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甜蜜的答案
徐菲主要是心有不甘,她没想到自己都这样去碰瓷【忆江南】了,结果这个道上大哥连搭理都不带搭理的,反手还强推了【虞美人】和她的《小半》。
对此,徐菲当然是很不服气的,她觉得自己不如顾清歌这个事实,她是认的。
毕竟顾清歌创作才华太过恐怖,拥有绝对音感和顶级人声,live也从不拉胯,出道一年就拿下“金曲歌后”,这可以说前无古人,也大概率后无来者。
这种妖孽般的天才,徐菲不服都不行,但不如【虞美人】的话,她绝不承认!
【虞美人】这种背后连娱乐公司都没有的独立音乐人,甚至连几线艺人的评级都没有,凭什么她可以被【忆江南】这样看重?
【忆江南】自从出道以来,基本上都是花式怼人、踩人,各种碰瓷找茬蹭热度,却还从来没有吹捧过别人。
但为了【虞美人】,【忆江南】竟然破天荒地把她的《小半》一通吹,还娴熟地继续拿顾清歌开刷,说【虞美人】未来至少和顾清歌平起平坐!
【忆江南】这吹捧真的太离谱了!经典【忆江南】式的胡言乱语!
徐菲宁愿相信【虞美人】就是顾清歌,也不信这个独立音乐人、录音棚歌手,能达到顾清歌的高度。
不过【忆江南】这人向来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预料他会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做出什么惊人之事。
徐菲打开了【虞美人】的音悦云主页,之前就已经提到过,音悦云的主页,类似论坛、贴吧,很多乐迷都喜欢在里面发帖、回帖、评论、推荐歌曲。
【虞美人】这个宝藏民谣歌手的音悦云主页,向来有很多小众乐迷活跃着,它几乎已经成为了民谣爱好者们的聚集地。
现在《小半》被【忆江南】这么一强推,【虞美人】的音悦云主页,其热度也瞬间飙升,它变得嘈杂而喧嚣。
很多民谣粉对此都感觉非常不满,他们在【虞美人】的主页花式吐槽【忆江南】的粉丝以及“歌迷”,希望这些饭圈粉赶紧滚蛋,别来污染这个原本他们心目中的民谣圣地。
徐菲看到【虞美人】的主页这么火,她的内心不由产生了一丝嫉妒,假如【忆江南】理她一下的话,那这个热度,说不定都是她的!
徐菲有一种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这个【虞美人】抢走的郁闷,她是真的搞不懂为什么【忆江南】会联动到【虞美人】身上。
徐菲终于开始听起了《小半》,让她略微惊讶的是,这首歌竟然没有任何前奏,【虞美人】那极具质感的嗓音已经响起——
“不敢回看
左顾右盼不自然的暗自喜欢
偷偷搭讪总没完地坐立难安
试探说晚安,多空泛又心酸
低头呢喃
对你的偏爱太过于明目张胆
在原地打转的小丑伤心不断
空空留遗憾,多难堪又为难
释然,慵懒,尽欢
……
灯火阑珊
我的心借了你的光是明是暗
笑自己情绪太泛滥形只影单
自嘲成习惯,多敏感又难缠
……
纵容着,喜欢的,讨厌的,宠溺的,厌倦的,一个个慢慢黯淡
纵容着,任性的,随意的,放肆的,轻易的,将所有欢脱倾翻
不应该,太心软,不大胆,太死板,不果断,玩弄着肆无忌惮
不应该,舍弃了,死心了,放手了,断念了,无可奈何不耐烦
……”
徐菲听着听着,脸上的神情就有些不对了,这个《小半》的歌词,也太厉害了吧?
仅仅从这个歌词上,她都能感受到【虞美人】扑面而来的才华!
