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章 周瑜归降

  封赏完群臣后,最后的归途倒是再也没什么值得赘述的事情。
  不过刘备心事尽去,随行兵马也少了一大半,不用考虑军需补给扰民。走走停停又花了两个多月。
  比如路过中山的时候,考虑到安喜县是刘备任职过两年的地方,肯定还得忆苦思甜一下,这就拖到了八月中秋。
  在安喜县,在卢奴县,都有数日的忆苦思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刘备甚至还试图问李素的老家所在、当初在卢奴何处,想给李素也偷偷衣锦还乡的机会。
  不过李素这个黑户,当然是把一切这方面的企图都拒绝了,刘备也就没有再坚持——
  刘备是知道李素出身寒微的,但他还以为李素只是自卑家世,所以不想为人所知,如果是偷偷探望少年时的朋友,应该还是拉得下面子的。
  谁能想到,李素的黑户黑得这么彻底,都超出刘备的想象力极限了。
  从卢奴和安喜路过后,下一站就会经过无极县,然后才能进入常山郡。
  刘备考虑到他的妃子甄姜,以及身边诸多重臣心腹将领家里的妻妾,都有甄家的女眷,所以提前安排开恩,在涿县的时候,就下旨允许宫中妃嫔还乡省亲。
  皇妃甄姜都能回一趟老家,其他大臣的妻妾自然就更方便了,肯定也要回家探亲。
  所以从七月底的时候,雒阳那边就出发了几支车队,抱团而行,把李素的妾室甄宓和诸葛瑾的妻室甄荣,还有关羽的小妾,也都接来。
  北巡队伍,最后是在中山郡的无极县过的中秋。
  还派人去跟无极县仅仅一条滹沱河之隔的常山郡真定县,把赵云遗留的远房亲戚、年轻时的故旧发小,能找到的都接来,又是连日欢宴。
  在无极和真定前前后后徘徊也是半月左右,九月初总算沿着太行山南下,抵达邺城。
  这条路也是让刘备感慨不已,因为当年他在安喜县认识李素后,一队人抱团南下找当时的冀州刺史贾琮告发张纯造反,就是走的这条路,沿途刘关张还亲手杀了不少拦路的黑山贼。
  更巧合的是,那次找贾琮告密之后,因为辛评和沮授从旁协助斡旋,贾琮就派了刘备和李素跟着沮授进京奏明贼情。所以,从邺城再回雒阳的这最后一程,也是跟十五年前刘备走过的路一模一样。
  只不过,现在是有两万精锐重甲骑兵保护了,黑山贼更是早就彻底连根拔除了多年。
  连李素这种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忆苦思甜团建,要重走体验一遍奋斗历程上曾经走过的艰苦老路。
  九月初十抵达邺城,驻扎了十多天,把冀州本地世家大族的事儿捋了一遍,该安抚的安抚,月底继续南下,十月中旬总算从河内平皋渡过黄河,从孟津渡回到雒阳。
  今年新光复的关东五州国土,加上去年光复的幽州老家,总算是都浮光掠影走了一遍。累计让数以百万的民众都遥遥围观见过了新的皇帝,初步建立起民众对新时代的认知。
  ……
  回到雒阳后,毕竟已经是冬天,一年的生产劳作、收粮仓贮工作也都完成了,朝廷的各项日常民政工作基本上都做得差不多了,只是集中等候皇帝和丞相的批示。
  各地的年景收成也都报了上来,看起来各地灾情都在可控范围内,百姓多少也缓过了战后第一年。
  农业税人头税虽然是全免,让朝廷过得苦了一点,但今年的债券抄引发售工作却依然推进稳健,财部尚书刘巴依然很给力,维持了朝廷运转所需。
  整个十月后半段,乃至十一月的大部分时间,刘备和李素都在为之前半年的巡视工作还债。
  玩多了也得好好办公一阵子嘛,劳逸结合,所以每天不是看各种报表就是批示各种奏折。
  眼看腊月将近,最忙碌的时候过去了,大家也能准备过个节俭年,祈福丰足太平。
  毕竟明年应该是大汉朝自中平年间以来,第一个可以不用打仗的年份了——小规模的剿匪和诏安改编溃兵流贼不算。
  算算时间,可不得连续二十年的血腥战乱了。
  这天,大约是腊月初二,月初大朝会后的一天。刘备趁着年前最后一个月,跟丞相李素私下里坐下来喝点酒,顺便把幕僚秘书类的下属工作都汇总过来,做个盘点。
