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 四科取士

  对于苏咏霖的这些说法,孔拯等人其实并不排斥。
  因为自唐宋以来,古人自汉以来所秉持的奇技淫巧思想和道家的机心思想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批判。
  而宋朝对这一现象的更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真的,宋朝在这方面的作用比唐朝还要大,四大发明之三出现在这一时期就是明证。
  宋朝政府不光没有像以往的统治者那样视工巧之便为简单的“奇技淫巧”,加以禁绝,相反,还制定了对出色的科技发明的奖励制度。
  于是工匠们就有了研制技术与工具的动力,有宋一代发明创造的数量之大、思虑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在科技领域有突出才能的人通常会被列入“奇才异行”名录,可以直接选拔进政府机构,比如宋人冯继升改良了火药法,朝廷赐衣物束帛进行奖励。
  宋政府不仅从民间选拔人才,也会主动培养人才,比如宋政府会在中央设立专科学校,包括医学院、算学院、天文历法学校、武学院等,都隶属于国子监。
  除此之外,宋人还开创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制度,如医学院学生根据成绩的上等、中等、下等分别给五到十五贯钱。
  这让投身于技术发明行列的人们得到了切实利益,自然鼓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学技术发明的行列,主观客观上都推进了宋朝的科技发展。
  虽然这种做法较为粗糙,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可依然对宋政府提升国力有很大的帮助。
  苏咏霖曾经思考宋朝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宋朝的诸多政策和之前之后的历代王朝相比都是那么的不同,思来想去,他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无法夺回这一点上。
  失去燕云十六州,河北之地无险可守,军事上又无法夺回,由此带来的巨大国防压力迫使宋政府从经济和科技领域寻找突破点。
  赵光义把宋人在传统道路上上升的可能性打断了,后继者对辽国无能为力,只能放宽各种限制,寻找各种补缺补差的方式,试图对宋朝巨大的国防压力做出弥补。
  放宽商业限制,放宽科技限制,试图从中找到能够改变现状的东西,有宋一代火器的大量发明和装备或许就是宋政府为了弥补骑兵力量不足而做出的应对方略。
  然而这并非是主动的求发展,而是被动的自我拯救,宋统治者并非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颇有满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风范。
  因此宋政府鼓励技术发展却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并未帮助宋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的腾飞,没有突破中古时代的技术桎梏,于是也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还是在愈演愈烈的内讧之中逐渐耗尽元气和心力,最终走向覆灭。
  然而他们这样的做法却在客观上为苏咏霖推动工科取士奠定了舆论和风俗基础。
  因为宋人对奇技淫巧的看法远远没有前人那么古板,对匠人和技术的看法也是趋于理性,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科学技术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并不予以钳制。
  名声并不好的理学大师朱熹就主张农业技术、医学、百工之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也都【确有道理在】,并认为自然科学和成圣成贤、经邦治国的知识都是正道。
  这足以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是趋于正面的。
  这一点对于苏咏霖来说极为有利,比后世明清那个对科学技术全面打压的时代要好得多。
  所以苏咏霖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时,礼部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异议,他们以为这不过是老调重弹,可他们没有想到苏咏霖希望把这个情况更进一步。
  开工科取士。
  要允许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进入朝廷,为大明帝国服务,贡献自己的才华和精妙思维,推动大明国的技术走上体系化产业化之路,走上腾飞之路。
  这对于苏咏霖的全盘计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苏咏霖的这一想法,礼部官员们态度不一。
  孔拯和周江难以接受技术人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真正的【士人】,从而获取和他们一样的地位。
  而右侍郎耶律瑾则明确表态支持皇帝的做法,认为这是于国有利的【创举】,应该被付诸实施。
  孔拯和周江心中恼火,但是在皇帝面前又不敢明目张胆的驳斥耶律瑾,只能看着耶律瑾在那儿侃侃而谈,说什么工匠对国家的重要性云云。
  苏咏霖很是高兴,表扬了耶律瑾,并且即刻宣布由礼部右侍郎耶律瑾直接负责礼部科考司的工作,负责为新科举的举办保驾护航。
  “臣耶律瑾,领命!”
  耶律瑾大喜过望,立刻接下了这个皇帝金口玉言交给他的职权,而孔拯和周江愣了好一阵子才发现皇帝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把这颗掺进来的沙子用上了。
  孔拯还要再劝,但是苏咏霖没给他机会,继续说自己的改革方案。
  他以为治理国家不单单需要五经之类的大道理和为人处世之道,更需要穷尽世间万物之理的勇气和规律。
  不单单要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要懂得世间真理。
  什么是世间真理呢?
  算术,天文,地理,这些都是探寻世间真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朝政起到帮助,也能对军国大事起到帮助,如果能网罗全国最优秀的此类人才,必然可以为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所以苏咏霖希望把这一类【穷尽世间真理】的学问统称为【理学】,开【理科】予以取士。
  另外,国家律法对国家之发展至关重要,朝廷眼下正是缺乏大量法学人才的时候,所以,也可以单独设一【法科】进行取士。
  “如此,原先的经义策论考试就可以归类为【文科】,与工科,理科,法科并列,为大明国科举考试之四科,科举考试,就目前而言,当以四科取士为佳。”
  苏咏霖在礼部官员们的面前竖起了四根手指头,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看着他们或是惊讶或是惊喜的面容,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做法一定是没有错的,所以这一次的分科取士,势在必行,绝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发生改变。
  孔拯看着苏咏霖志在必得的表情,忽然间意识到苏咏霖可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谋划这一天了。
  这种细致的计划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必然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和谋划才得出来的最后结论,苏咏霖的身边一定围绕着一群支持他此类做法的利益团体。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讨论,讨论出了这个结果,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把宋朝的科举制度批判到位,然后来了一波重组。
  他们协助苏咏霖并且竭力推动这一改革,因为这一改革对他们来说确实有偌大的好处。
  至于这群人是谁……
  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除了山东系的文臣,其余几乎所有人都将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只要不单单只考五经经义,山东士子的优势就将被无限度的往下拽,一直拽到没有明显优势的地步。
  燕云的汉人,燕云的契丹人、奚人和渤海人,还有苏咏霖麾下的那群泥腿子们,他们全都是受益者,全都可以在新科举的分科取士规则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一个除了山东系将没有人受伤的世界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