
  “后天来领武器,大后天开始半天的训练,一直到你们的假期结束。”住在村公所的小军官走出来,脸色严肃地通知刘海山。
  虽然是军官,但看年纪却有三十,很成熟的样子。肤色古铜,能看出沧桑,左颊有一道小疤,不显得凶恶,却透出一种凛人的气息。
  “小的知道啦!”刘海山赶忙陪起笑脸,说道:“其他相熟的战友,小的也都帮着知会。”
  小军官点了点头,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说道:“告诉他们,训练期间有补贴,每家三十斤麦子、一袋盐。”
  “谢谢长官,小的记下了,肯定通知到。”刘海山脸上露出喜色,点头哈腰地答应着。
  小军官摆了摆手,转身向村里走去,不紧不紧的脚步,象是在随意地蹓跶。
  说是军官,其实都是东江镇的老兵,要当官儿的话,要等到这批辽镇官兵训练好,部队扩充完结。
  时间不等人,安家的假期定下半个月,却有十天是要进行训练的。除了熟悉火枪的装填射击,还有就是军规军法的学习和掌握。
  为了照顾这些辽镇士兵,军事训练是半天,晚上还有半个时辰的学习。也就是说,还是有时间帮家里干些活儿的。
  三十斤麦子啊,过年能吃上饺子啦!刘海山感激东江镇考虑得周全,想到家人的欢乐,他的脚步更加轻快。
  ………………
  安置移民已经是长期的工作,官府的管理人员已经非常熟练,安置辽镇官兵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这是令郭大靖放心的。
  辽镇军官的家卷稍微麻烦一点,主要安置在复州,待遇和条件自然也要好很多。
  郭大靖对他们的接待并没有亲历亲为,而是安排了军官先带他们下部队,熟悉下东江军的武器装备和相应的战术打法。
  随着一场大雪的铺天盖地,辽东的寒冬又拉开了帷幕。但各部的训练,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倒是提供了更真实的训练环境。
  “除了天津和秦皇岛,马匹牲畜的运输,都要受到影响了。”郭大靖陪着毛文龙走在雪地中,嘎吱嘎吱作响,入眼更是一片白茫茫。
  冬季沿海结冰,是辽东海运难以避免的困难。除了旅顺和大连,再没有哪个港口能够使用,包括盘锦和锦州等地。
  毛文龙身披毛皮大氅,轻轻捋着胡须,说道:“不光是马匹牲畜,觉华岛的驻军也要撤回,继续接收辽镇人马,也要向后拖延了吧?”
  郭大靖甩了甩手臂上的飞雪,说道:“虽然天寒地冻,但抓紧时间再接收一批,还是能够做到的。可考虑到安置的难度,末将觉得还是延后更加合适。”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在春耕前接收完毕,也就可以了。至于宁远,就留着祖大寿自家住,自己族人守吧!”
  毛文龙看了郭大靖一眼,嘿然笑道:“怎么,对祖大寿失去了耐心?”
  郭大靖苦笑了一声,说道:“真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就是招募新兵,也比改造辽镇更省心省力。”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凝目远方,毛文龙沉声说道:“温体仁成为首辅,朝局会不会有变化,现在还不好说。只是听说,他澹泊名利,还不结党营私,才得到了皇上的信任。”
  郭大靖翻了下眼睛,这个温体仁倒是个好演员,不仅骗过外人,连崇祯也看走了眼。
  当然,就崇祯那眼光,不辨忠奸,不识好赖,也不奇怪。
  “朝局即便有变化,对平辽也不会有大的影响。”郭大靖沉吟着说道:“顶多向后拖上一两年罢了。”
  就是出现最坏的情况,朝廷也不过是封锁压制,这对东江镇来说,已经不是难以解决的困难。
  仅凭东江镇目前的人口数量,再招募扩充也是能够完成的。只不过,会有些副作用,是郭大靖所尽量避免的。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总人口也就七八千万,却愣是爆出了上千万的兵力。如果算上阵亡和退役的,一共动员了一千七百多万人。
  也就是说,按照东江镇目前的人口,将部队扩充至十万,是能够做到的。
  在郭大靖记忆的资料中,温体仁的成功秘诀有两个:
  一个是不与人争强好胜,并且孤立自己。这当然是表面上的,给崇祯一种孤臣忠贞的感觉。
  另一个秘诀就是什么都不做,在主持内阁的八年时间里,他不做一事,眼睁睁看着朝廷愈发糜烂,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倒与后世的某种人生哲学,有相似之处。
  所以,郭大靖不担心首辅温体仁会有什么针对东江镇的不利之举,反倒是担心别人。
  比如崇祯,或者是那些从辽饷中攫取利益的官僚,以及对毛文龙的晋爵嫉妒的家伙们,都可能给平辽大业使绊子。
  可即便有这些困难,郭大靖也有信心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他并不象毛文龙那般担心。
  这也不能怪毛文龙,他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放开,也不是很清楚郭大靖自力更生的实力和底气。
  不就是钱嘛,对于郭大靖来说,每年拿出个百八十万两,并不是难事。
  而东江镇的实力,以及已经形成的内部循环,对外力的抗击程度,也不是毛文龙所能准确估计的。
  毛文龙似乎从郭大靖的话语中得到了安慰,微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说道:“西北的民乱似乎得到了遏制,杨鹤的招抚政策颇有效果。如此,朝廷也能集中精力支持咱们,尽快解决建虏这个外患。”
  郭大靖说道:“大帅所言极是。咱们也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两年的全力支持就足以。”
  嘴上这么说,可郭大靖在心里却是不以为然。
  杨鹤的招抚效果,那只是表面现象,没有钱粮,被招抚的农民军还是会再举义旗,重燃烽火的。
  而且,明年将是农民起义的转折点,农民起义军由分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总兵力将达到二十余万。
  只不过,郭大靖已经无法确定,没有了建虏入关的配合,农民起义军是否还会如历史上那般,得到喘息之机,越战越强。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