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雪落无声(下)

  大笑声中,韩兆就这么大步走出殿门,扬长而去。
  而估计用不了多久,顾家和左家便会被彻底抹杀。
  当然了,这两家的子嗣在京城之外肯定还有残留,日后也定会与魏家不死不休。
  但如今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魏贤志竟然在短短几十息的功夫里便连杀两人,甚至这俩人连话都没说完......
  看着那两具横陈在大殿中央的血淋淋的尸体,不论是站着的还是跪着的都无一人出声。
  至于角落里的阮天富......
  庆幸自己跪的及时的同时,他心中也是无比惊讶。
  他不是没有想过魏贤志会杀鸡儆猴,但确实没料到后者居然这么果决。
  要知道把所有反对的人都杀了是不现实的。
  毕竟如果一下子死了二十多个朝官,那么这些人背后的势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并且此事一旦传出去也会对宁文均的“风评”产生极差的影响。
  大家都同意,那是众望所归。
  把不同意的都杀了,这就是彻彻底底的谋权篡位。
  所以正常情况下肯定是能少杀则少杀。
  不过,魏贤志毕竟是做出过带人围皇宫的疯子......
  一时间,阮天富也拿不准这位悬镜司指挥使还会不会继续大开杀戒。
  而后者则很快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孙大人,你可是也要违抗殿下?”
  “你只需要答是与不是。”
  “魏、魏贤志,你不要逼人太......”
  “砰!!”
  一掌干脆利落,转头看向另一人。
  “梅大人,你呢?”
  “我......”
  “砰!!”
  收掌再转头,又一人。
  “何大人,你......”
  “啊!!”
  “我、我愿辅佐殿下即位!!”
  “......”
  当殿中的尸体从两具变成四具,叫何章的刑部侍郎大叫着跪倒在地时,魏贤志终于暂停了他的疯狂举动。
  视线平静的依次扫过其余仍站着的人,眼神并不似在看活物,更像是在看砧板上的肉。
  虽然他没有再问一句,但视线所到之处,不出三息,被看之人便无一例外统统战栗着跪倒。
  每个人都明白魏贤志不可能把他们都杀了,但他们也知道杀四个和杀五个对前者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很明显,谁也不愿意做那第五具尸体......
  就这样,当最后一人颤巍巍的伏跪下身子,嘴里颤抖着喊出“我愿辅佐殿下即位”之后,大殿之中除了魏贤志和宁文均外便再无人还站着。
  转头看了看神色有些惨白,但又有些激动的宁文均,魏贤志一步踏出,转身,同样面向前者跪倒。
  他抖了抖衣袖,旋即拱手至额,沉声高呼道:
  “以武定祸乱,以德致太平!”
  “吾等恳请殿下即刻登皇帝位!”
  “还请殿下万莫推辞为是!”
  ......
  ......
  对于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天下的皇帝来说,其登基之前一般要经历一个“三辞三让”的过程。
  就是得有大臣劝三次,自己拒绝三次,然后在最后一次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登基称帝。
  很明显,这个过程就是为了给这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们找补点面子。
  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
  如果他体面,你就让他体面;如果他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
  对于宁文均来说,他肯定是属于“不体面”的情况,毕竟不管咋说他爹都还没死。
  但如今的局势由不得他再经历“三辞三让”这样一个“洗白”过程了,于是宁文均立马便接受了“群臣”的请求,摇身一变从皇子成了皇帝。
  当然了,身份的转变还差一场登基大典。
  古人对仪式十分看重,所以不管咋说这场大典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虽然大典的准备最快也还需几天,不过“宣传”工作却可以先一步展开。
  于是,已经成立一年,且几乎垄断了民间舆论的《京报》便开始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了。
  ......
  早朝结束仅半个时辰后。
  春深书坊京城总号的库房打开,里面堆叠着的报纸如雪花一样被免费送到了各家各户。
  各州分号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情,第一时间便将京城发生的一切传遍了大宁三十六州。
  这些报纸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印好了,上面不仅刊登着今天宁文均“演讲”的原文,更是附带了一份大理寺对于宁永年的“判决文书”。
  嗯......
