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李世民的纠结

  看着离开的杜构,杜荷站在那久久不能平息。
  只因杜构看出了自己的不同,但他选择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那般潇洒的离开。
  这让杜荷多少有些愧疚,毕竟自己占据了他弟弟的身体,虽然他已经在努力的偿还这份恩情,但他现在发现好像自己还不清啊!
  不管是刘氏,还是杜构,甚至是杜莲,他们都是那般无条件的相信自己,这份信任价比天大。
  这一刻杜荷心里暗暗发誓,这一世不管如何,他杜荷都会护你们一世平安。
  这个信念一起,杜荷心中慢慢有了答案,他不在有丝毫的抗拒。
  而此时在皇宫之中,经过了一个月的加紧改造,虽然花费巨大,但整个皇宫之中,暖炕已经成为了宫中嫔妃寝宫中的标配,就算是掖庭宫中也是。
  这多少让李世民的威望涨了不少,毕竟掖庭宫是什么地方,那是关押着隐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嫔妃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冷宫。
  虽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子嗣,但他们的妃子和女儿,全部被李世民软禁于掖庭宫之中。
  现在李世民得了好处,还能不忘记这些人,这多少人李世民赚了一些好口碑。
  好口碑代表的是什么,那就是民心,所以那怕是李世民这么一个铁血杀伐的君王,他也十分的在意这些。
  不然历史上,李世民那么热衷于收服外邦小国,让其俯首称臣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彰显他天朝上国君王的威严嘛!
  不过现在嘛!李世民心情别提多郁闷了。
  而这一切还都是因为杜荷进献的那活字印刷术,不是说这活字印刷术不好,是太好了。
  可就因为太好了,让李世民现在有点拿不住主意,到底要不要现在就放出这个大招。
  “哎,要是克明还在就好了,他肯定能帮我想到一两全其美的方法!”
  李世民叹了口气,他又想杜如晦了。
  之所以李世民会如此的纠结,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唐武力值是够了,但财政收入不行,毕竟这刚刚打完东突厥没多久,整个国力还没恢复,现在把活字印刷术推出去,势必会引起世家的激烈反抗,从而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算是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那是正真能动摇他们根本的大事。
  要知道当年杨广只是坚决的执行科举制度,就引来了整个北方世族的反抗,不然就当时整个隋朝的情况,怎么可能只是三征高句丽就能把刚刚完成大一统,并且还在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开创了开皇盛世,为整个隋朝打下坚实基础的情况下玩完了。
  而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的李世民,很清楚隋朝的灭亡,更多的是杨广在动了整个北方世族的利益下,还盲目的选择三征高句丽导致的。
  要知道这打仗不是说你将士多么勇猛就行,打仗更多的是在打钱。
  就像攻打东突厥,他李世民就是举全国之力,整整准备了数年,这才有了攻打东突厥的底气。
  可偏偏杨广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三征高句丽已经耗尽了大隋积累的所有财富而不自知,还幻想着能从北方世家那里得到支持。
  殊不知科举的出现已经伤了世家的心,他们已经不想在支持杨广,在加上三征高句丽把大隋最精锐的将士折损过大,已经让杨广没有绝对的武力压制世家大族。
  在这种种情况之下,杨广虽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他已经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了,在加上世家大族在后面推波助澜,隋朝的灭亡已经是不挣的事实。
  所以当他们李家坐了这天下后,不管是他爹还是他都在不断消除世家的影响力,毕竟隋朝走过的坑,他们李家可不会再走一遍。
  所以现在他要是在没把整个事情理顺前把活字印刷术推广出去,虽说不会动摇根本,但也会是一个十分麻烦的事。
  就像现在,科举制度已经出现那么多年,大唐也经历了两代皇帝,但为什么科举就举行了不到三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次科举已经把能平民中能选拔的人才都选拔完了,还有就是为了照顾世家大族的感受。
  而现在李世民如此纠结,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钱”,国库不充盈,粮食不够多,都是李世民纠结的点。
  不然李世民也不会因为杜荷进献了能提高耕地效率的曲辕犁时,会那么的兴奋,就是因为他明白,提高了耕地效率,那就能开更多的荒地,种更多的粮食,粮食多了,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而人多就能产生更多的财富,所以李世民能不兴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