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成立审计署

  “还有,就是内阁这边的事……”
  在说完了目前要处理的一些事情后,朱见济饮了一口茶,慢慢说道。
  徐有贞立马挺直了腰板,努力的让自己在平均身高都比他高一头的众人里显得夺目多彩。
  “陈循、俞士悦这两位,近来都给朕递交了辞呈,朕也予以批复了。”
  陈循他们应声而起,朝着同僚们拱了拱手,充满风度的一笑。
  “如今内阁理政已成常态,不能使首辅之位有所空悬。所以朕打算……”
  徐有贞更加挺起了胸膛,在心里呐喊起来。
  “让李贤来当新首辅。”???
  徐有贞愣住了。
  李贤却是反应迅速,对着朱见济一拜,“臣,谢过陛下隆恩!”
  徐有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觉得李贤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其他人要么刚刚入阁资历不够,要么就是年纪较小还需等待……
  可他也在拉选票了啊,最近更是不敢有所过失,
  陈循对此也是眉头一跳。
  他的确在上呈辞职报告的顺便提了下徐有贞,想着皇帝考虑人选,起码会再斟酌一段时期,怎么这么直接就定了李贤?
  “这……”
  徐有贞张嘴想说什么,但站在皇帝身后的马冲瞪了他一眼。
  你是什么身份?
  敢质疑皇帝的决策!
  找死吗?
  徐有贞一身冷汗,回过神来,刚张开的嘴立马闭上了。
  “除此之外,以后内阁也要有具体的规矩——”
  “但凡是正常处理政务,六部和各殿学士都要到来,各部尚书和侍郎轮番来内阁任事,不来者就留在部堂理事……涉及军务,五军都督府也必须加入。”
  “专人专事,不可以随意而行。”
  此前关于开战,朱见济都有把朱仪他们捎上的。
  “另外,以后入阁的人,都要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还是朕说过的那句话,经世致用嘛!”
  “一方百姓都管不好,何谈坐镇中枢?”
  徐有贞听到这话,心里却是活泛起来。
  要说地方经验,那他肯定比得过李贤。
  毕竟李贤科举入仕之后,基本都是在中央混的,偶尔会作为特派员去外面转一圈。
  可自己却是实打实在地方待过好几年,亲身巡查修建过黄河大堤的。
  如此一来,未必不能跟李贤别一别苗头。
  陈循当首辅的时候,还有高谷跟他对着干呢!
  眼下内阁经手的事物也越来越多,日后未必不会弄个次辅出来。
  “另外原杰入京,朕打算让他入都察院,跟王竑一起主事……你们等会就将这件事安排好吧!”
  这些年来,随着对官僚们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都察院也在朱见济的旨意之下扩张了一些。
  但人一多,事情也跟着多了起来。
  特别是现在朱见济派遣御史去地方巡查的概率也提高了,日常工作的范围扩大了,便更加忙人。
  皇帝想着反正六部都能有两个尚书,不如都察院也配上,成双成对的,两人平衡一下也方便自己掌控监察机关的动向。
  朱见济还是担心监察人员出问题的。
  “还有,朕近来打算设立一个审计署,掌管全国财政审核之事,不归于户部控制,直接挂在朕的秘书处下面。”
  户部尚书沈固惊讶的抬头,“此等官署……还请陛下指教一二。”
  金濂、张凤、沈固。
  这三代管理户部的长官,只能说能力一个比一个下滑。
  金濂曾经主导过正统年间的财政改革,张凤萧规曹随,能按着朱见济的吩咐把一切及时安排到位,沈固与之相比,却是有些东张西顾,果决不够,靠他自己做的财政预算还被朱见济打回去过。
  当年大明名将郭登镇守大同,沈固曾经与之共事,就被郭登嫌弃过办事不力,最后景泰帝听取意见,让年富取代了他,把沈固召回京城任职。
  如果不是之前张凤老迈多病,需要有人帮忙分担工作,户部之中沈固是个老资历,张凤也说过沈固敏锐多思,朱见济才懒得任命他。
  “审计署办事,主要权责有三——”
  “一是主管全国审计工作!”
  从景泰朝到乾圣朝,朝廷在朱见济的要求下,已经习惯了一到新年,就对接下来一整年的国家财政做出计划,打好报告,让国库提前做掏钱的准备,也方便当年的赋税征收。
  但财政支出去了,又如何保证那笔钱是真的用到实处了呢?
  就像水泥路。
  朱见济登基以后,是很注意搞基建的,尤其是在西南这种新开发,需要大力扶持的地区,要想迅速的强化朝廷的威严和统治,除了武力镇压清除抵抗势力外,还要搞好交通水利这种建设工程。
  不让老百姓感受到被朝廷统治的好处,他们对朝廷是没多大依附倾向的。
  所以朱见济在西南那边普遍设立了水泥厂,鼓励地方修路。
  但就像后世的某些情况一样,路要么一直修不好,要么就是修了坏坏了修,让收到皇帝旨意督察此事的贵州布政使王越气恼不已。
  朱见济当然也跟着一块生气,然后便想起在用钱这方面,必须得监管起来才行,只靠太府寺和户部这几个组织,实在管不过来,漏洞太大。
  毕竟这些部门还有其他事物要做,不可能尽心尽力的去翻陈年旧帐,一下下的敲算盘。
  所以他思来想去,便决定成立审计署。
  左右他在这小十年里,已然培养出了一大批的计算人才,是有基础去做这事的。
  当年在南方清田理户,就让天下见证了这群计算机的威力。
  中央拨下的款项去了哪里,地方绝对不能隐瞒!
  一旦隐瞒闹出事端,别说三堂会审了,锦衣卫跟东厂能直接把人全家都给抓起来扔去诏狱里喂老鼠!
  “其二,审计署成立之后,朕还要增设一些相关的律法,也是要由其负责。”
  审什么,怎么审,审了以后做什么,都要有个条理。
  在场的臣子也熟悉朱见济这个皇帝的脾气。
  这是一位喜欢按照规矩办事的天子。
  不过,那规矩得是朱见济自己承认的。
  “其三,审计署还要对布政使这等地方大员和京中四品以上的官员进行财物审查,配合都察院的工作,要是有问题便处理掉他!”
  朱见济慢慢的,把自己关于审计署的想法说出来。
  大臣们都听出来了一头冷汗。
  这么个机构……貌似来者不善啊!
  钱有多重要,在场的臣子都混成老油条了,当然不会不明白。
  而掌管钱的流向,自然就成了一项让人眼馋的权力。
  这也是户部长官能隐隐搞出其他同僚,偶尔可以跟吏部尚书掰腕子的原因。
  由此可见,审计署一旦正式开门营业,就能在大明朝野掀起多少风浪。
  这是在抽某些人的命根子了!
  但此时朱见济的权威已经建立起来了。
  不管是朱见济登基四年间对外战争的胜利,还是征税开海以来鼓起来的国库,或是京城大营的将领是被皇帝亲自提拔的……
  都是能让臣子闭嘴的东西。
  对于朱见济的决定,他们不敢多话。
  “既然陛下已有决断,臣等自当奉诏而行。”
  刚刚被定为下一任首辅的李贤投桃报李,在其他人还沉浸在“财政审计”的震撼中,主动对皇帝的新手段表示赞同。
  大明……
  到底是姓朱的。
  他们只是臣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