  看看今年还有哪些事情没搞定,应该重点督促的。
  一番审核之后,发现其他的小事下面人都可以搞定,唯有两项工作必须皇帝和丞相亲自持续关注。
  第一个是大汉朝三兴之后、首次的人口和耕地核查工作。
  毕竟去年和今年年初最后和曹操的决战,虽然只持续了几个月,但是烈度非常惊人。曹操那一波垂死挣扎,实在是伤害太大。
  打完之后兖豫和徐州南部重新被破坏,那都是刘备李素也亲眼目睹的,兖豫各百万级的人口损失,已经板上钉钉,只是不知道具体数字。
  今年一年是免税,所以无法从人头税上看清楚人口,但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刘备让地方官员趁机仔细核查人口,同时他本人巡视关东六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内——
  皇帝亲自巡视,还奖励告发藏匿人口者,直接断案,对于厘清隐户是很有帮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东巡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还真不是浪费钱粮。
  很多事情,从东汉中前期就开始积累矛盾,百年积重难返,非得一场大战把原本的统治体系和豪强世家格局稍稍打烂,然后重建,才能彻底根治。
  历史上秦始皇刚刚统一的时候,多次东巡,对于秦第一次在整个华夏范围内建立起皇权对县级的彻底控制、掌握人口田地数据,也是颇有贡献的。这点上必须承认秦始皇的历史价值。
  刘备这次的东巡,在人口彻查方面的意义,也是差不多的。
  如今刘备都回来了,但是他之前半年里至少遇到了数百起的人口隐匿和田地隐匿造假告发。随驾的文官,主要是诸葛瑾的民部官员和法正的刑部官员,也都集中办案,处理了很多攻坚大案。
  这一切,都是今年年底拿到真实人口数据、强化直接统治的重要保证,也算是把通过武力实现最终统一、所带来的红利最大化利用。
  毕竟,如果当初曹操没有那么疯狂动员、拉壮丁打最后一战,而是直接和平统一了,刘备还没那么多借口东巡彻查,那肯定得保护当地原有秩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呐。
  这是很容易想象的,就好比历史上司马昭对付季汉的时候,因为刘禅最后是投降的,司马昭基本上算是捏着鼻子承认了蜀地上报的人口。
  说蜀地只有九十多万人,以后收人头税也暂时按九十多万收。可实际上司马昭时期蜀地实际人口至少还有两三百万。至少三分之二都被“和平投降,一团和气”的基调给隐户隐匿下了。
  刘备和李素的这番布置也没有白费,今年一年的免税期里,最终切实核查出大汉土地上的总人口数量,仅剩下2820万人。
  比李素前几年预估的“打完仗实现彻底统一后,应该还能剩下三千万”,还是又少了一截。
  毕竟,当初袁绍死的时候,天下人口预估还有3200~3300万之间,刘备一度觉得干掉曹操的那几年里,总共损失两百万就差不多了。
  曹操动员过狠、加上曹操吞并袁绍地盘过程中内部清洗也太剧烈、均田分地时过于粗暴、武力使用泛滥,都是导致杀戮过重人口暴跌的重要因素。
  最终的结果,就是对曹征服过程中,人口死亡多付出了两百万。
  不过好在这一切最终还是结束了,而且曹操那些暴行,虽然必须谴责,却也客观上冲垮了关东六州从东汉中前期以来、积累的土地兼并矛盾。
  尤其是河北,因为光武帝刘秀当年就是从河北起家的,河北豪强一直跟东汉创业军阀集团紧密绑定,从东汉初年起就没有土地产权洗牌过。
  曹操的血腥清洗虽然是为了洗掉袁绍的世家根基,建立他自己的统治。但实际上曹操也只享受了一年红利,没来得及收回全部成本,就被刘备干掉了。
  所以,刘备得到的关东,虽然人口比预期少了,好歹贫民大多都有了田,很适合后续的休养生息发展。
