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教育大计

  万事开头难,八零一一厂的厂办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师相继到位情况下,终于开张了。
  幼儿园暂时分为两个班,一个是爬爬班,就是还不会自己独立行走需要老师随时看护的班级,招收2岁以下的儿童。另一个就是中大班,将全厂大于2岁未到6岁的儿童都统一收拢管理,至少让职工能安心上班没有后顾之忧。
  而小学由于师资问题,暂时开设学前班到三年级,每年级一个班,招收附近5个单位的职工子女上学。
  为解决学校教学场地问题,八零一一厂将一栋物资仓库小楼腾了出来。一楼是幼儿园,二楼就是小学。
  俞美诗本想到幼儿园当老师,正好可以照看自家儿子周逸,但因为她年轻学东西快,被小学校长硬是要了过去。
  原打算幼儿园12个老师编制,而小学有20个编制,要求有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并从事教育工作优先考虑。
  但临近开学时,实际上幼儿园到了6名老师,而小学只有9名到岗。
  具体原因嘛,一是当时确实许多人不愿意当老师,怕跟臭老九沾边。二是原有工作单位不愿意放人,他们一时半会过不来。三嘛,就是八零一一厂地处皖南山区,原本有意向的人实地看了之后打退堂鼓跑了。
  不过八零一一厂为子弟学校对外招收教育人才,还是请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张国华,原先在沪江市物理研究所工作,是1958年交通大学的核物理系本科毕业生。
  他的妻子在1969年调到八零一一厂工作,现任财务科科长一职,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以及远离大城市运动漩涡,趁此机会主动请缨调来山区工作。跟随他一同而来的还有刚满10岁的儿子,和年逾六旬的老母亲。
  厂长郑云德亲自跟张国华面谈了2个小时,从其口中得知了工厂办教育的困难以及应对之策,认定对方为小三线紧缺的教育人才。当场拍板认命张国华为八零一一厂办学校筹办组负责人,并且在教育科挂副科长一职。
  教育科是八零一一厂为了筹办子弟学校而新成立的部门,加上张国华本来就有副高职称,担任副科长一职也算是降级使用了。
  “子弟学校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方便职工子女入学而办。但不能光为了读书而读书,应该为了学到知识而读书,还应该为了他们的明天而读书。
  我们这一代人进山算是为了支援内地奉献了青春,看样子还得长期扎根,称之为奉献终身都不为过。
  这一点想必你和我都心知肚明。
  但我们牺牲了,可子女们是无辜,他们不应该因为父辈的选择而一辈子留在大山之中。可以的话,我希望他们能凭借读书走出大山,重新回到沪江这样的大城市。”
  38岁的张国华一番话可真正说到了郑云德心坎里,也说到了所有小三线职工的心底深处最敏感的地方。
  为何要千方百计办学校,还不是为了让小三线职工二代们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下面是我个人提的问题,并不代表组织。
  我想问一下,既然那你知道进山是一条艰辛又困难的道路,为何将小张也一起带来了呢?实际上,他完全可以留在沪江读书,走一条顺畅的大道。”
  要说郑云德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年将儿女的户口全部迁了过来,导致他们在读书问题上变成了借读生,平白遭受许多挫折。
  于是,他看到张国华一家就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既好奇又好心地提醒一句。
  “这是我们家开过家庭会议的共同选择,就算是小周也明白他此次进山跟母亲团聚所有付出的代价。
  不过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那就是‘既然爸爸你那么厉害,那我相信在你的教导下,我在山里也一样能考出好成绩。’
  借用他母亲的话来说,就是我将儿子绑上了自己的战车,以此来向大家明志并奋力一搏。”
  张国华的儿子刚10岁,上三年级,有着跟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而且身为天之骄子毕业生的张国华,有信心在自己培养下儿子也能长大成材。
  “我们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或技校,为职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另外在教材方面,我们要统一使用沪江市教材,并以其为教育标准,向城市里的学校看齐。”
  进山之前,张国华就在心里谋划过从核物理研究转向教书育人工作的步骤。虽然一直从事科研工作,但他的眼界和能力却是毋庸置疑。
  尽管想得非常美好,但无情的现实却给了他深刻一击。
  以他的打算,先筹办幼儿园和小学,然后便是初中和高中。
  但一开头便面临老师数量都没有满编的窘境,于是他不得不先压缩规模,将幼儿园和小学的架子搭起来再说。
  依照规划,幼儿园应该分为爬爬班、小班、中班和大班。而小学则从学前班,一到五年级,完完全全跟沪江市教育系统相匹配。
  如今为了变通,幼儿园分为了两个班,而小学则只开到了三年级。就连张国华的儿子也不得不留级,继续读一年小学三年级。
  俞美诗本想到幼儿园工作,但张国华看了一下到编教师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后,还是将其调来教小学。
  “说实话,这次招聘的老师当中,真正拥有教学经验的不超过7个人,其余都是文化程度符合但从事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要想学生教得好,必须老师要素质上得去。因此我们这些人也要内部培训,真正学会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你年轻学东西快,知识用在幼儿园太过屈才,到小学帮忙最合适发挥长处。”
  教师素质跟不上,不得不让张国华另想办法。他打算先到华阳县当地学校取经,利用业余时间对厂办学校新报到的教师们进行教学交流培训。
  在郑云德的指点下,俞美诗的父亲俞天阳,在华阳县拥有足够影响力,便成为能促成“厂地教学合作”的关键人物。
  鼓动俞美诗帮忙出面协调,她这个当地人更容易充当双方的中介桥梁。
  “管饭,包接送,还有补贴拿!”
