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章 拉拢

  (已经更改了,抱歉。)
  安敏之今日高兴,不止这些,前世时恩科开的比现在要迟一年,这次恩科着实出了几个任务。但是撑过夺嫡之争,最后大放异彩的有三人。这三人出身各有不同,品行和性格各有特点。其中两人,忠心于朝廷,不参与夺嫡之争,但是两人又有治世之才,所以让众位皇子又爱又恨。
  这两人,安敏之仔细思虑过,既然他们终于朝廷又有才能,他不必急着拉拢,等到尘埃落定后,自然能等到他们效忠。但是第三人,名为付心良,他的人生具有传奇色彩,让安敏之动了招揽的心思。
  这三人出人头地,并非偶然,当初恩科之后,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安敏之如今想要拉拢的,正是探花付心良。
  一个探花郎,远不如状元让人印象深刻,一开始没人注意到付心良。安敏之当时正忙着在父皇面前表现,也不会关注区区一个探花郎。前世没有战争,哪怕开了恩科,选拔的人才也不会立即得到重用。
  直到后来付心良大放异彩,安敏之才查过他的底细。此人出身于并州松阳书院汉阳人士,自幼家境贫寒靠族人资助完成了学业。一个来寒门书生,年纪轻轻就爬上了从五品的位置,前途不可限量。
  若按常情,付心良朝中无人,在翰林院编修几年后,大概会下放到地方做个小官。只是,他不知因何缘故。得了当时的御史大夫秦峥后来的吏部尚书青眼,秦峥将庶女嫁于付心良为妻。从此之后,付心良在朝堂上步步钻营。凭着裙带关系扶摇直上。
  加之付心良的确由些才华,所以政路畅通,他居于卑位时小心谨慎,对待上司十分恭敬,面对他人刻意为难小心退让。在安敏之印象中,未曾得志时的付心良,就像一块圆滑沉默的石头。既不出色又挑不出错来。
  等到付心良爬到了高位之后,本性渐渐暴露,睚眦必报为人阴损。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他一个个报复回去。比起另外两位几乎没有缺点,在朝廷中留有清名的状元和榜眼,对安敏之来说付心良更好利用一些。
  在安敏之看来这印证了一件事。常年居于低位的人。一朝得势,比起那些本来就出身富贵的人更加可怕。不过安敏之不怕,付心良顶多只能算一把趁手的刀子,他还会怕刀子割了手不成。
  他依着记忆中的线索,在全国各地的考生进京时,打探着付心良的下落。前些日子,安敏之得到了一些线索,今日又听手下来报。言称付心良在诗会上夺魁。安敏之有心拉拢付心良,得到这个消息自然高兴。
  不过。如今的付心良只是布衣之身,安敏之折身相交不免显得怪异。他派了心腹,找个由头,对付心良示好。为了避免影响付心良搭上秦御史这条路子,安敏之特地嘱咐手下不要太过声张。
  再谈付心良,撞见林然之后不免心怀忐忑,他想办法打听了林然近况。当得知林然在院试中取得案首后,不由心怀嫉妒。虽说付心良在并州同样拿了案首,可是看到眼中钉肉中刺一举夺魁,他就是难以忍受。
  诗会过后没两日,发生一件让付心良受宠若惊之事。他下榻的客栈,竟有朝廷命官找来,属意与他相交。天大的好事落到了头上,付心良喜不自禁,将林然抛到了一边。
  上次诗会林然败于他,连朝廷命官都主动来拉拢自己,付心良此时信心满满。林然薄有虚名又如何,心怀怨怼又怎样,他有什么本钱,和他一决高下。诗会中,付心良偷偷记下了林然的诗作,闲时反复揣摩。
  在他瞧来,林然的诗胜在平稳,没什么新意,难以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与付心良不同,自那日分别后,林然几乎要将这个人遗忘,恩科在即,他不愿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分心。两人之间的恩怨,以后有机会,他自然会尽数奉还。太挂心于此,为了这样一个阴损小人,耽搁了前程,林然万万不愿意。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林然不想前功尽弃,他的目标是状元之位。付心良就是瓦块,林然立志高洁,怎愿与瓦砾为伍。
  恩科一日日逼近,学子们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只为拼出一番前程来。他们多手无缚鸡之力,无法在战场上为君分忧,只能以笔为刀,将来在后方对军队进行驰援。
