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以后手术必须王医生做

  王阳连忙打圆场,开口道:“谢教授,请坐,今天的手术还顺利吗?”
  谢教授本来不知道怎么开口,王阳给了台阶,谢教授一听手术,就想起来自己来急诊科是干什么的。
  “手术很顺利,出血量很少,我过来就是想看看究竟是哪位做的介入栓塞手术。”
  谢教授说这句话的时候偷偷看了一眼斯文教授。
  “我就是正常做的,只是栓塞了腰横动脉和脊柱附近肿瘤。”
  王阳道,“这次的出血有超过800ml不?”
  “差不多,比这个少一点。”
  李医生道。
  “哼!”
  话音刚落,斯文教授冷哼一声,看向谢教授道:“800ml?
  做的这么差劲?”
  谢教授一下子从座椅上站起来,如同学生被老师质疑,要跟老师汇报科研过程一样。
  “不不,出血量根本没有800ml,甚至连500ml都没有,教授你的弟子做的栓塞,绝对是一流的。”
  谢教授发现斯文教授对待自己和对待王阳完全是两个态度,猜测到王阳可能是斯文教授的弟子,不然的话,斯文教授对待王阳有点过分温柔了,这可不像是一个德国教授的作风。
  别以为国外的教授就比国内的好,国外的教授在一些方面比国内更严苛,他们可不会跟你讲什么师生情,除非你是天才,普通学生的话,他该怎么喷你就怎么喷你,你是绝对不能还嘴的,否则就是开除警告。
  斯文教授头摇的如同拨浪鼓一样道:“王怎么可能是我的弟子,他可是上帝之手。”
  上帝之手?
  这个夸赞有点过分了吧。
  有斯文教授在一旁看着,谢教授对王阳态度特别好,轻声道:“王医生,可以把你做的栓塞腰横动脉片子给我看看吗?”
  “好!”
  王阳将手术片子拿出来递给谢教授。
  介入手术的片子,是指手术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术者结束后,会在手术影像中将这些节点全部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当面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谢教授要完片子后,就跟李医生直接离开了,因为谢教授实在受不了斯文教授那严厉的目光,实在太压抑了,总感觉自己是做错事的小孩一样。
  回到骨科李医生的办公室,谢教授实在不知道自己哪点得罪到斯文教授了,好像自己从一开始态度就没有恶劣过吧?
  由于这个问题一直在谢教授脑海中徘徊,谢教授也没心情看片子了,直接给片子照了照片发给了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介入科主任,让他去评判。
  斯文教授是不会说谎的,这台手术他说是急诊科的那个住院总做的,那肯定就是急诊科那个住院总做的。
  到了他们教授这个级别,只会对自己的学生严厉,绝对不会将自己的手术嫁接到学生头上,为学生邀功。
  片子发过去没多久,那边就回了消息。
  可是还没等谢教授点开信息,介入科的主任电话就打了进来。
  谢教授疑惑的接通电话,有什么是不能在手机微信上聊好的吗?
  “老谢,这手术是谁做的?”
  介入科主任急匆匆问道。
  “桃市一院的一个急诊科住院总做的。”
  谢教授如实回答道。
  “桃市?
  那是什么地方?
  那里怎么……”介入科主任突然停顿下来,“那个急诊科的住院总是不是姓王?
  而且特别年轻不到三十岁?”
  嗯哼?
  介入科的主任怎么会知道这个住院总。
  谢教授感觉自己的疑惑越来越多了,问了一下李医生名字,就回复道:“对,叫王阳。”
  “我去,老谢你运气也太好了吧,去做一个飞刀,居然遇到了大牛!”
  介入科主任语气中充满着羡慕。
  谢教授被介入科主任的语气弄的有些发愣,一个桃市的急诊科住院总,名字连自家介入科主任都听过?
  难道他做过什么大事?
  如果是桃市一院的某个科室主任,谢教授可能还去往大牛方面想,毕竟很多大牛退休后在自己故乡挂名也是有的。
  可是王阳只是一个小小的住院总,再厉害能厉害到什么地步?
  主要还是谢教授太忙了,在京都每天手术不断,周末就要飞刀,全国各地的跑,偶尔还要参加学术会议刷刷脸,日子过的很忙碌,也就不知道介入学发生的大事。
  “这个王医生,很厉害吗?”
  谢教授问道。
  “怎么跟你说呢,这个王阳医生,以后,不对,现在就是国内介入学大牛,介入手术做的堪称完美,就连协和的老丁都挑不出毛病的存在,甚至老丁还要找他做手术。”
  介入科主任道。
  协和的介入科丁主任,谢教授自然知道这个人,丁主任在京都介入学的名声特别大,就连谢教授见到丁主任,都要毕恭毕敬喊一声前辈。
  谢教授挂断电话,整个人开始发呆,信息量实在有点大。
  这个王阳是天才吗?
  可是为什么不是在江城,而是在桃市这个小地方。
  为什么呢?
  谢教授很搞不懂,偏偏介入科主任也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但是并没有说王阳的事迹。
  机场方面给谢教授打来了电话,机场的车已经到医院门口了。
  谢教授走之前拍着李医生的肩膀道:“以后你注意多收集一下椎体肿瘤的患者,费用好说,只要有你就给我打电话,但是我唯一要求就是栓塞手术必须王医生做,而且我要亲眼看王医生做手术,知道吗?”
  “好的,谢老师。”
  李医生将谢教授送上车。
  ……急诊科,王阳和斯文教授正在讨论肝脏核磁弥散对TIPS手术的意义,之前这个东西是王阳在训练室琢磨出来的,但是一个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
  这也是为什么医学需要不断科研的原因,科研人员都是五到十个人,甚至几十人的原因。
  每个人思考事情的方式都是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王阳提出核磁弥散对TIPS手术的作用时,斯文教授就用自己以往的手术做对照例子,考虑王阳所说的可实施性。
  这可是一个新的鉴别诊断方式,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斯文教授已经从里面看到了介入科新的未来。
  一个新的诊断方式,对于介入学来说,那可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介入为什么难,难点除了术式本身外,就是对患者供养血管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