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火炮

  闸门落下,吊桥升起,攻入城门的特尔敦甲士被困在死地。
  钢刃碰撞的脆响穿透马蹄声,一直传出很远;城内不时有火光一闪一闪,想是枪口的红焰。
  “城内应是有夹墙。”烤火者面有愠色:“那归附众在哪?抓他过来!”
  大箭筒士二话不说,立刻带人去寻红犬。
  老通译倒是不怎么吃惊,稳稳坐在马鞍上观望战况,笃定道:“看来守城的人马着实不多,否则不会用此等险招。”
  先登百人队被伏击,看上去局势对特尔敦人不利。
  然而[一囊水能解渴,一池水能溺死人],突入城内的特尔敦人都是最凶悍勇猛的披甲宿卫。他们身陷绝境,必然舍命拼杀。
  想要一口吃掉先登宿卫,守军也得崩折几颗门牙。里应外合之下,反倒是破城的良机。
  诱敌入瓮是一招险棋,稍有不慎便会弄巧成拙。
  老通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守军会主动放敌人入城。
  哪怕是据守多层墙体的大型堡垒,理智尚存的指挥者也不会冒这种险,更不必说眼前的小城只有一圈简陋、低矮的土围墙。
  “名叫石匠的叛军军官,你究竟是胆大包天?”老通译心想:“还是狗急跳墙?”
  如果梅森本人听到老通译的问题,他大概只会无奈地笑一笑,不做回答。
  战况接下来的变化令烤火者愈发盛怒——城墙低矮、壕沟也不深,可是特尔敦部众止步于壕沟边缘,徘徊不得进。
  在烤火者的位置观察,南门内侧红光频闪,厮杀声也多从那里传来,城墙沿线则几乎看不到枪口火光。
  这意味突入城内的宿卫仍在与守军搏杀,并且吸引住了守军大批人马。
  城外的其他百骑队正该乘此机会直抵城下,与先登宿卫内外夹攻,一举夺城。
  可是各支百骑队停在壕沟边缘,就是不肯往前再走。
  在烤火者看来,热沃丹城墙不过一人多高,哪怕披挂盔甲翻过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真正站在壕沟边缘的特尔敦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前方,土墙与壕沟浑然一体,墙体与壕壁是连贯的平面,没有“墙角”作为分界线。
  站在平地上看,这道城墙只有一人多高,很不起眼。
  可是一旦下到壕沟里面,壕沟的深度叠加在墙的高度上,原本一人多高的城墙顷刻间就会猛增到两人多高——那可就不是人类能随随便便爬过去的了。
  理查德·梅森一手设计的热沃丹城防工事:墙高2米,壕沟深2.5米、宽4米。壕沟底部铺着连串的尖木桩,下去就别想再上来。
  壕沟外侧的特尔敦人听着城内的枪声和惨叫,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械,只能朝传出声音的位置胡乱放箭。
  攻入城内的披甲宿卫翻墙出来,坠入壕沟底部,不是当场摔死,就是被尖木桩活活插死。
  特尔敦人围着城墙打转,急切寻找能落脚攀爬的地方。
  一个年轻而鲁莽的特尔敦人情急之下,狠狠抽打战马,冲向壕沟。
  战马吃痛,踏着城壕边缘高高跃起。
  骑者在半空中踩上马背,惊险地跳进城墙。可怜的战马终究无法挣脱坠落的规律,重重落入沟底,当场被木桩插死。
  其他特尔敦人吃惊又敬佩,却没人效仿。
  很快,跃入城墙的鲁莽年轻人又满身是血地爬上墙头,刚刚探出上半身,又被看不见的手拖拽回去,几声哭嚎之后很快就没了动静。
  一道城墙如同两个世界之间的大门,外面的特尔敦人对于墙内在发生什么一无所知。
  他们放箭、咒骂、呼喊,城墙全盘收下,仅仅回应以沉默。
  没过多久,城墙里面的厮杀声逐渐沉寂,壕沟边缘的几个红翎羽心一沉。
  很快,黑洞洞的枪口从墙头探出——解决掉入城之敌的梅森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城外的蛮子。
  旧时代的城墙修得高大,不仅是为给攻城者增加难度,更因为高度本身就是一种武器。
  道理很简单,连小孩子都懂:从越高的位置抛掷的重物,杀伤力越强。
  但是随着火药武器慢慢应用在围城战中,军事工程师们很快就意识到:高耸的城墙不仅脆弱,而且不利于火器发挥威力。
  火药推动的弹丸速度远比箭矢快,威力也更大,甚至能连续贯穿人体。
  除开炮弹飞行过程中的下坠,炮弹的飞行轨迹越行于地面,火炮的杀伤效能越好。从发扬火力的角度考虑,城墙或许矮一些更好。
  于是乎,墙壕一体的矮墙逐渐走到舞台中央。
  这种设计算不上新玩意,旧时代城防体系的外围工事——子墙、小外墙、羊马墙都有类似的结构。
  但是将墙壕一体结构应用在城墙主体上,却是完完全全属于新时代的突破。
  这道城墙是理查德·梅森使用新时代的设计,为停留在旧时代的特尔敦人准备的“礼物”。
  不甘心的特尔敦人还试图继续用弓箭杀伤墙后的守军,然而两声轰雷浇灭了他们的所以战意。
  攻防双方的焦点地段——南城门外,两股气浪裹挟着碎石和铁渣扫过大地。
  负伤的战马惊恐地嘶鸣,狂奔逃跑;中弹的骑手被甩下马鞍,衣服上焦黑的洞口逐渐被血液浸透。
  站在木架台上,只在墙头露出半个脑袋的火枪手们也随之开火。
  “[赫德语]大雷!”硝烟弥漫、惨叫连连,有人在惊呼:“[赫德语]两腿人有大雷!”
