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范仲淹王安石都能拿来主义
长安城的城门即将打开前不久,官员聚居区外的街上都还没什么人。几条人影终于从王必家的侧门迅速溜了出来,飞快离去。
王必家对门的一座宅子里,院墙后面盯着的人立刻悉悉娑娑一阵忙碌,一个壮汉一边吩咐手下准备跟上,一边叫醒了屋里的一个文士:
“邓主簿,要不要动手?我看了,这人身边的护卫也没多少斤两,要是不急,下次都不用我亲自来,我随便挑几个手下都能做得无声无息,保证像是白波贼干的。”
说话的人,自然是李素派来的典韦,那文士自然是主簿邓芝。
邓芝迅速醒了醒神,一摆手:“不急,右将军说了,跟一程,摸清对方的身份、便于评估来意就好,这次不用打草惊蛇。那些人都大致画像画下来了吧?不太像也没关系,只要下次看到还认得出来就行。
曹操派来的人,快马轻骑,三五天就能到弘农、雒阳,旬日到陈留、濮阳。如果曹操真的对关中形势那么关切,不到一个月这几个人就会再来的。我们收网还有时间。
这一次,不能让他们死在路上,否则,那些让曹操怀疑王必的话,还让谁传回去?要抓,也得这些人下次再见王必的时候抓。
如此一来,就算曹操怀疑王必是被陷害、反间,但实打实看到派来联络王必的中间人被杀,还不得板上钉钉相信王必变节了、相信是王必出卖了使者。”
这一切也不是邓芝想的,他还没这个布局智慧,也没有全局高度的视野,所以只是转述执行李素的安排。
而李素之所以不教邓芝演技,让他用生硬、通俗易懂的言语跟王必沟通,一方面也是之前有所铺垫,确实没有流露出过要惩处王必的趋势,所以王必也不好直接否认。另一方面,也是笃定了薛悌的转述纵然被曹操怀疑,曹操也没二次求证的机会了。
曹操想二次求证时,就直接拿薛悌的命来证明吧。
而这件事情上,曹操其实也有不够慎重,或者说条件不允许他更慎重所留下的漏洞——如果是李素要派这种细作,肯定得特地派一个看不出来历的。而曹操只是因为王必原先被李傕扣了,顺势就让他转入地下。这样一来,王必如果有异心,他的故主是谁,李素根本猜都不用猜。
要是曹操换个来历不明的人,那光是找王必的故主,都能额外耽误李素几个月摸排。只能说,汉末的人玩谍报,还太随性,很多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从源头就精心设计过的。
典韦听了,只是不屑一顾地哂笑:“咱还犯得着陷害这个王必?再说了,要是曹操怀疑了王必,我们反而假戏真做提拔王必,那这吃里扒外的家伙岂不是反而在长安官场混开了?这么对付一个叛徒,太不甘心了。要我说,这人根本不是什么大才,不配这样费神设局拉拢。”
邓芝微微一笑:“右将军说过要拉拢么?抓联络人而不抓王必,不等于要放过王必,更不等于不能用别的办法利用。到时候,可以秘密用刑,或者用别的办法撬出曹操的图谋。
曹操想破坏我们跟谁的关系,我们就把薛悌和曹操的密信给对方一送,让他们看到‘之前双方之前的矛盾只是误会,是曹操的人离间的结果’,说不定有更大的用途呢。”
李素当然不至于直接猜到曹操是想破坏刘备阵营跟袁绍阵营的关系,但是他至少能分析出,曹操跟刘备隔得太远,双方没有直接利益。
如果曹操要给刘备添堵下套使绊子,那只能是破坏刘备与某一个第三方的关系,也就是什么“驱虎吞狼”、“二虎竞食”之类的计策。
这一点玩过三国志游戏的人都能想清楚——光荣的三国志,如果对一个不接壤的诸侯秘密用谍报计策,无非就那几个选项嘛。
当然了,这个第三方势力,倒是有很多具体细分选项,而且不一定是外部诸侯,也可以是刘备内部的世家。甚至以曹操的智商,搂草打兔子,一次性同时顺带着破坏好几家的关系,也不是没可能。
……
邓芝把他监视的结果,很快回报到了李素那里。
这天已是六月上旬过半,李素正在跟刘巴议事,就暂时让刘巴先坐一会儿,他自己到书房,单独听取邓芝的陈述。
