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恢复高考

  “现在紧急插播一条重大好消息——现在紧急插播……”
  工厂大喇叭里传出女播音员激动万分的声音,连续三次的复述,表明消息一定十分重大。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新报道,在刚结束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正式对外宣布,今年12月份全国将恢复统一高校入学考试,对考生进行择优录取,并指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为了让信息传播准确,她同样将上述内容复述了三次。
  高考恢复了!
  犹如一声惊雷,在八零一一厂的上空久久回荡。
  中断11年时间之久的高考,终于再一次跟所有芊芊学子重逢。
  尤其“择优录取”四个字,击中无数人的心坎。
  要知道当前也可以上大学,但都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录取制度。
  但在实际执行中,却过于看重政治表现,对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甚至还衍生出许多走后门跑关系的不公平现象,无法有效选拔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这次恢复高考,择优录取,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相当于将困扰在许多人头上的笼子打开,不看家庭出身,集体公平竞争。
  要知道在这些年里,中国至少积压了上千万的高三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参加上山下乡从城市分散到广大农村天地。
  “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广播里继续传来大家关心的下半部分消息,基本上将老三届他们兜底覆盖了进去,将时代夺去的高考机会又还给了他们。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从报名到正式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对这些接近10年时间没有摸过课本的人来说,中断学业离开课堂太久,要跟高三应届生以及其他历届的毕业生一起竞争,其中难度足以想象。
  正在负责帮学生打饭的郑翠翠,听到这个消息,手抖了一下将碗摔倒地上。
  要说厂里对高考怨念最大之人,非她莫属。
  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火柴般将她内心的烈火熊熊点燃,再也无法熄灭下去。
  “一定要报名参加高考!”
  工作了好几年,但她一直将高中课本带在身边不时复习,就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刚准备走出会场的周建国,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同样愣住不动。
  以前他就觉得既然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关系都能解冻,那么恢复高考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真的听到如此消息,他反倒一时无法消化。
  这般重大的国策改变,悄无声息就落实下来,没有给人半点心理准备。
  周建国首先确认了一下今天的日期,1977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足以载入新中国历史的重大日子。
  “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参加高考呢!”
  要知道当年周建国在大学真正只学习了一年时间,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书,但他自己都知道含金量不足。
  若是再能回到学校进修,那么自己几年工作实践打下的基础,肯定能学以致用。
  一想到此,周建国发现自己的血液沸腾起来,噌噌直上头,想要参加高考的念头再也无法抑制。
  另外,他还有一部分激动是为了自家小妹。
  小妹去年高三毕业,按照上山下乡政策因为大哥、二姐都不在沪江工作,因此她获得一个留在沪江市区工作的名额,以此来陪伴年长的父母。
  可由于劳动局和街道办交接手续出了点问题,小妹一直在家等候分配工作。
  现在高考恢复了,周建国决定让小妹准备参加高考,继续上大学读书。
  一直以来小妹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做好复习的准备的话,很有把握考上大学。
  想必这样的选择,母亲宋芝华也会同意。
  他将目光瞄到一厂之长郑云德,发现对方同样神色激动,像是久旱盼来了甘霖。
  高考一直是横贯在郑家父女之间的心结,现在终于迎来了打开心结的希望。
  郑云德一直知道女儿郑翠翠时不时复习高中课程,心里对高考的牵挂没有放弃。
  另外一个原因,是八零一一厂已经整整6年时间没有分配来大学毕业生,就连工农兵大学生都没有名额,只有站在一厂之长的角度看才会发觉厂里技术人才断了层。
  像技术科一直打报告要求厂里调动技术人员支援,但选来选去合适的人却不多,反倒是车工、钳工一大批,就是没有具有专业研发知识的青年职工。
  厂里也有一些研发人员,但大多数都是被动型人才,可以循规蹈矩办好上级下达的任务,但却没有像周建国这样的主动型研发能力。
  整个八零一一厂像是突然间活了过来,许多年轻的职工直接跑到广播室去堵门,希望能知晓更多的知识。而另外聪明的职工,则赶紧跑到工厂图书室去借书,打算将跟高考相关的书籍一扫而空。
  高考中断了11年时间,给中国社会各界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为此,有学者疾呼,今天中国青年一代已经跟世界脱节,失去了跟国外同龄人进行科研对话的能力!