  而且,不管刘备的人口普查做得多彻底,以当时的统计技术水平,隐户肯定不能完全根治。所以估计大汉全境账面人口2820万,实际总人口还是可以勉强够到三千万大关的。
  2800万,相比于原本历史上七十多年后、三国结束时,全国只剩1600万总人口(战争刚结束时官方统计才700多万人,隐户很严重,按照史学家估计实际应该在1600万左右),那还是多出了一半都不止,确保汉人统治的稳定、对四夷的威慑,那绝对是够用的。
  ……
  人口核查的事儿了解清楚后,今年剩下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完善刘备北巡期间、李素帮他想的那套“用少量长期世袭免税券”,来换取那批早期持有大量战争国债抄引的勋贵,以放弃债券的方式换取免税券,以降低朝廷还债的财政压力。
  毕竟前面也统计了,要扛过战后重建免税期,朝廷的国债发行总额会超过五百亿钱,算上利息就是七八百亿。这个负担实在太重,而且抗风险能力很差。
  李素怕的不是朝廷缺钱,而是怕朝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为中途意外而蒙羞。
  毕竟信用是很难建立的,一有风吹草动,你加税容易,可你的债券也会跟原本后世历史上、朱元璋的“大明宝钞”一样很快被人嫌弃,恶例可不能随便开呐。
  在诸葛亮家族放弃了五十亿债券后,加上李素的家族也带头放弃了一部分,再加上甄家、糜家的一部分操作,
  朝廷的总国债本金压力,从五百亿降低到了三百五十亿左右,压力一下子小了三成左右。将来预期的还债所需年限,也一下子短了至少四五年,甚至更久。
  当然,这里面李素放弃的那部分,也不是白放弃的,其中一部分也是为了他最近两波的加封县数。
  因为最近两年的统一战争里,他除了对淮南的征服以外,其他其实只是些围追堵截的工作,严格来说够不上每年加两个县,确实需要再凑点钱。
  当然这个性质不能叫“买爵位”,而是早就已经“毁家纾难”,现在来“放弃要债”,这样也好堵住将来民间直接拿钱买爵的恶例——
  你得是朝廷有困难的时候,主动用自己的钱帮朝廷做事,朝廷后来还不出来,非要减免,才会给换爵位。
  这就好比是“转股债”和“直接卖股权”的差别。直接允许鬻爵那肯定是不对的,等于直接卖朝廷的股份。
  而卖“转股债”的本质是发债,债还不起了,经营者主动依约把债权置换为股权,这不能说是直接卖股。因为只要他还得起,你就只能兑现债,拿钱走人,不能变成股东的。
  而且考虑到李素的封县数量已经等于关张赵相加之和了,为了降低仇恨,放弃一些债券,也是降低民间的猜忌。同时债转股这种形式,也不算“邀买名声”,对个人名声的作用,基本上算是正负相抵。
  最后,李素也适当参与一下这事儿,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同时让诸葛亮家的行为显得不是太突兀,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保护。
  制度设计好之后,刘备和财部尚书刘巴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可世袭的永久免税权”对朝廷的长期商税税源的影响。
  毕竟这等于是为了眼下一二十年的财政压力减负,给子孙后代套上一个细水长流的少收财源。
  所以种类和细节的设计,就必须很谨慎。
  为此,李素和诸葛亮这俩没用减记国债换免税(他们换的是爵位),就毫无心理负担地帮刘备出主意了:
  这些可继承的永久免税权,最好设立在科技进步比较容易实现的行业。
  比如假设糜竺家这次放弃个十亿,可以给他们换取“一万台宽幅棉布织机/织锦机的世袭永久免税权”。
  而假设一台宽幅织机一年的工商税是两千钱,一万台就是每年纳税两千万。等于是糜竺家一次性的投资,要五十年的免税才能回本。
  实际上,要是这个时代有稳定的金融体系和银行利息的话,糜竺这种投资肯定是不划算的,每年十亿增值的利息都不止2%了,哪怕永续免税其实也是应该的。