  这是郑云德为前来厂里帮忙培训的华阳教师开出的条件,要知道地方上逢年过节才能吃肉,而八零一一厂可以天天开荤。
  当然,跟华阳县教师交流只是权宜之策,张国华真正的目标是要跟沪江市知名中小学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来打造八零一一厂子弟学校。
  可以说,正是张国华的入局,让八零一一厂子弟学校在所有小三线基地同行之中,从起步就走在了最前方。
  借着厂里货车到县城采购之际搭便车,俞美诗将自己和儿子周逸的行李打包一起带了回来,从此他们一家三口正式定居八零一一厂。
  周逸虽然半懂不懂,但得知要一直在厂区生活也非常高兴,他喜欢这里的伙食以及山清水秀的环境。当然,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再也不用每周从县城奔波到山区,还能每天跟父亲周建国待在一起。
  父母在身边陪伴成长,对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哇呜——哇呜——”
  幼儿园第一天开学,无论老师还是被家长“诱骗”着送入教室的儿童,都表现得手忙脚乱并茫然无措。
  爬爬班倒还好,幼童哭着哭着就习惯了陌生大人用奶瓶的照顾。反倒是中大班,一共16名儿童,年龄覆盖了2到6岁区间,拥有一定认知能力和自我定位,突然离开父母被关押在陌生教室内,哭着喊着要父母要回家。
  “妈妈——我要回家!”
  “哇呜,我要妈妈——”
  ……
  儿童堆之中,往往情绪很容易传染,一个人哭了很快其他人也跟着哭了起来。
  一大群儿童拼命挤在教室门口,隔着护栏拼命大哭,期待着哭声能引来父母将自己带回家。
  “先让他们哭吧,哭够后情绪宣泄完毕就老实了。当然,有表现不适的儿童还是让老师带到一旁安抚下。”
  张国华作为教育科副科长,也是学校筹办组负责人,他来回巡视开学第一天的状况。
  “咦——还是有正常小孩的嘛。”
  从窗户看进去,发现教室最里面有两个男童,正在拿着七巧板玩耍,丝毫不受到哭声影响。
  他看到的就是周逸,另一位个头矮的就是小跟班曾其立。
  送周逸进教室前,俞美诗就指了指楼上说自己会在上面工作,让儿子不要闯祸。
  在县政府大院时,外婆就曾带着周逸来到县幼儿园前参观游玩,使其知晓幼儿园大概是怎么一回事。
  加上他早早就习惯了跟父母分离,拥有一定的独立心理,并不觉得在教室内有什么不适。
  而曾其立一开始还有些害怕,但看到周逸也在教室,立马跟在对方屁股后面玩耍。
  看到角落纸箱上有一大堆玩具,周逸就带着小跟班一起玩了起来。明明不到4岁的小孩,却表现得比同班6岁的大龄儿童要老练。
  为此,他和曾其立双双得到了一朵小红花奖励,老师也在诸多小朋友面前不遗余力夸奖了他,让大家向他学习。
  没想到,当天午睡时周逸就闯了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