李素见证据和可推测范围还是很大,就让邓芝派人继续跟。至于王必的府邸,以及他联络交往过的人,更是要全程盯着。
两三天内估计也跟不出眉目,五日后再听取汇报吧。
邓芝这就打算告退,李素却叫住他:“不急,我正跟子初商量秋收时候平抑粮价的事儿,可能也跟王必和那些世家的反抗有关,你也来听听吧。”
邓芝恭敬答应,跟着李素回到正堂,跟刘巴见礼。至于那些阴暗面的工作,当然不用跟刘巴这种正人君子的财政官员提起了,邓芝完全知道哪些事情需要保密。
李素身边既需要人处理见不得光的反细作活儿,也需要人处理堂堂正正的活儿,人可以有交集,事不能有交集。
李素等他们坐下,开门见山继续说:“之前我们也定下了,六月中旬之后,所有抗旱的施工全部要停掉,休息民力,只有灭蝗继续。
不过,光做这两点是不够的,要让今年关中少饿死人,自力更生的事儿我们能做的都做了,下一步就是靠贸易争取外援。
从最近开始,我已经分出一部分汉中地区的船运力量,沿着汉水顺流而下,往上庸与袁术、刘表辖区边界调集蜀锦、瓷器、茶叶、钢铁、井盐等物。
然后,我设计了一种‘钞引’,都是盖着咱京兆尹大印的,还有一些别的防伪,并抬高长安的粮价,引诱荆北民间的商人助理,趁着荆北秋收粮价下跌,大量买入秋粮,走武关道陆路贩卖到长安。
抵达长安之后,我们也不直接给足额的钱财,而是以这种钞引,提供在上庸与南阳、襄阳边境我方货栈内的蜀锦瓷茶盐铁为抵押,让这些荆北商人可以在回程后,在南阳本地提货到与钞引上标价等值的上述货品。
如此一来,官方组织运输的靡费、贪汙损耗,多少可以凭借民间商人的自发高效组织弥补掉一大部分。
比如,往年汉中的粮价是三百钱一石,今年因为北伐,已经涨到六百钱了,秋收之后,因为关中严重缺粮,我估计汉中的粮价也要涨到至少八百钱。按照褒斜道运粮四倍的损耗比、陈仓道两倍半的损耗比。
长安的粮价,至少要涨到三千钱一石,才能吸引民间商人自发从陈仓道运粮周济长安。但这样运下去,汉中的粮食也不够,所以咱不如官方把控住陈仓道的流动,进一步涨价,比如定四千钱一石一段时间,甚至暂时短期内五千钱。
先吸引袁术刘表境内的商人逐利,把粮食卖过来,给他们换四五千钱蜀锦茶瓷盐铁的钞引,就地交货。只要信用建立起来了,让对方有利可图,不光袁术会沿着武关道卖粮,袁绍在河内的存粮,说不定也会通过河东卖过来——
不过跟袁绍交易要多费点事儿,不能放在第一批,因为我们给袁绍的蜀锦盐铁得在长安本地交货,不能让袁绍的商人回程时自提,他们不顺路。所以,跟袁绍交易是会挤占我军往关中运粮的运能的,得分出一部分走陈仓河道的粮船,改运蜀锦盐铁,我们得不见兔子不撒鹰,确保袁绍的商人主动求着做这个生意,我们才能开始。”
李素这套方法,其实也是他想了好多天,才统筹出来的,连刘巴都没那么深远的思虑,一开始听到的时候也是惊讶到觉得难以想象,也不敢评估。后来熟悉了一点,也只能提供一些修修补补的意见,大致形成现在这个样子。
至于这套想法的来源,李素是如何“以史为鉴”的,这就得起码往后追溯到商业发达的宋朝了——隋唐的时候,边军军粮运输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不得不闹出节度使藩镇割据自己在边境屯田解决。宋朝就靠商业思维和市场经济多少解决了,不就是给商人发放专卖盐、茶的钞引,来换取商人自发往边军驻地运粮么。
当然了,李素肯定不能直接借鉴,因为宋朝这么干是有中央政府信用保障的,李素却没有,军阀之间如今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平等交易,谁也不敢给对方信用赊欠,谁也没那么大脸面。