她被【虞美人】这种才华搞得有些脸疼,明明刚刚她还死不承认自己不如【虞美人】……
徐菲不由想起了她之前看的电影《那些年》中的“余雩雨”,对方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创作现代诗的才华,确实令人钦佩。
像《七里香》、《偶然》的现代诗,都让徐菲感觉很棒。
难不成“余雩雨”的原型人物,真的是这位【虞美人】?
这样的话,就能解释为什么她的歌,歌词这么厉害了,【虞美人】这完全就是把她的诗才,融合到歌曲中了啊!
徐菲顿时又想起了顾清歌,对方在古诗词上的才华,也是独步天下,她把古诗词写成歌曲,开创了华夏风、古风歌曲的潮流。
如此一比较的话,这顾清歌和【虞美人】的创作风格还挺像的……
当然了,正如【忆江南】和很多专业乐评人所批评的那样,顾清歌明明才华横溢,写词作曲能力都超强,但她有时候就喜欢随便搞点网红口水歌出来糊弄乐迷。
更气人的是,这种网红口水歌,还特别火,大众就喜欢顾清歌玩点接地气的口水歌。
【虞美人】就还好,她的歌,都很有韵味、值得细品。
徐菲听完《小半》之后,她竟然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虞美人】的这种风格的歌曲了。
她也有些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小众乐迷喜欢吹【虞美人】了,对方的歌,简直就完美地戳中了那些文艺青年们喜欢的点。
接下来,徐菲又听了【虞美人】早期的《清歌》、《借我》、《奇妙能力歌》、《我从崖边跌落》、《南方姑娘》、《理想三旬》等等,她发现自己好像“真香”了!
然后还有【虞美人】最近的《错位时空》、《追光者》,这两首风格比较偏流行的歌曲,她同样演绎得十分不错,但徐菲却还是更喜欢她的民谣。
【虞美人】的民谣歌曲,就很适合乐迷们安静地倾听。
将电影中出现的那首《你的眼神》听完了之后,徐菲终于又回到了《小半》这首歌上。
她从这首歌上,已经看出了【虞美人】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如果说【虞美人】之前的风格,都比较佛系、淡然的话,那她现在,好像已经心弦被某个人拨动了……
她开始写甜蜜的、心酸的情歌了。
而【虞美人】写歌的对象,其实只要看过《那些年》电影的,应该都能猜出是谁。
甚至没看过《那些年》,只关注各种八卦、分析的人,也可以知道是谁。
徐菲看了一下《小半》的评论区,除了有经典的“抑郁云文豪”诸如这样的评论——
“她本来浑身是光。有那么一瞬间,突然就黯淡了,成为宇宙里一颗尘埃。我努力回想起她全身是光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发现,那是第一次见到她时,我眼里的光。”
“问:《小半》干嘛既没前奏也没尾奏?
答:就像很多感情一样,忽然就开始了,忽然就结束了,没什么前奏尾奏的。”
“夜听小半,难安;独自呢喃,不堪;往事空叹,怅然;前景黯淡,凄惨;暗自喜欢,遗憾;情绪泛滥,心酸;不大胆,太死板;就自我欺瞒。心太软,又不甘;愿自己释然,好散。”
……
之外。
她果然发现评论区中更多的是八卦——
“【虞美人】这个艺名,就来自于顾清歌的赠词吧,她给顾清歌写现代诗,顾清歌给她写古词,才女之间的姬情,真是太唯美了!”
“《小半》就是写给顾清歌的,她摊牌了,不想再暗恋了,希望顾清歌给个答案。”
“好期待顾清歌也写一首情歌来回应【虞美人】啊,如果这样的话,那【虞美人】必火了。”
“感觉【忆江南】是不是也对【虞美人】有意思啊,否则以他的作风,怎么可能这样强推她的歌,而他这样做,也想破坏顾清歌与【虞美人】之间的感情,这样一来,【忆江南】就能趁虚而入了!”
“这个脑洞太可以了啊!所以说【忆江南】恨顾清歌,就是为了【虞美人】?”
“等等,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猜测很眼熟,你们当初也是这样揣测【忆江南】和【南歌子】之间的基情的!”
