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古北口
不过古北口成为一道雄关却是从前几年才开始的。
当年徐达把大都攻占下来以后,带人修缮了之前留下来的长城,并在三年前修筑了古北口的城关,加设了烽火台等关塞设施。
丘福当天接到传令之后,并没有带人直接进驻古北口,而是选择了在密云县城外扎营。当天晚上,朱棣就过去和他们会合了。
当然他不是只身前往的,他还让王府的侍卫把王府内所有的存粮都押运了出来。这些存粮大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粮,是够王府所有人吃到明年开春的量。如此一来,王府接下来只能去粮铺买粮了。
第二天清晨,朱棣才点了五百人带着粮食随他共赴关口。
未经扩建的关城根本放不下三个卫所一万五千多人的兵力,因此只能安排多出来的士兵在关口向后五里的地方搭建一个临时的城寨出来。
由于三个卫所领兵之人都是卫指挥佥事,在品级上互相都无法管辖,因此陈亨还派过来了一个都指挥佥事暂时总领全局。
“来者通名。”
在通过城寨的时候,虽然守将老远就看到了帅旗,但还是尽职尽责的盘问了一番。
“这是燕王的部队,赶去关口安抚流民呢。”朱棣的侍卫张武上前回答道。
“原来是燕王,还请在寨外稍等,末将这就派人去通报一下。”
张武听他这么说,觉得有些不满意:“怎么?连王爷都不能直接放行?”
“还请不要为难末将,”
“你”张武还欲再说,却被朱棣拦了下来。
幸好也没让他们等多久,营寨的大门就被打开了。
“不知燕王驾到,下官有失远迎。”一个看起来并不十分精壮的军官走了出来。
眼前这个人之前朱棣见过,是在上次他的燕山亲卫举行比较的时候,记得当时这个人跟着陈亨一块来观摩过。
“魏佥事是吧,现在关外的百姓状况怎么样了?”
“王爷请随我来,咱们边走边说。”
“嗯,你带路吧。”
魏佥事翻身上马,走在了朱棣稍微前面一点的位置。
“陈大人的消息你收到了吗?”
“还未曾收到,下官现在接到的命令是守好关口,不给元军可乘之机。”
朱棣在心里默默地吐槽了一下这糟糕的工作效率,一晚上过去了,居然还没把新命令传过来。
“那现在就看着关外的百姓在外边挨饿呢?”
“下官从城墙上吊了一队士兵和一些粮食下去,现在正在赈济灾民。”
朱棣对这个魏佥事的评价稍微涨了一点,看来他脑子还比较灵活,知道变通变通。
“往北边的探子派出去了吗?”
“先后派出了三批,第一批是前天夜里出去的,算算时间今天也该回来了。”
“做的不错,回头本王会向陈指挥使给你表功的。”
“下官先谢过王爷。”
说话间五里路转眼就到,不过说实话这个关口和朱棣想象中的雄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靠北的那一侧的城墙最多也就只有五、六米高,两侧延伸开来的城墙则显得破旧不堪,颇具年代感。
“上城墙看看吧,张武你跟我来。谭渊,你带着剩下的人和所有的粮食在原地待命。”
朱棣一行人快速穿过了关内的营寨,在魏佥事的带领下走上了城墙。
放眼往下望去,关外已经约莫聚集了五千余人。由于关口前面道路狭窄,流民沿路一直延伸了好几里。
现在虽然不是饭点,但朱棣能看到城墙下的粥棚还是在不断地冒出炊烟。
“现在还没出现有人闹事的情况是吧?”
“是的,因为现在粮食供给还跟得上,再加上天气也不冷。但如果他们人数一直持续增加下去的话,情况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了。”
“粮食不够了?”
