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详细叙述变法论,红薯试种待推广

  后金败退,战争胜利,明朝举国欢庆。
  在这场战争中,大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赵率教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军队也是元气大伤。
  对于袁崇焕,崇祯很头疼,在杨乐的劝说之下,他决定对其暂时关押。
  但是,御史高捷却是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袁崇焕对其受贿几万两,朝中在一番调查之后,钱龙锡不得不明哲保身,被迫辞官回家。
  在明朝末年这个混乱时期,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受贿的现象,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但是袁崇焕不同,袁崇焕是边疆将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便会有谋反的嫌疑!
  谋反,是个很大的帽子。大到可以让人致命!
  袁崇焕案的审理中,跟钱龙锡关系最好的大学士成基命持保袁的态度,并想阻止对钱龙锡的牵连。但其身为能力有限,未能影响大局。朝中内外,处决袁崇焕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让百官莫名其妙的是,皇上对此事漠不关心,整天往杨国公府跑,搞得一副神神秘秘的模样。
  施礼见驾,煮来浓茶,杨乐亲自给崇祯添了一杯茶,微笑道:“皇上没必要整天往臣府上跑,有什么疑问,把臣招进宫便是。”
  “那可不行,你腿脚不利索,现在你是老师,朕是学生,为了求教,古有程门立雪的榜样,为了变法强国,朕多跑两趟又算得了什么呢?”
  刹那之间,杨乐的眼眶湿润了,如此勤奋的国君,杨乐确实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历史上记载的崇祯勤政,果然是名不虚传。有此勤奋的国君,加上自己的鼎力相助,变法定能成功,到时候,大明必然会东山再起!
  杨乐道:“大要而言,新政主要围绕田制与税制变化发生。先说变法的第一步――土地。土地是农民之根本,是口粮之根基,也是构筑大明江山的基石。土地改革是重中之中,国内地主大户颇多,他们为了少缴税,亩数漏报、瞒报或者不报,侵吞的不法土地太多,必须彻底清查根治。此是第一点。”
  “第二点,土地归国家所有,权力也在朝廷手中,但使用权交给农民,耕种收获多少,他们自己说了算,这便是土地所有制。”
  “第三点,土地承包和流转。非法的土地兼并必须杜绝。土地可以大面积的承包,但必须向国家缴税。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而且承包地不得任意买卖。”
  崇祯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一一记下。杨乐丰富生动的叙述,第一次在他眼前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对新法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再说变法第二步――税收,税是大明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库财务的来源,税收不能单一,不仅有土地税,还要有工商税。如今大明税收单一,这就会造成朝廷赤字,国库空虚。与此同时,如果增加土地赋税,只会加重农民的负担,逼迫他们起义。”
  “那如何增加税收呢?只需一点儿,只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行了。如果农民手中有余粮,商户手中有余银,不愁吃喝,征税便不是难事了。”
  “如何让农民富裕,可以有两点做法,一是垦荒种田,二是种植高产的作物,例如红薯,还有高粱,这些抗干旱的高产作物,徐光启大人已经应了我的要求,正在带领着农匠们进行改良。相信不久之后,就可以试种。”
  “对于商户,必须抛弃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业和农业一样,也是大明经济的支柱,商业发展好了,能够为大明带来更多的利润。宋应星大人正在研究织布机器、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机械工具,相信这些会加快生产,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崇祯暗暗点头思索,两人说着话,不知不觉,已经是红日当头。王承恩轻轻推门走进来低声道:“皇上,午时已过,该吃点儿东西啦。”
  崇祯肚中饥饿,不过依旧精神奕奕,笑道:“不如爱卿把酒菜拿来,我们边吃边谈如何?”
  杨乐欣然说道:“好极了,吃饭谈话,两不耽误,我们君臣二人就边吃边谈!”
  朱兮兮立即捧来两盘炖牛肉、两碟青菜,一篮子香喷喷的烙饼。崇祯回头对王承恩吩咐道:“王公公,你也下去吃点儿吧,朕心中有许多疑问需要和杨爱卿探讨,晚上咱们才能回宫去。”王承恩轻轻嗯了一声,走出去,知道皇上此时不能被任何人打扰,便吩咐大内侍卫守在了门外。
  刚吃了几口饭菜,崇祯便翻开昨日杨乐送的《治明五论》仔细看了起来,一入眼便放下了筷子凝神细思。
  须臾,他抬起头兴奋道:“《治明五论》,果真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来,陪朕痛饮一杯,之后,请爱卿为朕拆解。”
  杨乐举杯,锵然相碰,俩人一饮而尽。
  从午后开始,杨乐便将胸中积累的现在的学问、见识一一说了出来,一个下午,竟是没有丝毫停滞地倾泻奔放。他用一腔热血,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崇祯,则象海纳百川的沧海一般,接纳着他无穷无尽的崭新思想。
  闪念之间,崇祯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臣子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的成熟与博大。
  他禁不住产生一种错觉,杨乐仿佛生来就是为大明而生,为大明而来!
  杨乐的想法千奇百怪,什么银行、纸币;什么工厂生产、物流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什么六大军区的建设与协防;什么先让沿海富起来,让沿海带动内陆;什么注重机器生产,解放生产力;等等……这一切,对于寻常人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门学术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杨乐,却集众多学术于一身,博学多识,而且都是些闻所未闻的见解,当真是令人叹服。
  崇祯只有一个感觉,与这个年轻的臣子在一起,就象与群书为伍,令人茅塞顿开,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从未想过也不敢去想象的未来世界。
  杨乐静静地看着专注沉思的崇祯皇帝,思绪飘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大中国,要是明朝也能如此,就可太好了!他想到那种幸福安康的生活,禁不住热泪盈眶,竟也忘记了吃饭。
  一君一臣,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杨乐见崇祯脸上涌出倦意,才拱手让崇祯休息离去。
  ……
  转眼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杨乐的伤口在长时间的修养下已经完全愈合,而温室大棚里的红薯幼苗在崇祯的命令下,让徐光启等人全部种植在了皇庄德圣镇的千亩良田里。在那里进行首次试种。
  崇祯三年三月初三,崇祯举行完一年一度例行的启耕大典,笑着对参加大典的朝臣们道:“明日朝会,议定今年大计,诸位爱卿回去之后各做准备。”
  这也是每年启耕大典之后第一次的隆重朝会,官员们都称之为“春朝”,是朝臣们特别看重的年首朝会。
  而朝中终于有小道消息传了出来,据说皇上和杨国公连续密商三天,准备在朝廷内部大动干戈,实行变法革新!文武百官第一次感到了震惊,也感到了恐慌,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