所以,钞引之法的基础上,李素还借鉴了北宋范仲淹的抗灾办法——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皇佑二年(1050)在被贬斥知杭州期间,遇到了灾荒,就是用提升粮价,引诱周边府县的商人逐利大批运粮到杭州卖。结果因为商人信息不对称、时效性不强,粮食扎堆运到之后,已经足够多了,无法再形成囤积居奇的局势,只好再重新降低价格卖。
所以,考虑到时间差,李素先在长安主动提高粮价引诱商人,确实是很精妙的一招。只不过,走黄河、河东运粮得派兵保护,走武关道六百里山路用车子运粮,成本也很高,所以商人本身成本太高了,后续就算差不多够了,想粮食多到降得跟往年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
毕竟客观情况差距太大,范仲淹知杭州,那是鱼米之乡,偶尔小灾,隔壁就是“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而且京杭大运河水网纵横运输便利。
李素这儿,那么多硬性成本扛着,以河内与南阳襄阳养长安,一开始标个五千钱,来的人多了,最多也就跌到三千钱,还是要比长安本地丰收之年贵上十倍。
当然李素肯定是问心无愧,因为历史上194年三重大灾无人治理、还赶上李傕郭汜内部混战,长安城内的粮食可是涨到过“白米石五万钱,麦三四万,豆粟两万”。
三千钱比五万钱,已经是跌了十几倍了。
邓芝、刘巴听完他的通盘设想,智力不足,也提不出更多经济监管层面的建议。
邓芝只是建立在他最近主持治安和肃清内奸工作的经验上,提出了他对于人心的担忧:“府尹,之前王必劝说咱停止抗旱施工,已经有一小撮人躲在众人之中,攻讦于你。这次你的办法,虽然最终是救民的,可一开始要先把长安粮价抬升到五千钱,定然会怨声载道。
我怕不明真相看不长远的百姓,会不知道府尹的苦心,暂时先被那些挑唆的世家给鼓动起来。”
毕竟,老百姓可不知道“如果没有李素的宏观调控干预,他们到今年冬天的时候,要忍受最高五万钱一石的米价”,他们只看到了李素现在就把米价提升到了好几千钱。
而李素没有动用行政命令之前,虽然长安的粮价也涨,可也就涨了一千多钱接近两千钱——也正是因为涨得不够狠,没有到“引诱袁术算过运输成本后,觉得走武关道陆路运粮来卖都划算”的程度,所以才没有其他诸侯顶着运输损耗来狂卖。
李素闻言,敲打邓芝道:“所以我不是让你们动手快一点——别的可以不管,你那条线,在曹操下次派来见王必的密使出现的那一刻,就彻底收网,抓起来严刑拷打。
我这边还有另外两条线,也快收网了,总之,要在钞引之法出现、并且引起这些人第一波攻讦的时候,就把他们一网打尽!”
周樱那边那条线,最近其实也已经请了不少客,已经有了一些眉目收获,所以李素才敢这么笃定。
还别说,他最初让周樱实施这事儿的时候,阻力也不小。毕竟只是个妾,哪怕事出有因,是李素的正妻因为怀孕无法行动滞留成都,才让周樱待客,还是有不少大户人家不愿意让正妻来赴宴,或者也是派个妾来送礼。
不过,毕竟周樱是周毖的女儿,周毖跟许靖好歹也算是当初劝董卓废除党锢的功臣,跟清流都有交情,连袁绍那个渤海太守和另外好几个关东诸侯的官职,都是周、许议定让董卓封的。有这层情面在,听说李素暗中宣传了周樱的身世后,那些世家老爷才逼着老婆过来应酬探路。
最先服软的是杨修,毕竟杨修的母亲、杨彪的夫人,是袁逢、袁隗的妹妹,袁绍、袁术的姑姑。周毖举荐过袁绍、袁术的官职,袁夫人当然不能不给面子。
不过杨彪毕竟在朝几十年,当年周毖活着的时候,杨彪也是称呼周毖“贤弟”的。袁夫人跟周毖的夫人也多有交往。
现在周樱只是周毖的女儿,跟杨彪和袁夫人自然是差着辈分,没有婶婶辈拜访侄女儿的道理,所以让杨修的妻子来拜访,就正好同辈了。
杨修如今不过二十岁,他老婆比他还小两岁,跟周樱就差不多了。
杨家带了头之后,李素这几天接连又甄别出一些清白的,着实把嫌疑人的范围缩小了好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