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这就是我的表态!
“以现实存在为依托,对基础的事物或规律进行推演……”
“现实存在为依托?现实已经存在了?也就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或规律?事物、规则,包含的范围有些广啊,也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吗?”
赵奕查看起新得到的《衍生率》,仔细琢磨着《衍生率》的作用。
系统对于能力的介绍还是相当的简单,就只有一、两句话就结束了,要完全理解可不容易,具体作用还是要使用才知道。
赵奕左右看了看,拿起桌上的记录本,试着使用《衍生率》能力。
【这个记录本的材质是什么?】
【《衍生率》!】
系统马上给出了提醒。
【无法使用!(提示:《衍生率》无法进行反向推衍。)】
能力使用失败倒是不奇怪,问题是他自己设定出来的,并不一定会在能力范围之内,但却可以经过系统的失败提醒,来对新能力增加了解。
“无法进行反向推衍?”
赵奕思考着‘反向’的意思,忽然明白过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正向过程,就是说没办法从三推导到一?”
“再试试!”
他马上拿起一支笔,做出了同样的提问,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使用失败!】
【无法使用!(提示:《衍生率》无法进行反向推演。)】
“如果是正向推导,该怎么提问呢?”赵奕仔细的思考起来,他干脆连续做了几个提问,【这个记录本的下一代产品是什么?】
【无法回答。】
【这个记录本的下一代产品是拥有什么更高端的技术?】
【无法回答。】
【比这个记录本的印刷更高端的技术是什么?】
【条件不足,无法回答!】
“——!!”
“终于有个不一样的了!”
赵奕仔细审视着问题,对《衍生率》的能力稍微有了点了解,要做出的提问必须要具体到技术,也就是能力描述中所谓的‘事物和规则’,而技术也必须要现实存在的,否则就不会有效果。
比如,‘下一代产品’的提问,大概是因为没有下一代产品,或者下一代产品的制造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存在当然就无法回答,而‘印刷’领域的技术就比较多了,比记录本印刷技术更高端,就具体到了独特的领域,使用能力就可以进行推衍。
当然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条件,以及必须消耗的学习币。
看着剩余的、可怜的一个学习币,赵奕觉得还是暂时放下研究,否则知道该怎么使用,却无法使用出来,就肯定会非常郁闷了。
旁边邱成文忽然凑过来,对赵奕伸手指了指前面,只见水木大学的信息学教授陆元华,正不断对着桌子点着头,一下、一下、一下……
“扑哧!”
邱成文忍不住喷笑出来,扭过头说道,“赵奕,叫他一下。”他和陆元华是水木大学的同事,也是很熟悉的朋友。
赵奕去水木大学几次,和陆元华见过,印象中是个很敦厚的学者,有点书呆子的气息,在学术研发领域也很有成果,他不止是信息学教授、电子专家,数学领域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他正要伸手点一下陆元华的后背,动作突然就停住了,随后马上使用了《衍生率》。
【如果我用这个动作点一下陆元华的后背,他会有什么反应?】
【《衍生率》!】
【使用成功,学习币-1。】
在提问过后的一瞬间,赵奕就大致知道了陆元华的反应。
《衍生率》根据现实环境、人物的状态以及对人物了解的条件,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推衍分析,得到‘陆元华会浑身一抖,瞬时惊慌失措’。
赵奕马上停下了动作。
在这种大型重要会议上,‘搞小动作’被一群人注意,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万一打断了会议的正常进行,肯定就会更加尴尬。
赵奕扭过头对邱成文说道,“怕吓着他!”
“吓着?”
邱成文稍稍有些不解,他的位置在陆元华的斜侧,干脆站起来伸手在陆元华肩膀一拍,只见陆元华浑身用力一抖,动作大到撞在了桌上,发出‘嘭’的一声轻响,他还左看右看才回过了头。
这边的响动引起了周围一阵观望,讲台上正在作报告的财政副部长,声音都停顿了一下,才用力抿抿嘴继续念稿。
邱成文顿时十分尴尬,但陆元华看向的是赵奕,眼神里仿佛是在问,“你拍我干什么?”