  但这个时代并没有严格的金融利息概念,民间借贷利率虽然高,却不是你想借出去就有人肯借的。朝廷给你永久饭票、给你永久认购“信托基金”的机会,富商还是应该珍惜的。
  不过,李素和诸葛亮之所以建议把永久免税设置在织机、瓷窑、制糖厂、钢铁厂这些领域,一个最大的考量,就是李素和诸葛亮知道这些领域可以有比较快的技术进步。
  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行业会迎来爆发,新技术的应用会让产能飙升数倍。再过个几十年,或许能涨到目前的几十倍。
  如此一来,按照“产量”计算免税额的免税权,其实存在一个“贬值”和“产能通胀”的问题,真到了几代人之后,就没那么值钱了,也不会太影响朝廷的工商税税源。
  就好比现在一台水力纺纱机,才三十个纱锭,未来要是有八十个一百个甚至从其他角度改良、变得更先进的呢?
  而免税权适用于哪种机器,“免税铁券”上是写死的,现在给你免税一千台三十锭规格的纺纱机,未来如果有生产效率相当于三百锭的新机器,一台顶你现在十台,那么未来的免税权就会贬值到“只能免税一百台新机器”。
  这是用科技进步来对冲工商税的税源损失。技术先进后,免掉的那部分工业产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理论上,李素和诸葛亮最希望有不长眼不懂科技的世家富豪,去屯“钢铁产量免税额”,
  哪怕给他们弄个每年一百吨的钢铁免税额,那又如何?现在占大汉朝年产量的百分之几,看似很巨大。以后冶金一进步,一百吨钢的产能啥都不是。
  如此操作,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在让富商豪强们选择时,对科技缺乏信仰和展望眼光的人,会吃亏更多。而对科技有想法有预期的人,会更容易趋利避害。
  经过长期的倾斜发展,等于是国家在“不得不扶持一些世家勋贵”的大前提下,尽量选择性扶持更乐于投资科技、攀科技树的世家。
  跟后世的“扶持高新产业”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
  ……
  把这部分工作想明白之后,刘备算是彻底松了口气,原本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二十年还清国债,现在看来这个进程缩短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大不了就放开民间经营铁器嘛!只要不造兵器盔甲,只是用钢铁造民用工具,完全可以适度放一部分。而之前大汉朝从桑弘羊开始就搞盐铁官营,铁这种东西一放开永久免税权,抢的人肯定很多。
  刘备就在这样心病尽去、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即将迎来章武七年。
  天下虽然统一了,考虑到战后剿匪和完全恢复社会秩序还没实现,刘备也不急着改年号。
  而就在这个当口,又有一个好消息传回来,总算是赶在了年关之前。
  原来,是上半年的时候,刘备派人带着孙权的书信,去海外寻找和劝降周瑜,这事儿总算是有了眉目了。
  周瑜在了解了中原的情况后,终于放弃了对抗,愿意归顺,而且他本人也可以入朝,请求朝廷改封。
  周瑜带了大约一两千的心腹士兵,五十条海船,还有他这五年在外面的殖民户籍、地图,亲自到雒阳投降。
  当然了,他在海外还留了数千士卒、两三万海外拓荒的汉人百姓,还有数万被他征服的夷人。周瑜在外面殖民种田五年,治下总人口规模也就勉强十万人而已,放内地也就相当于几个县而已。
  不过人口不重要,态度很重要。考虑到是和平归顺,刘备还是可以给周瑜开个不错的官职和爵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