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明末大家徐光启,天主教士汤若望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作。同时他还加入了天主教,圣名为保禄,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曹化淳见杨乐发呆,眨着眼睛问道:“怎么,杨大人听说过他?”
“只听说过他的威名,人却是不曾见过。”
“走走,咱家这就带你去见他,他对你可是仰慕的紧呐。”曹化淳催促着杨乐往礼部衙门走去。
此时,礼部衙门内热闹非凡。
礼部尚书施凤来坐在大厅最中央的椅子上,下方是礼部右侍郎成基命,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翰林院士温体仁,户部给事中薛国观,这几位都是官场上的好友,所以经常往来聊天。
今天早朝之上,崇祯皇帝突然敲定了杨乐和公主的婚事,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当中除了礼部尚书施凤来反对外,其他人都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尚书大人,皇上既然发了话就不会轻易改变。恐怕杨乐这驸马是当定了!您与他对峙,以后如何相处啊?”礼部右侍郎成基命开口说道。
“是啊,今天早朝之后,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以高闯王叛乱夺城,崔呈秀剿匪不利的缘由,罢免了他的兵部尚书一职,让孙承宗老大人接掌了兵部!”翰林院士温体仁说着京城最新的消息。
“嗯啊……这会不会是皇上要动手的征兆啊?”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猜测着说道,他们这些人全都是阉党的成员,虽然不是核心人物,但也是被清扫的对象。
“尚书大人,咱们要提前谋划退路啊……”吏部右侍郎钱龙锡战战兢兢地说道。
“尚书大人,天大地大,皇上最大,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啊。不如投到皇上那边……”户部给事中薛国观已经动了‘反叛’魏忠贤的念头。
施凤来皱着眉头,一语不发,皇上出奇不意,一下子就罢免了兵部尚书崔呈秀,这是要清理朝政的节奏啊,他怎么能不惊慌?
当然,这一切都是杨乐在操动,既然已经开战,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他首先想到的是军权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这样最安全,于是,他和皇上说了,没想到崇祯皇帝二话没说就施行了。虽然有些打草惊蛇,但胜在出奇不意,拿下了兵部尚书崔呈秀。不仅如此,也起到了敲山震虎,震慑权臣的目的,不失为一步妙招。
就在施凤来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化淳和杨乐踏门而来。
曹化淳冷冷地看了钱龙锡、温体仁、薛国观等人一眼,上次他被这些人狠狠揍了一顿,那股气还一直憋在心里呢。他拿出一卷圣旨,高声喊道:“诸位大人,圣旨到。”
施凤来等人一听有圣旨,立刻跪倒在地。
曹化淳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着礼部尚书施凤来亲掌公主殿下与杨乐驸马大婚等事宜,所需银两自行解决,于一个月后举行仪式,不得有误,钦此。崇祯元年九月。”
“臣领旨谢恩。”施凤来双手颤抖着接过圣旨,他明白,杨乐当上驸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与其交恶,恐怕他的官运几乎到头了!
“诸位大人,起来吧,咱家和驸马爷还有事情,就不奉陪了!”曹化淳冷哼一声,甩了甩手里拂尘,簇拥着杨乐往衙门左院走去。
施凤来看着杨乐远去的背影,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暗暗叹了口气。
穿过礼部衙门大堂,绕过后面的屏风,左侧是一方四合院。
进入四合院,左侧有一间房子,这是礼部四司之一的主客清吏司,掌管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里面有两个人。一位是五十多岁的老大人,穿着一身飞鹤官服,带着一顶乌纱帽。而另一位虽然也穿着官袍,但却是个金发蓝眼,大鼻子,白皮肤的欧洲人。
曹公公赶紧上前,介绍道:“这位是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徐大人。这位是汤若望教士。”
然后他指着杨乐介绍道:“这位是驸马爷杨乐。”
那位欧洲人见杨乐发怔,笑嘻嘻地用一口京腔说道:“下官汤若望,见过杨大人。”
杨乐回过神来,立刻回礼道:“卑职杨乐见过徐大人,见过汤……大人。”
曹化淳在一旁哈哈笑道:“看杨大人的表情,以前肯定没见过洋人。这位汤大人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耶稣会的传教士,已经来北京许多年了,咱家闲着的时候也会去教堂听他讲一些海外的故事,特别有趣呐。”
汤若望更加吃惊,因为杨乐不是躬身行礼,而是要跟他握手,这可是西方的礼节,面前的这位少年怎么会知道?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伸出右手与杨乐握了握,惊讶地说道:“啊噢,上帝,你们帝国真的是藏龙卧虎,杨大人竟然知道我们西方的礼节,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杨乐微笑道:“汤大人既然会说东方的汉语,那我懂得西方的礼节也就不奇怪了吧?”刚才他只是下意识地动作,没想到古代西方初次见面的礼节也是握手。
“啊噢,实在太令人惊讶了,既然杨大人懂得西方礼节,那是否会说英语?”
