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烽烟四起!势如破竹!
这些年,朝廷大军几乎已经习惯了明教的那种袭扰式的手段,现在明教一下子改变了策略,他们一时间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加上明教这些年准备的十分的充足,而且元庭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一时间,整个朝廷大军也是兵败如山倒。
几乎在瞬间,整个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明教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疯狂的席卷,特别是江南之地,这些年,明教几乎已经在暗中掌控了整个江南。
仅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整个江南便彻底的落到了明教的手中,而且占领了江南之后,也并没有出现想象之中的那种混乱的局面,几乎在第一时间,明教便顺利的接收了地盘,然后一连串的律法规定也纷纷的出台,可以说是实现了完美的过度。
控制了江南大地之后,明教的声势也是瞬间疯狂的暴涨,而且因为这些年元庭的不断的压榨,可以用一个民怨沸腾来形容,越来越多的人也纷纷的加入了明教,明教的规模也不断的疯狂的扩张。
随后便开始挥师北上,一路疯狂的席卷。
朝廷虽然说调集了重兵围堵,不过可惜的是,根本就无法阻止气势如虹的义军,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明教大军一路上过关斩将,直接杀到了大元的核心,大都城下。
超过百万大军直接将整个大都包围的水泄不通,而与此同时,此刻大元也调集了几路大军,加上原本拱卫大都的军队,也聚集起了五十多万大军跟明教义军展开了对峙。
虽然说明教义军将整个大都彻底的包围了起来,但是却没有攻城的意思,完全就是围而不攻,毕竟秦昊不是傻子,虽然说如今明教义军人数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是对方可是有超过五十万大军镇守,可是占着地利的优势。
虽然说秦昊相信如果此刻进行强攻的话,最后胜利的依旧是明教这边,可是他估计,即便是成功了,自己带来的这些明教义军至少要折损一半。
这种规模的攻防战,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取巧的机会,完全就是用人命来填,哪怕是秦昊也一样,宗师之境固然很强,特别是秦昊这种宗师高手,用一个万人敌来形容都不足为过。
可是在这种规模的大战之中,个人的力量也十分的渺小,别说是宗师,就算是大宗师,个人的力量也无法左右这种规模的大战,不管是宗师也好,大宗师也罢,终究是没有脱离凡人的范畴,无法做到无视人数的差距的程度。
在秦昊的认知之中,恐怕也只有踏入神海之境才能够拥有神鬼莫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踏入神海之境就已经算是进入了另外一个天地,神海之前只能算是习武,而神海之后,则可以称之为修仙。
正是如此,大军抵达大都之后,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手段,因为时间拖的越长,对大都之中的元兵来说也就越不利,因为如今整个大都已经彻底的俄北封锁了,最多三个月的时间,整个大都就会彻底的弹尽粮绝,到了那个时候,不用义军进攻,他们就扛不住了,完全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混账,废物,一群废物!”
与此同时,大都皇宫之中,此刻几乎所有的元庭高层都聚集在了这里,上首的元顺帝咆哮的声音不断的传出,双目之中满是暴怒的光芒,显然此刻的心情十分的糟糕。
“平时的时候你们不是一个个都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么,现在谁来告诉朕,如何化解如今的局势!?”元顺帝的声音再一次传出,双目之中的怒火丝毫没有半点减少的意思。
下方的众人见到这一幕之后,一个个也是噤若寒蝉,生怕触怒了对方。
“孛罗帖木儿,你来说说!”见到没有人站出来,元顺帝当即也直接开始点名,目光落到了下方的一道身影身上,赫然正是几个朝廷的重臣之一。
“这个……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如今的局势对我们十分的不利,现在敌众我寡,如果继续硬拼下去的话,后果恐怕不堪设想,老臣认为我们此刻应该避其锋芒!”
“老臣的建议是,放弃大都,迁都,退守草原,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孛罗帖木儿听到元顺帝的话之后,神色也微微一变,脸色不断的变幻,沉吟了片刻之后,最后小心翼翼的开口道。
“放弃大都,退入草原,东山再起?好,真是好得很啊,真是朕的好臣子啊,朕看是你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吧!来人啊,拖下去,砍了!诛九族!”
听到对方的话之后,元顺帝声音冰冷的说道,双目之中满是森冷的光芒,元顺帝虽然说十分的昏庸,但是绝对不是傻子,他十分的清楚,如果固守大都的话,自己或许还有一丝丝的生机,但是如果放弃大都的话,自己绝对是十死无生。
因为一旦离开了大都,没有了大军的守护,自己绝对会成为一个活靶子,自己绝对会成为明教追逐的首要目标,自己断然没有逃走的机会,反而会成为其余的大臣逃命的挡箭牌,孛罗帖木儿其心可诛。
“饶命!陛下饶命啊!”
听到元顺帝的话之后,孛罗帖木儿脸色顿时大变,整个人顿时也一下子瘫软在了地上,眼底满是惊恐之色。不过很快直接被进来的禁卫拖了下去。
而周围的一众人见到这一幕之后,同样也是噤若寒蝉,一个个脸上也满是恐惧之色,显然生怕成为第二个孛罗帖木儿。
“还有谁跟孛罗帖木儿一样的想法的?”见到孛罗帖木儿被拖了下去之后,元顺帝的声音也再一次传来。
“不敢,我等不敢!”
众人见状,连忙开口道,开什么玩笑,虽然说在场的的确有不少人有这种想法的,但是孛罗帖木儿已经被诛了九族,这可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