赵奕斜着大拇指指向邱成文,果断把坑队友的家伙卖掉,“是邱教授,他想让你精神一下。”
“咳咳。”
他看向左右认真道,“是这样的。这个会很重要,要认真听。”
陆元华才注意到左右行过来的注目礼,十分尴尬的稍微有点脸红,赶忙回过身装作一副认真的样子。
赵奕也跟着认真听了几分钟,但他发现实在是听不下去,各个上台的领导、院士、学者,都在读很长篇的‘论文’,说的内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他注意到学习币数额,已经少到了‘归零’,果断决定继续休息。
额外的休息也有两个学习币啊!
总比没有强!
赵奕左右看了看,干脆用手支住了下巴,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陆元华回过头要和邱成文说什么,就看到赵奕‘呼、呼’睡的正香,他脸色顿时一黑,马上用审视的目光盯着邱成文,仿佛就是在说,“你怎么不让他精神精神?”
邱成文摊开了手表示无奈。
赵奕刚才就睡了一大觉了,有大领导注意过来的眼神,仿佛都在说,“赵院士一定是累了,趁着无关议题多休息休息。”
这能一样吗?
……
赵奕也没休息多长时间。
过了大概有半个多小时,主会场类似于‘开幕式’的全体会议就结束了。
之后就是分开进行讨论。
赵奕主要参加的也是对撞机的议题,他和邱成文、陆元华等人,一起到了旁边的一间小会议室,进来有三、四十个人。
科技处的部长詹刚坐在中心位置,其他人都分列两侧做好。
赵奕被安排的位置很靠前,就在詹刚的左手边只间隔一个人,邱成文的位置相对靠后一些,但和其他人相比也很靠前了。
詹刚主持会议直接就进入了议题,他让左手边秘书的人物,谈了一下国际微观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又说了一下国内经济不断腾飞,国际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意思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国内的经济跟上了,科研领域也要同步跟上,而科研领域一时间想赶超非常困难,他们要找寻一些科研领域,重点去做攻关研究。
对撞机,就是其中之一。
国内学者支持的声音很多,反对的声音也有不少,科技处一时间无法做出决定。
在场的都是国内数学物理最顶尖的学者,还有一些是物理相关研究机构的领导,他们坐在一起谈这个决策问题,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接下来是支持者做报告。
对撞机的主要支持机构就是科学院物理系,站起来作报告的也是老熟人,物理系的张宏志主任,抛开对撞机建造的问题不谈,他和赵奕也算是有交情。
比如,赵奕的‘超对称性’论证,就是张宏志当的审稿人,只不过那一次弄的很尴尬,张宏志被爆料出疑似‘根本没有审稿就做出点评’。
后来张宏志为了挽回名誉,就直接对记者说,“因为我信任赵奕,他是最顶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我本人的水平远远赶不上,所以就不审了,直接给通过就好了。”
他又补充一句很经典的话,“以赵奕的水平,写个论文投稿到国内杂志,还用审吗?要说我,直接给通过就好了。”
这句话说到了好多人心里。
现在也就是学术圈还有人鄙视张宏志的为人,但不能否认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不能否认他为国内物理学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不能否认他在国内物理圈子,乃至于科学院甚至国家层面的影响力。
现在科技处主持的决策会议,张宏志也是第一个发言的,他阐述了一下国际物理学术发展的现状,强调国内的科研设施、环境,已经远远跟不上国际发展,“像是阮文烨阮教授,研究微观物理只能靠欧洲那边的数据,但欧洲那边对我们并不友好,我们的团队拿到的资料、参与的实验项目都被限制。”
“如果我们能拥有自己的大型对撞机,就可以自己进行实验、研发,我们的微观物理研究就可能会赶超世界,同时也能吸引世界各地顶级的物理学家到来。”
“对撞机项目,建造能带来的经济、周边效益,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型对撞机本身,对国内的微观物理学研究和发展,能起到奠基作用。”
张宏志一口气说了一大堆,意思差不都就是,只要建造了大型对撞机,就能够让国内微观物理研究实现腾飞,国内的微观物理学就很容易赶超世界。
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宏志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有大型对撞机做基础,每一次实验都能有很多发现,最少也能让参与的人员,写出很多的论文,在研究发现、论文数量和质量上,大型对撞机有着重大意义。
