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财富恒定论

  崇祯假装淡定的看着朱慈烺:“不如把统计司纳入户部,然后选一个得力的人做事就是了?”
  朱慈烺连忙摇头:“父皇,户部的事麻烦着呢,儿臣可没有本事跟那些人精勾心斗角,儿臣只想安静的为大明为父皇分忧而已。
  若是父皇觉得儿臣的提议不好,儿臣不参与此事就是。”
  崇祯沉吟半晌,才问道:“你这计划还有第三步第四步?”
  朱慈烺点点头:“那肯定有啦,第三步就是通过这个粮票还有国库体系,成立大明皇家银行,以粮食和银子为根基发行粮票。”
  崇祯疑惑的问道:“你这个粮票不就是官员兑换粮食的一个凭证么?怎么还往民间发行?有什么意义?”
  朱慈烺嘿嘿笑着:“父皇,官员拿到粮票,又不应定都换粮食吃,到时候他们肯定要拿一部分粮食换成银子,然后买柴米有盐还有衣物等等。
  若果咱们在粮仓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按照市价给他们把粮票换成钱,到时候是不是方便了官员兑换?”
  崇祯有点不理解:“如此麻烦的倒来倒去,那为何不给大家发一部分粮票再发一部分银子,这样岂不是更省事。”
  朱慈烺一副鬼精的样子:“父皇,正因为麻烦,所以就有人嫌麻烦,直接拿粮票换东西呀,然后商户在拿粮票去粮仓换银子呀。”
  崇祯更不能理解了:“那你这样倒腾来倒腾去,岂不是更麻烦……等等,你这个朕听着怎么这么熟悉,这是什么来着?”
  崇祯好像抓住了什么,但是他毕竟没有怎么接触过市井生活,他看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连忙躬:“皇上,太子这个听着像宝钞……”
  崇祯一拍手:“对!你这个不就是宝钞么?你想印宝钞?不行,这个不行!给炒成发宝钞,朝臣是不会同意的!”
  朱慈烺摊摊手:“父皇,我没有发宝钞啊,一石粮票就发一石粮食,童叟无欺,这可不是宝钞会折价,大明的粮价,至少大明京师的粮价现在咱们皇家多少就是多少,粮价只会涨不会跌!”
  崇祯更加不理解了,他没有那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也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只是根据前朝和本朝的经验知道,宝钞到最后都会变得一钱不值,最后变成坑民害民的恶政。
  朱慈烺见崇祯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只好耐心的解释:“父皇,大明粮票发行权收归皇明商号,就相当于收归内库,我们发行多少,自然是根据仓库粮食存量来。
  若是市面上粮票多了,我们还可以出银子回收一部分,儿臣有充足的信心保证粮票的价值,儿臣保证无论何种况,一石粮票必然能换到一石粮食!”
  崇祯犹豫的看着自信的朱慈烺:“那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皇儿对经营之道很有分,朕知道你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但是这事有何好处?”
  朱慈烺想了一下道:“父皇,经济这个事很复杂,儿臣给您举个例子吧,镇上有一个农户,家里有一台织机,农妇织了一匹布拿到镇上打算卖了,快秋收了给家里添置一农具,但是没人愿意购买。
  镇上的铁匠坐在家里发呆,打造的农具堆在那里,他干的是力气活,家里已经一年没吃了,马上母亲大寿就到了,他想卖了农具然后割几斤好给母亲庆祝一下,但是农具卖不掉。
  镇上的屠户家里的猪杀好了,他打算卖了猪给孩子添置一件衣物,但是确没人买。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都只能抱着自己不用的东西在那等着买主。
  这时候若是有一个人拿出一两银子,借给卖布的农妇,农妇去买了农具,卖农具的割了,卖的又来买布,卖布的农妇再把钱还给那个人,这样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一两银子并没有减少,这就是货币的作用。”
  崇祯听到这里,感觉朱慈烺举得例子一点都不严谨,不其他,布匹在大明是可以当钱使用的,按照这个时代的思维逻辑,是可以以物易物的。
  不过朱慈烺的意思他还是明白了。确实很生动形象,后世书上的一句货币就是等价物的话,朱慈烺费了半劲才讲明白。
  崇祯嗯了一声又疑惑的问道:“但是这跟粮票有什么关系,市面上不是有银子么?”
  朱慈烺稳定心神继续解释:“父皇,儿臣只是讲了银子的作用,还没有讲完呢!”
  崇祯坐定一副你继续的表大了一个哈欠。
  朱慈烺接着道:“首先百官下财富是恒定不变的,这句话是对的,就像如果没有银子的介入,大家把自己的东西都握在自己的手里,自食其力,没人有愿意多付出劳动,自然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就像那个农妇,今布没有卖掉,那么明她就不会再织布,打铁的今守着一没有卖掉的农具,明他就不会再打一,卖的更惨,今卖不掉,明就回坏掉,他可能第二就买不起新的牛羊去杀。
  这样大家守着自己的粮田,种多少吃多少,都回家种地了下财富自然就恒定不变了,皇家要是想从这恒定的里面获得更多,那自然就是掠夺民财。”
  官员指责皇室掠夺民财的奏章崇祯都不知道批阅了多少,特别是皇明商号的崛起,那御史的弹劾奏章是一都没有断过。
  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了惯例,每要是没有人拿这个事,感觉就像缺点什么,而御史借着这个狠狠地刷了一波声望。
  大家为了落得个强项敢指责皇家的名声,大有争先恐后的架势,特别要是能赶上皇上心不好,骗上一波廷杖那就更美妙了。
  不过朱慈烺今的下财富恒定论到是给崇祯来了一个精神一震,看着太子侃侃而谈,崇祯提起了精神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肯定又有什么惊世言论要发表。
  朱慈烺看崇祯提起精神,他也很欣慰,自己讲的再好,要是上面的学生在那打瞌睡,那也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