“对,本来城关内储存的粮食是密云后卫的储备粮,现在要供给三支部队和关外的百姓,粮仓很快就要见底了。”
“先用本王带过来的粮食赈灾吧,之后李大人会把北平官仓里的粮送过来的。”
“王爷真是解了下官的燃眉之急啊。”
“先别忙着高兴,要是元军趁着这个时候杀过来的话,这些百姓可就全遭殃了。”
这些原本居住在长城以北的百姓说来确实挺惨的,本来在元朝政府的统治下过的就不安生。后来明军把元军打跑了,他们以为自己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却发现明朝暂时没打算把长城以北的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因为如果没有长城作为依托的话,守军的防守成本太大,根本无法长时间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因此明军虽然多次北征打击元军,但都没有就地驻军,这片地区竟成了一块真空地带,百姓都不知道该找谁去交税了。
虽然没有了官府的盘剥,但这片区域就像元军的提款机一样,经常遭受劫掠,只不过以往都没有这次的情况看起来严重罢了。
“王爷说的没错,但还请理解下官的职责所在。”
其实一般来说,如果是零零散散的流民的话,就可以直接放进来了。只不过这次数量和规模过于庞大,谁都说不好会不会在其中暗藏有元军的内应来骗关,因此关门并不能轻易打开。
“魏佥事,如果探子回来之后汇报说五十里内没有敌踪的话,就准备开关放人吧。至少也得让他们在关内呆着,关内有那么多士兵在呢,要真出点什么事,反而更容易管理。”朱棣提出了他的建议。
“这倒不是不行,不过还是等探子回报之后再说。”
朱棣把视线从城下百姓的身上收了回来,重新投到了城防布置上。
“这城墙是从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了?怎么都不修缮一下?”
“下官估计可能是北宋那时候留下来的,至于修缮的问题”
“怎么了?”
魏佥事的话语有些支吾:“关于此事,密云后卫的指挥佥事之前已经多次向上反映了,但据说是李大人那边一直没批相关的款项,因此直到现在也没落实下去。”
朱棣听了是真的有些生气了:“又不是让他重新修长城,难道就连重修一下的财力物力都没有了吗?如果这个关口最后没守住,有他李彧一半的责任。”
朱棣并不知道李彧是出于什么目的把这件事拖下去的,但城防的事就是整个北平最重要的事,比发展经济什么的都重要的多。他李彧敢在这件事情上推三阻四的,着实让朱棣有些没想到。
“这事陈指挥使不知道?”
“陈大人知道此事,但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急死个人了,陈亨也不知道早点向朝廷汇报一下情况,非要等到事就在眼前了再想办法。”
朱棣虽然知道元军的第一波进攻还在两个月之后呢,但他并不敢确定事情一定会按照史书中描述的那样发展。
万一自己的变化影响了历史进程呢?万一史书上把日子记错了呢?这都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城墙必须要加高,还要把外侧用水泥和砖块重新砌一变,现在里面土层都露出来了,这像什么话?”朱棣一个人自言自语道。
就在朱棣心里痛骂李彧的时候,却突然听关外流民队伍的末尾出现了一阵骚动。这声音由远及近,很快就到了目视所能及的范围。
只见一队身披轻甲,手持弯刀,身穿大明军服的骑兵,以一路纵队的队形向城墙方向移动。
“让开。”士兵大声喊道。
尽管百姓尽量的往路两边靠了,但还是会有一些人有一不小心就被挤到中间去了。每当这时,快速前进的探子们都不得不把脚步放慢,避免和这些老百姓发生碰撞,因此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到了城关底下。
“魏佥事,孙二回来复命了。”探子中为首的那个人冲着关上喊道。
“本官在此。”魏佥事往前上了一步,从城垛中朝下面的孙二挥了挥手,随后又让人放下了吊篮,示意他从这里上来。“其他人原地休息即可。”
城墙矮,吊篮也拉不了几下就到顶了。孙二在站稳以后赶紧从吊篮上跳了下来。
此时朱棣抢先问道:“怎么样?最近的元军距离有多远?”
“至少还在三十里开外了,五十里以内的主要道路旁都查探过了,没发现元军的动向。”
“好,你辛苦了,赶紧下去休息吧。”
“等一下,我不用跟我的部下一块行动了?”孙二不解地问道。
魏佥事回答说:“你先回大营里等着吧,等会城门打开之后他们再找你去会合。”
“我明白了。”
把孙二送下去之后,魏佥事看向朱棣,显然是在等着他下令。
朱棣略一思索,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决定:“开城门吧,先派一个百人队出城维持秩序,再一点一点放他们进来。”
“遵命。”
徐达当时修这个城关的时候,因为没考虑到此处有对外贸易的需要,因此城门修的十分狭窄。一次只能过一辆车,肩并肩并排走的话也只能过三到四个人。这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旦发生点什么变故,必然会出现踩踏事故这样的事情。
“魏佥事,你带人先把本王运过来的粮存到粮仓里,以免等会百姓进来以后引起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