  [注:赫德人称火药武器为‘雷’,火枪一般被称为大雷,火炮被称为小雷,所以投掷榴弹被叫做黑雷]
  距离实在太近,停留在壕沟附近的特尔敦人,几乎是被守军顶着脑门轰了两炮。
  没人比特尔敦人更懂火炮的杀伤力,大荒原之战他们亲口品尝过攻坚的血水。
  火炮、城墙以及坚定的防守者——这座城池虽然算不得固若金汤,但也绝非特尔敦人能予取予夺的鱼肉。
  另一个红翎羽眼见事不可为,咬牙下令撤兵。
  号角声响起,攻打南门的特尔敦人纷纷拖着尸体和伤者撤退,其余佯攻的特尔敦人听到号角声也迅速脱离。
  热沃丹新城陷入久久的沉默,直至蛮人的蹄声逐渐远离。
  “赢了吗?”有民兵怯生生地问。
  “赢了!”梅森怜爱地拍了拍他的第三代木炮。
  刹那间新城欢声雷动,劫后余生的人们又是哭、又是喊。
  对于绝大部分前一天还是劳工的民兵而言,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做,但这并不能冲淡他们的喜悦和幸福感。
  狂热的情绪漫过圣乔治河,惶惶不安等待消息的旧城市民也被传染。
  北岸的旧城区家家户户敲打门窗,欢呼的声音又飘过河岸传回南城。
  守候在热沃丹大教堂的信徒们齐声祈祷,赞美救主。
  而热沃丹真正的救主此时此刻还在仔细检查他的大炮。
  一代木炮的结构是原木裹铁管,用不了几次就会报废;
  二代木炮更进一步,就是一根中空的木桩,一次性使用;
  而三代木炮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炮,甚至已经不该再被称为“木炮”。
  得到锻炉乡的全力支持,第三代木炮是以熟铁裹锻出炮身,过程接近于锻打枪管。
  原型枪管紧接着再用铁箍、皮带缠绕预紧,最后敲进新鲜有韧性的原木芯部,进一步降低炸膛的可能性。
  虽然熟铁、皮革、木头三层结构导致火炮变得笨重,但在守城战使用却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错。”仔细检查过后,梅森没有看到哪里有裂缝或是漏气。
  于是他命令部下用油脂浸润炮膛给火炮降温——三层包裹结构导致炮身散热很差。
  炮兵上尉先生望着“漂亮的女儿们”,略有几分得意地心想:“我真是个天才。”
  与此同时,在圣乔治河北岸,安娜与凯瑟琳、米切尔夫人来到热沃丹大教堂。
  凯瑟琳紧紧握着安娜的手,仿佛害怕一松开手,姐姐就会消失。
  安娜也是如此,一点点体温从凯瑟琳的掌心传递给她,提醒她至少还拥有妹妹。
  纳瓦雷姐妹不是第一次经历战争,但站在如此近的距离却从来没有。
  仅仅是隔着河岸远眺,两位女士的心都在紧紧揪着。偶尔,甚至还会有一些不好的可能性跃入脑海。
  但是她们没有、也不能表现出任何忧虑。
  因为在其他人眼中,她们一位是蒙塔涅夫人,另一位是蒙塔涅夫人的妹妹,她们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解读、放大,然后在这座小小的城市传播。
  在这一点上,凯瑟琳比斯佳丽、甚至比安娜做的还要好。
  斯佳丽很少掩饰她的情绪,她对父亲、兄长和温特斯几乎挂在脸上。在她看来,坦率地表达情绪并不意味着软弱。
  凯瑟琳则很快适应了这份负担。安娜忙于协助梅森管理妇孺营地的时候,是凯瑟琳陪米切尔夫人与热沃丹的女眷们接触,微笑着给后者注入信心,再将这份信心向更大的范围扩散。
  因为安娜不喜欢这类场合,大纳瓦雷女士很容易对沙龙、茶会、恭维话和礼貌的微笑感到疲倦——小纳瓦雷女士恰恰相反。
  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分别继承了母亲的一半。
  米切尔夫人带着安娜、凯瑟琳跟随人流,一直走到教堂的祭坛。
  安娜陪着米切尔夫人将蜡烛仔细地摆在祭台上,默默祈祷。
  在世界边陲的这座小小城市里,米切尔夫人如同母亲一样,将安娜和凯瑟琳庇护在羽翼下。
  “您在祈祷什么?”凯瑟琳问。
  米切尔夫人怜悯地望着两个孩子:“我祈祷……你们永远不需要变得坚强。”
  ……
  特尔敦人的第一轮攻城受挫的时候,温特斯的第一轮反击也已经展开。
  他目送萨木金的船队驶离牛蹄谷,向着下游漂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