  严格来说,虽然《大宁律》第一页就写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制度上其实能审判皇帝的只有皇帝本人,即便是“最高法”大理寺也不行。
  不过报纸毕竟是给老百姓看的玩意儿,没人在乎制度上合不合规。
  百姓们只知道大理寺是审断一切大案要案的地方,有此“官方背书”,报纸上的内容自然便也就变得可信了不少。
  所以......
  宁永年竟是原州城之事的真凶?
  许家造反,宁玉珂造反也都是被逼无奈?
  还有,竟然是宁文均指使魏家造反的?
  在《京报》的叙事口吻中,宁永年自然被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至百姓于不顾的凶君暴君。
  而宁文均则是一位嫉恶如仇、大义灭亲的好皇子。
  至于魏家......那当然是帮助宁文均替天行道的有力帮手。
  以上三点,除了对宁永年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之外,其余两点无疑都十分离谱。
  不过普通百姓却是根本没有能力分辨这些。
  在他们看来,这份在过去一年中带给他们各种最新消息的《京报》就是最靠谱的信息渠道,最起码要比那些坊间传闻来的可信得多。
  因此,半天时间不到,整个大宁便彻底沸腾了。
  毕竟一夜之间就换了皇帝这事儿实在太有冲击力,甚至大部分人若非是听读报先生亲口说出来的,打死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先生!俺们刚来!没听到你刚刚念了甚!”
  “你再念一遍吧!”
  “是啊先生!再念一遍吧!”
  “......”
  极东,青州府。
  一家名为“三润居”的茶馆坐落在海边不远的小镇上,来往之人大都是附近居住的渔户。
  听说有天大的事发生,这些渔户今日也不出海捕鱼了,一股脑都往镇上跑,想要听听到底出了何等大事。
  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晚。
  因此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位“读报先生”今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已经把手中报纸来回读了不知多少遍了。
  不过无所谓,只要有银子赚就行。
  “稍安勿躁!各位乡党稍安勿躁!容老朽喝口茶润润嗓!”
  一面喝着茶水,一面悄悄观察着面前铜炉里不停增加的铜钱。
  当铜钱达到一个高度之后,穿着儒袍的老者便举起报纸,再次慢慢读了起来。
  “咳!”
  “天吉十五年十一月初四,节气大雪。”
  “京报首刊,朝局巨变......”
  “......”
  月上枝头,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热的很。
  小小的茶馆里外都挤满了人,人群每个几十息便会发出一阵惊呼。
  今天的报纸足足有七八页,光是读完一遍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个时辰。
  更何况老者时不时还等待人群议论完才能接着念,所以念到最后甚至都已至子时了。
  “各位乡党,报纸上说新皇帝许诺将会在十日之内平稳各州粮价哩。”
  “还有南边,说是也不会再打仗了......”
  毫无疑问,当这两句话说完,人群免不了又是一阵喧闹。
  南边打不打仗这些渔户不管,但宁文均许诺十日之内解决粮价问题却是让他们无比激动。
  夜色翻腾,沸沸扬扬的议论声又持续了差不多一炷香才慢慢停歇。
  有人看到读报老者已经将报纸折起,便赶忙大声问道:
  “先生!都读完了?”
  “还有甚没读的么?”
  “......”
  “还有一事。”
  透过人群缝隙看了看角落里的铜漏,又转头望了望屋外的夜空。
  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读报老者似是有些感慨的轻轻叹了口。
  “唉,各位乡党。”
  “再有不到一个时辰便不是天吉年了。”
  “新皇帝换了年号,打明儿起便是太初年......”
  太初。
  听到这个新的年号,渔户们纷纷面面相觑,明显不明白其中意思。
  不过读报老者却懂得这年号中暗含的雄心壮志。
  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人无定命,国无定运。
  霸气啊......
  7017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