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访问开济
赵一进来,他这才从沉思中醒过神来,问道,“宫里可有什么消息?”
“皇太孙陪着陛下,娘娘那边并没有什么事。”
“更衣,进宫!”
冷宫里,赵棣要来,元妃让阿蛮生起了火盆。这些日子,工部派了人来,将这座冷宫做了修葺,窗户重新糊上了窗纸,门窗也换了新的,屋瓦翻新之后,也不再透风,除了摆设之外,从外边已经看不出这是一座冷宫了。
元妃在做衣服,看得出来,是准备给赵棣做的。赵棣坐在一边,伸手在火盆上烤了一会儿,“儿身边又不是没人做衣服,何劳母亲亲自拿针线?”
“别人做的和母亲做的能一样?”元妃笑道,“当年,母亲知道肚子里有了你,就特意请了绣娘教母亲做针线,就像亲手给你做衣服穿,这么多年了,母亲最喜欢做的就是这件事。”
阿蛮端了茶进来,“殿下,娘娘这辈子拿针线的时间不少,旁人可没有一个有资格穿娘娘做的衣服呢。”
赵棣的眼窝有点热,他的手覆在母亲的膝盖上,膝盖有点冷,被他的掌心捂热了,“母亲知不知道一个叫做开济的人?”
“开济?知道啊,当年汝阳王帐下的人,汝阳王跟我说过好几次这人,行事果断,颇有才干,怎么了?你问起这人做什么?”元妃放了针线,揉了揉赵棣的头,“北元已经不在了?即便如今还是北元?你也只是一个公主的儿子,比起皇子们?身份还是要卑贱一些。你父皇虽然嫌弃你?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皇子里面,你是身份最贵重的一个?身上有两朝皇族的血脉。”
“还有?朝代兴替,如日升月落。周朝七百多年,算是很长的了,后来还不是历经春秋战国?最后皇权式微?被秦朝取而代之。而秦,经历两世,又变成了刘氏天下。”
“儿知道!”
“北元自闵帝驾崩,已经分崩离析,故国不在?闵皇帝留下的血脉也仅只有我一人了,如今还在四处逃窜的都是文宗皇帝的后嗣。当年文宗皇帝毒死哥哥明宗皇帝?自己继承了皇位,死前立下七岁的儿子为帝?谁知,不到两个月就死了。文宗皇后迎明宗皇帝长子为帝?便是你外祖父。”
这一段历史?赵棣当然清楚。
“天下的皇帝?都是轮流当的。”元妃叮嘱道,“我儿一定要记住,你是姓赵的。”
“在大明朝臣们的眼里,孩儿未必姓赵。”
“他们怎么想不重要,你自己怎么想才重要。”元妃道,“当年,北元的皇帝并没有把中原人当人看,他们虐待百姓,将他们当猪狗,北元残暴久矣,大明天下归心,这是历史的选择。”
开济曾是北元的属臣,后为嘉佑帝所用。叶伯巨死在狱中,与开济不无关系。开济本来告老归乡,一代权臣,能够有此结局实在是诸天佛祖保佑,然而,简清回来了,她要重查叶伯巨一案,而偏偏嘉佑帝让赵棣领这个案子,不仅仅赵棣会多想,谁都会多想。
嘉佑帝的的宗旨,天下百姓为一家,朝中有北元人,也有色目人,但也只占少数而已。而偏偏这少数人,拥戴元妃至极,元妃之后,效忠的便是赵棣。
这些人,以开济为为首。
开济住在上元县乔家墩。开济告老还乡时,嘉佑帝将前朝一个色目商人的庄子赐给了他,开济翻修一番,住了进去。周围一大片田地原是随庄子一起,开济便在这里做了个田舍翁。
正月十五日,因国丧,上元县往年热闹无比的街市,如今被白雪覆盖,只有稀稀朗朗几个赶路的人。
福来客栈早早就把门板装上了,年小月半大,这种时候,谁还会来投宿不成?年都没过完,应是没有人会外出。
小二正要装最后一扇门,门口来了四个人,两大两小,小的约有四五岁,还是个女娃子,到了跟前,十四五岁的少年郎问道,“大哥,能投宿吗?”
“能,当然能,做生意的,还能把客人往外赶不成?”小二汪三朝后退了一步,让一边儿去,请客人们进来,“请问几间?”
“两间上房即可!对了,今日有元宵吃吗?给我们一人来一碗元宵,给!”
说着,汪三的掌心里便落了两钱银子,四碗元宵怎么也值不了这么多银子,多的,当然是给汪三的赏钱了。
天儿很冷,汪三心里暖烘烘的,“哎”了一声,将四个客官迎到了楼上,四个人在一间上房里坐定了,汪三下去给四位客官煮元宵。
元宵就是汤圆。糯米浆已经磨好压干了,掰一块下来,揉软和了,搓出比拇指头大一些的圆球,锅里的水早就烧起来了,翻滚后,将汤圆扔进去,煮沸了,浮起来,便可以盛碗了。
今晚,店里没什么客人,总共住进来了两家。
今日新住进来的四人一家,还有主仆二人,住了北边楼的二楼天字房。
不过,店里今日也就他一个人当班,虽有掌柜的,但掌柜的年纪大了,正儿八经睡觉的时候不睡,一坐在柜台前就打瞌睡,喊都喊不醒。
“客官,来啰!”
汪三用一个托盘,端了四碗汤圆,到了门口,吆喝一声,五岁左右的女娃娃过来帮他开了门,喊道,“哥哥,汤圆来了,好香啊!”
“放了芝麻馅儿呢!”汪三讨好地道。
“多谢了!”
“客气了!”汪三忍不住问道,“今日元宵,客官们怎地还出门了?是专程到咱们这上元县来的,还是经过?”
“专程来的。”十四五岁的那少年笑道,“小二哥,你们县里有个致仕的大官开老爷的府上,是在这附近吗?”
“在呢,县城北面那一片都是开府,他家去年冬上添了个丁,要不是正好逢着皇后娘娘仙逝,不定多热闹呢。听说明日满月,也不会办什么酒席,不知四位是不是要去开府?”
“不去,经过你们这儿,问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