  科举制,是中国人一大实用发明。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为国家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铸牢了东方巨龙的千年古国根基。
  高考,就是中国现在的科举制,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
  今天,恢复高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续上了龙脉传承。
  更现实更关键的是,高考对普通人来说,具备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无论你身处严寒的东北边疆,还是潮湿的西南边陲;不管你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车间当工人;也不说你壮志未酬,还是低头认命……
  现在有一个公平的机会摆在眼前,只要你能考得上,那就能马上离开眼前的一切不满,开启全新的人生。
  因此,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神州震动,亿民欢腾。
  很快《人民日报》将恢复高考的公告整版刊登,一时间洛阳纸贵,不得已下只好紧急加印,以满足那些有志报考的准考生需要。
  要参加高考,可是得所在单位批准,届时《人民日报》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谁不同意报名,就是公然跟中央政策唱反调,这样的论调一出往往立竿见影,很快获得单位放行。
  人是社会群居动物,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八零一一厂掀起了一股高考报名的热潮,原本有些人知晓能力有限不打算报考,但看到旁人积极报名也跟着嚷嚷要参加,毕竟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从国家公布报名条件看,覆盖了所有人群,没有强制要求高中文凭,只有初中文凭一样可以参加高考,相当于不拘一格选人才。
  像八零一一厂的年轻职工,许多人都是技校文凭,但依旧能以工人身份参加高考。
  所以,光是八零一一厂在报名开启的前三天,就有超过200名职工要求单位批准参加高考。
  作为厂长,郑云德还是很开明,前来申请的职工一律批准。
  “郑厂长,要是都放他们走了,我们厂不就没有人干活了吗?”
  看到年轻职工们兴高采烈从厂办拿到准考盖章,有老干部忧心忡忡私下发问。
  “你放心,就让他们折腾去吧!
  再说,大学是那么容易考的吗?不试一回,大家不会死心的。”
  郑云德一直以来关注高考,知晓录取率极低,所以并不担心人们会一窝蜂离开。
  200多位完成报名的职工当中,就有他女儿郑翠翠的名字。
  发现连周建国都主动前来找自己,郑云德先是纳闷,随后毫不犹豫拒绝了他要参加高考的请求。
  “第一,你已经是大学毕业了,还想去跟其他人争夺有限的名额。第二,你并不符合报名条件。据我所知,你是1947年9月20日出生,到今天报名截止已经超过了30周岁。”
  其他人可以放,但周建国却绝对不能放,他可是关系着八零一一厂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骨干。
  经郑云德提醒,周建国才发现自己确实已经满了30岁,一直以来他都是按农历过生日,因此都忘了自己档案填写的生日日期。
  也只有像郑厂长这样热衷钻研职工档案的人,才能一眼找出问题所在。
  实际上,周建国此次来只是试一试,因为不少像他这样拥有大学学历的人,都在等待研究生招考的公告。
  从国家安排来看,今年只会恢复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估计得到78年才能见分晓。
  “你就别想着高考了。
  赶紧回家准备收拾行李吧,厂里决定选派你去五七干校参加三个月的干部培训。”
  以前五七干校是参加劳动改造思想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干部进修的场所。
  广大职工都知道,一旦某个人去五七干校学习,那么回来后就马上获得提拔。
  前些天周建国在厂里干部会议上表现亮眼,提拔之事便水到渠成。
  这次选派他去干校学习,表明其正式进入了以科级干部为门槛的小三线基地优秀后备干部培养之列。
  若说在首都是处级干部到处走,那么在沪江则是科级干部为入门标准。
  一旦升到了科级干部,说明周建国开始摸到了仕途的门把手。
  俞美诗一直以来都十分向往大学,当初她高考落榜后直接工作,这次恢复高考招生,她也受同事影响蠢蠢欲动。
  跟车间职工相比,当老师的话可以经常接触课本,算是一定程度上没有跟知识脱节,具备有一定的优势。
  可现在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真考上的话,家里就没有人帮忙照顾了。何况,俞美诗对现在的工作生活现状还挺满意。
  当她把自己的矛盾跟丈夫周建国说了之后,没想到对方却非常支持她报名尝试一下。
  “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为何不试一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