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赏赐
早在十天以前,李靖等人就回师了,这一次出征,消灭突厥大小部落十五!杀敌近三万,俘虏妇女五万多人,全部赏赐给了出征的将士。
至于邹羽,这次出征得到的好处,就是打击了突厥,增加了威望,缴获了一万多马匹,至于牛羊,刚好够出征的士卒吃。
出征胜利的消息,大大的振奋了民心,新年祭祀之时,契丹,奚人,霫人,高句丽代表,纷纷表示认祖归宗,表达自己原本中原人的身份,表示归附朝廷;还有大祚荣带领的靺鞨族,夷男带领的薛延陀,表示愿意臣服朝廷;新罗王女金胜曼的出现,更加刺激到所有人。
因为围观的百姓不少,他们都知道了现在朝廷原来已经有这么大的威望,征服了如此多部落,国家。
当然,朝廷的小皇帝肯定没有这个本事,一切都是新任丞相,原来大将军邹长凤的功劳,这一点百姓心知肚明。
八方臣服,自然大大的振奋人心!更何况邹羽还有意展示了一些实力,虽然没有阅兵,但是特意挑选了一批士卒作为护卫,还是震惊了所有人。
五百高大的士卒,身穿明光铠,手持铁马槊,一路排开,像普通士卒一样?守护在街道两旁。
要知道明光铠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以前基本上最差也是低级将领,或则官二代才能穿的?平常百姓?见都难得见到一次,一次出现这么多?当然吸引眼球。
虽然重骑兵都在雁门郡秦琼麾下,邹羽这里还是集合了五百重甲步兵?这五百重甲步兵?将会在年后赶到潼关附近,负责防守永丰仓。
这一批重甲,属于辽东特产,没有明光铠那么漂亮?但是黑幽幽的金属光芒?让人感觉防御更加出众,特别是统一的狮子面罩,显得更加狞狰,他们站立的那一片区域,百姓都不敢过于靠近。
苏定方?方家兄弟,罗成?尉迟敬德,寻相?薛万淑,薛万述?薛万彻?薛万均?秦用,契苾何力,桑显和,夷男,完颜烈,刘仁轨,李客师,李靖,阴世师十九人,加上一个不要官职的李元霸。身穿阎立德亲自监制的甲胄,威风凛凛的站在祭坛二层,宛若一群神将。
要知道这一批甲胄,不但利用了水力反复敲打,而且还是匠作监一群高手制作,同时具备了明光铠的华丽,重甲的防御。
狮头护肩,虎头护胸,狼头护腕,要多威风,有多威风。霸气!这是邹羽唯一的要求。面罩放下就像寺庙的神像一般,让人望而生畏。
这还只是第一批,后面陆续还在制作,按照邹羽的要求,军中重要将领,必须做到一人一套,最大限度的保护将领不在战场负伤。
如果说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展现给外人看的,那么还有一个实打实的好处,是邹羽为手下心腹准备的礼物。
新年之后,元宵刚过,房玄龄成婚,原本打算是在幽州为他建立新家,后来打下晋阳,自然就设在了这里,邹羽前往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房屋基本都是现成的,毕竟当年晋阳的大户人家不少,跟着李渊走了许多,正好空出来了。
房屋大部分借用原有的,只不过尽行了改造,晋阳护城河,原本就连通到了城里,形成贯穿全城的一条活水,邹羽干脆让人,引入房屋,一来是为花园开通活水,二来是方便利用水力和水资源。
皇家从汉代就建有避暑山庄,这种避暑山庄,一是要选择气候凉爽的地方,二是要选择水源,利用流水,从屋顶流下,带走暑气,而且非常漂亮。
邹羽则是利用水车,把水引到屋顶,做成避暑房屋。当然,水车不会只有这一种用途,把井水抽起来,再用水车送到高处,就形成了水塔,位于大宅子后面的水塔,高出所有房屋,以竹筒连接,为主房和客房输送着自来水。
尤其是封闭式的厕所,用砖砌的污水管道,每次冲刷,基本没有异味。
水塔旁边,还有一个大铁桶,铁桶有一根竹筒斜着连接水塔,可以随时把水塔的水,放进铁桶之中,铁桶下方,是一个煤炉子,两则连接一起,构成了一个煤炭锅炉。
为了保证热水的水温不流失,采用了双层竹筒,也就是一根大竹筒,里面套着流通热水的小竹筒,这样一来,即使冬天,热水通过管道,热气也不会散发太多。
在放水口,采用的是铜管,经过匠作监巧匠之手,纯手工制作的水龙头,冷热水温度可调控。
在房玄龄的新房当中,还有大量的家具,属于这个时代没有出现的东西,当然,这是邹羽提出来,由巧匠制作的。
真皮椅子,真皮沙发,为了方便房玄龄办公,配套的沙发,茶几,书桌,一应俱全。而且还是名贵的檀香木,沉香木,楠木等制作,拥有提神醒脑之功效。
宽大的木床上面,上等丝绸羽绒被,即丝滑,又轻柔,保暖效果上佳。
现在一般家庭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保存在箱子当中,只有日常要穿的,才放在单独的架子之上,这主要是防止蛇虫鼠蚁。
而房玄龄的新房,大衣柜,木制衣架,完全可以把服装悬挂在里面。当然,作为一个高官,衣服之多,比起现代时尚女性,毫不逊色,所以在卧室之中,开有两道侧门,一扇通书房,一扇通更衣室。
在主卧室的前方,是一个暖房,当然,到了夏天,就是避暑之地,这是为了方便女主人会客所设计的。
为了赶时间,也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只是把以前的阁楼形式,大部分变成了一层。别具匠心的设计,不但没有让人觉得降低了规格,反而让人欣喜,羡慕不已。
见识过的人,无论是谁,都非常羡慕,可惜这种设计,连通邹羽自己,目前也仅仅只有二十套,这还是因为冬季百姓农闲,没有事情,特意招募上万人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