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盐铁必专营
这是他近段时间想出来唯一能增加赋税的办法,然而还是不行,皇帝这里无法打开缺口,后面的计划就无法实行。
“熊爱卿,你这么这么死脑筋啊,只知道盯着田税,能增加税收的不止田地,还有其他的东西。”朱由检说着,举起了几本奏折。
这是来自地方盐运使的奏疏,奏陈了各地盐场的情弊,当然,他们不是空口白话的说,而是有很多详实的例子和数据说明。
比如票引制度的败坏,私盐的盛行,盐场管理混乱,盐丁夹带严重,盐税流失等。要知道,私盐并不是私自制造的盐,而是从盐场中夹带出来的盐,是多余的产量。
毫无疑问,这是张维贤等人的手笔了,他们常年握着大笔的盐引,京营官盐贩卖的生意,在盐运体系中自然有着自己的人,指使一两个御史出面捅娄子是毫无问题的。
“陛下是说,从盐运体系下手?”熊文灿看到这里眼睛一亮,毫无疑问,动盐运体系,远比动田税体系要容易的动,对手是盐场受益的那些人。
对象绝对不多,不过是一些盐商、藩王、勋贵罢了。他们可比无数地主好对付多了。
其他人也是眼前一亮,皇帝的这个提议非常不错,明朝的开中法早就败坏,盐引制度也基本崩溃,这种情况下,盐税的流失是非常严重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重新制定盐场的管理制度。
就算出了篓子,影响也不会太大。
“此策可行。”徐光启点头。
“陛下目光如炬,烛照千里。”熊文灿毫不犹豫的拍起马屁来,那神态,让朱由检顿时嗤笑起来。
这家伙,当真是毫无节操,为了增加税赋,不顾朕的提拔,敢从朕身上割肉,而现在,有了增补的方法,却又拍起马屁来。
不过,因为是临时提出来的策略,几人只能临时商量,该怎么进行这个盐税改革。
开中法败坏后,占窝现象严重,为了挽救盐税,大明现在实行的是将盐引卖给伤人的政策,由商人将银钱粮食运送至太仓,然后领取盐引。
这就是每年百多万两盐税的来历。
当然,这个方法虽然便利,但朝廷收入严重流失,有了盐引的商人,勾结盐运使,每一个盐引领取的食盐数量严重超出标准,故而造成了私盐盛行。
有鉴于此,钱龙锡提出了一个包税制的方法,既然无法控制食盐流出,那干脆朝廷就不管了,将盐场包给商人,定好每年上缴的盐税,剩下的他们自由经营,能卖出多少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朝廷不管。
如此,朝廷既能得利,而且还省事,各种情弊自然消失,最关键的是,这还会是动荡最小的方法,有资格承包盐场的,肯定是占据盐引最多的,也就是现在的既得利益者,有了让他们更加获利的方法,绝对不会反对。
这个策略的出台,让著有加你真是目瞪口呆,这尼玛是明朝版的国有资产流失吧。在为自己谋取利益上,真的是不分古人和后人。
朱由检严重怀疑,只要这个政策通过,钱龙锡的家族,绝对会去承包一个盐场,白捡钱的生意,谁不去做?
这个政策一提出来,尽管关于一些细节,比如食盐的贩卖等还没有达成一致,但依然迅速得到了其他三人的同意,方便,见效快,阻力小,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呢?
至于国有资产流失,几人还真没有这个概念。
“陛下,此策可行?”徐光启问道。
内阁票拟了,现在需要皇帝披红。
不得不说,朱由检有些心动了,若是如此一改制,别的不说,在承包盐场的商人中,四海商行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自己能获益,也没有人阻碍,朝廷税收也能得到增多,何乐而不为?
而且,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否算是开启了资本主义?盐业私有化,能否算是大明的转型?
这种种影响,都让朱由检心神动摇。只是来自后世的烙印十分严重,让他没法在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东西上放手。
“如此,可获利几何?”他没直接反对,而是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明清的盐税差距,比田税还大,最少都在二十倍以上。
也就是说,大明盐税只有百多万两,但是清朝却有两千万两,到末期,更是飙升到了四千万两的巨额税收。
这些数字朱由检不知道,但他知道大概的差距,若是钱龙锡的包税制能达到这个规模,他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对于能收到多少盐税,几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估算,很快,户部就送来了大量盐场的资料,虽然不详实,但多少能推算出来。
“陛下,初步估计,可达到五百万两之巨!”半个时辰后,钱龙锡抬起头兴奋道。
其他几人也都满脸的高兴,在他们看来,整整翻了五倍,这样的制度,还有什么理由不实行呢?
反而是朱由检听了之后面无表情,甚至在心中嗤笑,开玩笑,五倍就让你们兴奋成这样,若是知道后世盐税能翻五十倍,你们是不是会高兴疯了?
“自古朕只闻有盐铁专营,未尝闻盐铁有私人运营者,此策绝不能通过!”皇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嘎!
拒绝了?
怎么可能拒绝你?
钱龙锡几乎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他抬起头,不可思议的看着皇帝,“陛下,此策不可行?”
“绝不行!”朱由检坚定道。
“为何?”钱龙锡失声问道,刚做完承包盐场,走上发家致富的美梦,结果梦还没做完就醒了,这不是扯淡吗。
饶是钱龙锡这种老狐狸,也忍不住询问起来。他可不相信,皇帝说的理由是真的。
“诸位可曾听闻,前朝有盐铁私人经营的?”朱由检还是这句话,“盐业,乃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不可操之于私人之手!”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头,让钱龙锡彻底凉了下来。
这关系到了皇权的安危,虽然可能性很小,但皇帝已经这样说了,没人再敢劝说。再说,就是居心叵测了。
当然,在心中,朱由检又暗暗补了个理由:钱太少。
如是钱能多到两千万两,朱由检直接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