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空间缩放技术
“这种数据看起来好眼熟啊。”
随着两人把注意力放到这些数据上,他们看到这些数据,似乎在呈现某一种规律的排列。而且这种规律似乎两个人都比较熟悉,所以王箐这边才会说看起来很眼熟。
“这些数据看起来还是不完整的,不过大体已经可以通过光脑进行推算了,灵韵现在正在把注意力转向探测中,至于说推算的话,我们两个人来试一试吧。”
听徐光亮这么说,王箐自然是愿意的,毕竟两个人刚刚将外挂计算机弄好没多久,自然非常想要试一试外挂计算机的能力,正好趁着灵韵正在忙着收集数据,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外挂计算机进行一波运算。
如果是以往的话,到了现在这个状态,两个人要不就让灵韵分出一定的计算力去计算这个数据,要不然就等着灵韵收集完数据之后再去计算,然而问题就在于,通常来讲,这两种方法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对实验的一种损害。
让灵韵分出计算力,那么对于信息的收集,就有可能出现遗漏,但是如果等他将信息数据收集完毕的话,那么就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对于科研来说,这两者都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一个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全而失败,一个会导致等待时间过长,因此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现在有了外挂计算机两个人自然希望能够分担一些,因此两人决定自己去推演这个数据。
两个人的外挂计算机的能力虽然不如灵韵,但这并不代表着两个人的计算机就差了,毕竟都是光脑,差又能差到哪里去?
当然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复杂的,两人进行推算,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好在并不需要两个人处理,两个人只需要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之后,你会根据两个人的意志进行演算,不需要两个人再去分心多管。
就这样三天时间过去,最终的结果终于被演算出来了,通过投影两个人一看都有点吃惊,因为面前所展现的状态来看,这些数据密密麻麻的,一层一层的重叠上去,竟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状。
对于这个状态,两个人进行了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这些数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并且随着星球距离的递减而递减。
很快两个人就弄明白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两个人经过多次计算之后,发现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两个人之前想要研究的空间缩放技术,要注意的是并没有切割技术。
两个人一直以为空间缩放技术一定要将空间进行切割之后才可以完成,然而今天看到这个数据模型之后,两人突然明白了,是自己想多了,其实空间并不需要切割,就可以进行缩放,这一点可以类比于水,你并不需要将一瓢水拿到外界去,才能够进行压缩,你可以利用某种容器完全在水中就可以进行压缩,因此空间说话技术并不需要利用切割技术作为前提。
有了这个数据模型,让人突然对空间戒指之类的装备有了一定的把握。
为此两个人甚至利用自己的外挂计算机进行联合之后,又去关联地球上的一些备用计算机,组成一个超大规模的光脑群,对这个数据模型以及克莱因瓶空间状态进行展开融合,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两者都认为,如果能将这两个模型进行融合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得到一个能够缩放的克莱因瓶,而瓶子内部的物体将会随着控件的缩放而缩放,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制作出类似于空间戒指之类的装备。
只不过这一次的数据则更为庞大,即便是与光脑群这样的计算能力仍然进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完成,里面涉及到的计算量实在是惊人,当然如果空间戒指技术那么好研究成功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多年来人们只有设想,而没有做过任何实验。
不过幸好这一群光脑的计算力实在是惊人,即便是如此复杂的计算,仍然不能阻止光脑的发挥,很快,最终数据模型被计算了出来。
两人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检查,更多的是根据数据模型,去计算出如何才能在现实中实现这个模型。
通常来讲,从纸面的研究到做实际运用,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有时候理论上突破了并不代表着实际就能够进行运用,会受限于当时的科技而无法完成实验,因此,虽然数据模型已经知道,但并不代表着夫妻两人已经能够去完成空间戒指这一类的装备了。
不过这一次两个人都比较幸运,他们发现想要完成空间禁止的研究,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材料上,反而是在磁场的运用之中,其实两个人都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攻克空间介质材料的准备,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空间介质对于材料上的要求并不高,反而对于磁场的精准应用提出了要求,而这一点两者是最不怕的。
两者很快就开始针对这个模型进行研发实验。
当然玩弄空间的技术肯定也是很危险的,因此两人派出了实验机器人代替两个人进行实验。
第一次尝试很不幸的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磁场的应用,没有达到精准,被收缩的空间之力瞬间爆发出来,强大的膨胀力,将整个实验都给毁掉了。
无奈之下,两个人只能动用储备资源,进行大量的实验机器人的制作,因为通过刚才的研究可以看得出来,空间收缩技术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保证安全,多做一些实验机器,人还是有必要的。
就这样两人对空间收缩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在两颗星球正式相撞那一天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一个被压缩到原来90%的空间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一次实验成功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曙光,虽然只压缩了10%,但这无疑证明了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夫妻两人再次投入了新的研究中,对于他们来说,最好能够将压缩比压缩到1%,甚至是1‰,那样才更好。
不过由于两颗行星已经正式向撞,大量的微观数据被存储起来,徐光亮对于这些数据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两个人再次进行了分工,徐光亮去查看微观世界的数据,而王箐则继续进行空间缩放的研究。
微观世界的数据,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至少说在他看来,目前的数据并没有什么能够让人惊艳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都已经通过粒子加速器验证过了,所以即便是在行星相撞这种比较极端的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数据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这属于宇宙底层的物理量,如果发生了变动,那么整个宇宙都会大变样。
因此这一次查看完数据,徐光亮就沉默了,毕竟并没有什么好探查的所以他很快又回归了空间缩放技术的研发,毕竟这个研究起来还比较新鲜,总比在投影中去观察早已经知道了的数据要好的多。
星球的碰撞可能要持续很久的时间,然而之后的数据都是可以预计到的重复数据,可以说这一趟除去空间缩放技术的数据,其他的数据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虽然说有了空间缩放技术不算太亏,但是对不起,所花的时间来看,可也算不上赚,只能说是五五开。
幸好空间缩放技术有了一定的收获,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发,现在空间压缩技术已经能够达到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物体放在了压缩空间之内,那么它也将会随着空间的压缩而变为原来的50%的大小,研究到这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因为这代表着原本可以成100吨的同样的物体的空间,现在可以再放上100吨,这对于某些靠数量取胜的矿石飞船来说,实在是再友好不过的装载技术了。
但是这对于正在研发的两人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两人所需要的是能够将物体收缩到1%,这样大小才算合格,甚至缩小到1‰,那才是比较实用的空间装备。
当然,后一个目标其实是比较长远的规划,两个人现在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将物体收缩到1%的状态。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两人根据数学模型多次改进了磁力的运转方式,希望能够得到更为强大的空间收缩技术,然而很不幸的是到了50%,似乎就达到了一个瓶颈,想要往下再进一步,简直是千难万难,不管如何调整磁力的运转方式,都无法达到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目的,因此两人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到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导致实验一直处于失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