另外,大型对撞机会带来很多专业物理学术的工作岗位,也肯定会让更多的物理系人才,朝着物理理论研究方向发展,而不是转到应用物理或其他领域。
张宏志发表了讲话以后,又有两个支持者谈起了建造对撞机的好处。
之后詹刚就让大家举手表态。
在场有三十七个人,举手支持的有十七个,数量相对还是很多的,因为不举手的人不意味着反对,他们大部分都是‘保持中立’。
比如,一些非微观物理研究机构的人,对撞机建造和他们的关系不大,政策制定上来说,他们也只能算小人物,影响不到最后的决定,肯定就保持中立态度。
这种决策可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最终决策还是要看高层领导的想法。
詹刚扫了一眼会场的支持数量,随后挥手示意大家放下,带着惊讶的看向了赵奕,“赵院士,你不支持吗?”他觉得会场内最有理由支持的就是赵奕。
赵奕的理论物理研究早已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准,开创的‘粒子边界理论’被认为与‘弦理论’并驾齐驱,被很多国际顶级高校、理论物理研究机构认可,还有很多物理学家干脆转而研究粒子边界理论,他可以说开创了一门学科,开创了一个理论物理学派。
作为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肯定会希望拥有更好的微观物理学实验环境,以便能在粒子物理实验中找到灵感,或者验证自己的研究、开创的学说。
赵奕轻轻摇了摇头,面对会场其他人说道,“我记得和张宏志院士说过。我支持过国内建造大型的对撞机,但不是现在。”
“为什么?”詹刚感兴趣的问道。
所有人都看过来。
赵奕道,“因为还没到时候。如果建造对撞机的投入很小,当然没什么,但我们必须要考虑成本。”
“当成本非常高的时候,就必须要谨慎、再谨慎,而且建造也必须是有目的的。”
“现在,不是时候。一个是建造本身问题,我近一段时间了解到材料和精工、高端制造行业,我敢肯定,如果建造大型的对撞机,我们有大量的高端设备、材料,都需要依靠进口,这些还都是关键材料。”
“我知道具体数据,但如果投入一百亿,可能有三十亿、四十亿都要花费在进口购买设备和材料上。”
詹刚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赵奕带着自嘲道,“所以我们建造个对撞机,差不多等于是给国外公司创造大量的订单、利润,给其他国家创造GDP,而我们的投入给自身的,就只有靠底层的技术需求、基础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这是经济方面。”
赵奕继续道,“从人才角度上来讲,国内目前没有那么多高端的物理学家,就算建造好对撞机,初期也必须要依靠大量国外的物理学家。这部分算是吸引的人才,但他们不一定会长期在这边工作,也许只是参与一次昂贵投入的实验,然后就离开了,真正顶级的物理学家,不可能被一台实验机械束缚住。”
“另外,就是目标了。”
“我想,我们暂时应该没有需要投入巨资,用对撞机来做研发的重大攻关方向吧?”赵奕说着看向了所有人,他的意思是,是否有人手里有值得以‘亿’做单位投入研发的项目或者方向。
当然,没有。
哪怕是国内最顶级的物理学家,也不敢说自己的研发方向,值得花费以‘亿’为单位的资金做投入,多数人之所以支持对撞机建造,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损失,还赚到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
“我也没有。”
赵奕肯定的点头,“我的理论研究确实需要实验验证,但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好,需要什么样的实验,也许对撞机并不符合要求。”
“从来没有人说过,微观物理研究的实验,就只有粒子对撞一种方式。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个好方法,但也许过几年,就会有新的方法,但是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头了。”
赵奕以轻松的语调说出来,却引起会场所有人的思路,就连邱成文也是一样,赵奕说的几条中,也有他没有想到的。
比如,最后一点。
粒子对撞是否是研究微观物理的最好方法?不一定的,谁也不能给出肯定答案,也许过上五年、十年,就又找到了好方法,而大型对撞机建造的周期,就肯定超过五年以上,再回头是不可能了。
赵奕最后总结道,“所以,我支持建造对撞机,但不是现在。”
“我认为,同样的投入,完全可以花在精工、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或者投入到材料研发中,这才是我们赶超世界的基础技术。”
他说完坐了下去。
会场紧跟着响起了大片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