  边疆,烽火连天,大华到底军队和恭奴人在边境陷入了胶着状态。在大华兵士的不懈努力下,恭奴人终于被驱除到边境线。然而,再往南去,乃是恭奴的大本营,大华若是贸然前进,凶多吉少可能会伤亡惨重。
  要是往年,恭奴人败退到边境线后,便会撤兵离去。可这次,他们顽强的盘踞在边境线,让大华的军队十分头大。
  柳元景屡立奇功,如今已经是正四品的忠武将军,他以不到弱冠之龄,成了整个大华的军中传奇。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在第一次战争中,晋升的这么快。他用不到一年的功夫,走完了旁人十几年的路。
  以柳元景的资质,即使没有英国公世子这重身份,他的前途依旧不可限量。假以时日,他定然能成为新一代神策大将军。这样英武不凡的少年郎,让军中人连嫉妒的心情都没有。
  如何去嫉妒,他一个人敢取敌将首级于千军万马,他的兵法谋略让人拍案称奇,他对上恭奴人时,几乎次次全胜。柳元景彻底扭转了,大家心目中大华士兵不如恭奴人的印象。
  在柳元景的训liàn
  下,大华士兵扬长避短,在对上恭奴人后,发挥自身灵活有纪律的优势,所打胜仗越来越多。大华人心中潜藏的恐惧,在柳元景的领导下,慢慢消除,恭奴人败的次数越来越多。
  忠武将军的名头,远不如柳元景另一个名头传的响亮。他在战场上形如鬼魅,收割了无数敌人头颅,所到之处,令恭奴人闻风丧胆。除非恭奴方兵力远胜于大华,否则多数溃不成军望风而逃。所以柳元景玉面罗刹的名头愈发响亮,后来连大华自己人都称柳元景为罗刹将军。
  足可见,柳元景在两军心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连大将军都曾发话,这么多年来,惊才绝艳者,自柳元景之后,再无他人。这并非夸夸之谈,在柳元景出现之前,军中曾有许多让人交口称赞的儿郎。他们或者谋略过人,或者武勇过人,可像柳元景一样,文武双全晋升速度如此之快的绝无仅有。
  恭奴人一直在勉励支持着,但这几日柳元景敏锐的察觉出,敌人的动向似乎不太对。这几天,恭奴人鲜少主动宣战,对方营帐流动性逐步加大。要是柳元景没感觉错,他们似乎是在转移。
  恭奴人要撤tuì
  了么,柳元景不由怀疑,他们要是退兵了,这次战争自然就该结束了。大华的百姓也可以趁此机会休养生息,在柳元景看来,恭奴退兵,无异于是天大的好事。
  但是柳元景不敢确认,恭奴人一直没有撤tuì
  的迹象,怎么会突然放qì
  征战大华。万一这是恭奴人的疑兵之计,他要是因此放松警惕岂不是上了敌人的当。
  故而,怀疑恭奴人撤tuì
  时,柳元景反倒加紧了防守。战争的转机出现在三日后,恭奴人的军营前忽然挑起白幡,并且向大华递交了休战协议。
  原来,恭奴人的老可汗竟是没了,这个消息让柳元景喜出望外,甚至比推测出恭奴人要撤tuì
  的消息更加欣喜。
  他笑着撕掉了休战协议,只听过趁他病要他命,还没听过战场有放虎归山之理。恭奴人既然有胆侵扰大华,就要做好准bèi
  接受报复。
  想要休战,也要问问他们大华士卒答不答yīng。恭奴可汗的离世,让大华士气前所未有高涨。柳元景下令与恭奴人开战时,引来无数人欢呼雀跃。被恭奴人追着打这么久,他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恭奴人刚刚失了可汗,几位王子又为了王位争夺不休,正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大华军队气势汹汹打了过来,惊得他们丢盔卸甲一心潜逃。
  三位势力最大的王子,为了争夺汗位,大动干戈不停的调集人手,使得前方能抵抗大华军队的士卒越来越少。
  转眼间,战场犹如拨云见日,大华胜利的号角不断吹响,势如破竹轰轰烈烈的将恭奴人驱逐出大华境内。
  不可一世的恭奴人,在大华士卒的追赶下,犹如丧家之犬,哀鸿遍野。柳元景带着自己的右军,冲杀陷阵身先士卒,激励了无数士卒。
  战争,永远是血与铁的交织,无论恭奴人或是大华人,倒下的人永远起不来。这是残酷的战场,这也是大华未来的希望。
  只有将恭奴人赶出家园,将他们打趴下,大华才能够迎来平和安详的生活,大华的百姓才能不畏惧战争苦楚。(。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请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