“会一点儿,但不太熟练。”
“啊噢,Mygod(上帝),Goodtoseeyou(见到你很高兴)。”
“Metoo。(我也是)”
“啊噢……这太令人兴奋了!”汤若望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地大喊大叫。
曹化淳更是看得是目瞪口呆,这……杨大人竟然会说英语?天啊!地啊!人才啊!曹化淳家境寒微,不得不在十二的时候入宫,但他知道没有文化就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勤奋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后来得到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同时也结识了徐光启以及汤若望这些好学之人。在汤若望的影响下,他对英语略知一二,只会一些简单的“hello”之类的问候语。如今看到杨乐和汤若望对答如流,如何不让他震惊。
徐光启站在一侧摸着长长的胡须,微笑着对杨乐微微颔首。杨乐之名,徐光启早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竟然懂英语,如此推断,西方的学术岂不是也学过?
徐光启十分崇尚西方的科学,曾经和汤若望一起制造天文望远镜,也观察过浩瀚无垠的星空。还因此依靠太阳的运转,撰写过日历,受到熹宗皇上的嘉奖,因此,当他听到杨乐会讲英语的时候,他的震惊是无与伦比的。
“诸位大人呐,咱们只顾着聊天,咱家差点儿把正事儿给忘了。这杨大人和公主的事情,想必你们是知道了,皇上口谕,令你们推算良辰吉日,让他们尽早完婚。”曹化淳瞄了镇定自若的杨乐一眼,心里暗暗想到,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以后一定要好好和他相处。
“臣等遵旨。”徐光启和汤若望躬身谢礼。
“好了,口谕已到,皇上等着回话呢,咱家得回去复命了,告辞了。”曹公公行了一礼,便离开了。
“杨大人,Sitdown,please。(快请坐!)”汤若望热情地招待起来。
“汤达人不必客气,听曹公公说你们可能对我的想法感兴趣,就特意过来拜访。”于是,杨乐便把成立物流公司的想法跟徐光启和汤若望详细地说了出来。
徐光启和汤若望听后眼睛一亮。
汤若望说道:“杨大人,我可以给我们的教皇陛下写一封信,请求允许你们的商船在帝国口岸停留,以此进行海上贸易。那样的话,你们漂亮的丝绸和瓷器就可以流通到罗马帝国去了。”
“谢谢汤大人的支持!”杨乐感谢道。
徐光启沉默片刻,眉头一皱道:“杨大人,不是老夫泼冷水,你的法子虽好,却难以实行。原因有二,一是货物有保质期,车马行驶缓慢,货物恐怕在路上就坏掉了。二是路上土匪横行,强盗打劫,难免有差池。”
杨乐点点头,这些他都考虑过了,可惜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这样的现在交通工具,要是有的话,运输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不过,他不会轻易放弃,货物先选择一些皮毛干货,鱼虾之类的可以晒成鱼干,用马车驴车输送,速度虽然慢点,但货物也不易变坏。而且他以官方的名义押运,那个土匪敢劫?
这些学识渊博的徐大人应该想到了,为何提出疑问呢?杨乐疑惑道:“徐大人,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直言。学生愿意洗耳恭听。”
听到杨乐如此说话,徐光启赞许地点点头,有些青年才俊恃才傲物,通常听不进去别人的谏言,杨乐能虚心求教,令他十分佩服。“杨大人,自魏晋以来,国家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粮食的供给、农业的中心又常在南方,每年国家需耗资亿万来进行漕运,实现南粮北调。时至如今,漕运已成为政府财政较大的隐患之一。如此花费巨资进行货物运输,倒不如用垦荒、水利、移民等方法实现自供自足。”
杨乐点点头,不愧是大家之言,一语中的,不过,他却不是很认同:“徐大人的眼光长远,学生佩服。可如今陕西干旱,浙江洪涝,山东蝗灾,百姓急需物资救助,垦荒、播种太过缓慢,不足以解决当下的灾害问题。”
徐光启连连颔首赞许,说道:“杨大人心系百姓,乃是百姓之福。老夫对农业潜心研究数年,总结出一套粮食种作、番薯种植的经验,只可惜先帝在位时,对此不屑一顾,如今圣上开明,老夫希望杨大人能把这本书籍交给皇上过目。”说着话,他从怀里拿出一块方帕。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崭新的书籍,扉页上写着四个字――“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