“【忆江南】: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又被沙雕网友们安排了,又被绿了,为什么被绿的总是我?”
“因为【忆江南】总是被顾清歌吊打啊,不管是【南歌子】还是【虞美人】,他们都是顾清歌顾海王养的鱼,根本没【忆江南】的份!”
“别再提什么【忆江南】了,他那样吹捧【虞美人】,就是别有用心,故意恶心顾清歌罢了,他当初给贺湘玲写了首《香水有毒》,不就是恶心代表作是《香水》的纪妍么,到头来热度全是他的,接下来如果【虞美人】火了,他又可以吹自己慧眼识才,然后又多一个可以蹭热度的对象了,可事实却是,【虞美人】能火,是依靠她自己的才华和作品!”
“【忆江南】滚粗,看了电影之后,顾清歌和【虞美人】的CP,我已经锁死她们了!”
……
徐菲津津有味地看这些沙雕网友们的评论与分析,就感觉非常有趣。
当然了,有些【虞美人】的忠实粉丝,是一点也不愿意看到【虞美人】卷入顾清歌与【忆江南】恩怨之中的。
还有一些粉丝都黑化了,说【虞美人】自从唱了《错位时空》之后,就变了,变得不再纯粹。
《追光者》这首歌火了之后,这些粉丝更加不满,他们并不喜欢这种风格的歌,哪怕它的下载量,远超【虞美人】之前的民谣。
在【虞美人】的主页上,就有声称是她“十年老粉”的人这样抨击她——
“【虞美人】变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受某人的影响,她也开始越来越商业化,我宁愿她不火,也不愿意她变成这样,以后只要是【虞美人】火了的歌,我拒绝听。”
这个帖子发出来之后,帖子中就出现了混战,有人赞同这位“十年老粉”,表示宁愿【虞美人】不火,也不愿意她改变自己的风格。
还有人则反对发帖者以及那些宁愿【虞美人】不火的家伙,说你们太过自私了,【虞美人】明明这样有才,为什么非要局限在小圈子里?
这些人还就希望【虞美人】能去多受一受顾清歌的影响,写出一些更加大众然后大火的歌曲来,向所有人都证明她的才华。
当然了,还有一些中立党,ID为【万圣龙王】的用户这样表示道——
“对于那些说【虞美人】变了的人,我只想说,我们固执的把她放在了一个我们所认为是她的标签了,一旦她做回真正的自己了,就说她变了,这样对吗?
我们都只听过她的歌,但却并不了解她,很多人都说,我认为她就是那种性格,或是我认为她适合那种性格,很抱歉,认为只是你的认为,并不代表一定。
最近说‘愿【虞美人】不火’的人被说成了自私,可能不是他们自私吧,他们只是不愿看见你们亲手把她捧上云端,然后又把她从云端跌落吧,【虞美人】,只是一个爱唱歌的佛系文艺女青年而已。”
中立党的发言,显然导致的结果,是两边都不讨好。
有人就说中立党懂个屁,《那些年》中“余雩雨”就是【虞美人】,她的性格很明显了,没看过电影的,建议都去看看《那些年》!
再加上还有其他的帆船钓鱼党加入混战之中,这让【虞美人】的主页,变得更加乌烟瘴气。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顾清歌,当然就是最大的赢家了。
【虞美人】这个原本的小众民谣歌手,已经被顾清歌的一通操作,终于被推到了台前。
而很多人因为【虞美人】的八卦,以及她的这首新歌《小半》,都去看《那些年》了,毕竟电影中“余雩雨”,就是她的原型人物。
《那些年》的票房,在这几管齐下的宣传攻势之下,它已经突破了原来预计的16亿票房,达到了18亿!
接下来,顾清歌本尊要发的一首单曲,也正是大家期待的,她对【虞美人】的回应。
顾清歌将给【虞美人】一个非常甜蜜的初恋答案——
《七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