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无妄之灾
宋应星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拱手谢过天启皇帝之后,便开始吃饭喝酒。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他们对天启皇帝还是抱有戒心的。
“其实将两位请来,一来是想结识二人高材,二来小弟想知道刚刚吏部门口发生了什么事情,二人因何与区区小吏争吵?不知道二位能否相告?”天启皇帝将手中的酒杯放下,笑呵呵的说道。
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为人要比弟弟懂得变通,此时心中已经料定,对面这位衣着华贵的白公子肯定是哪家的公子。吏部小吏虽然不入流,可是毕竟是管着天下官员的官帽子的吏部,在对方眼里不过是区区小吏。
既然料定对方的身份非富即贵,找自己兄弟不过是好奇,宋应升的心理就没有那么谨慎了。至于对方是不是要找吏部的麻烦,宋应升管不了那么多,自己在吏部受了一肚子气,要是能出出气那是最好不过的。
打定了主意,宋应升先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将酒杯里的酒喝掉,又思忖了半晌,做足了样子。
一边的天启皇帝也不着急,十分感兴趣的看着宋应升,宋应星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贯耳,可是宋应升这个人天启皇帝并不了解。不过此时看到宋应龙如此做派,心里顿时十分的感兴趣,看来这个宋应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似乎觉得差不多了,宋应升才缓缓地开口道:“此事说来话长了,我们兄弟二人乃是奉新人,从小在叔祖开办的私塾中读书,我们的叔祖乃是隆庆三年的进士。我们宋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诗书传家。世代官宦。”
见宋应升一副骄傲的样子,天启皇帝连忙恭维了一下,其实天启皇帝对这些都没兴趣,对吏部门前发生的事情也没兴趣。天启皇帝只对宋应星有兴趣,不过接触还是要有过过程,只能无奈的听宋应升将事情全都说了一便。
原来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宋应龙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一时间风头无两。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万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不过兄弟二人仍旧为死心,在天启二年的科考中,兄弟二人再一次来到京城参考,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兄弟二人再一次名落孙山。原本兄弟二人想在京城游学,等到天启五年的时候再来过。
只是虽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二人科举之心渐渐淡了,年龄也大了,忽然想要到地方上做些事情。于是兄弟二人来到了吏部,请求吏部给二人外放做官。
不过兄弟二人虽然是举人,可是这个举人在吏部还真是不够看,连吏部的主事都没见到。小吏第一次见的时候还很是热情,不过却隐晦的表达的索贿的愿望。兄弟二人在京多时,哪有那么多钱贿赂小吏?第二次在来的时候。小吏顿时冷嘲热讽起来,这才有了刚刚的一幕。
一口将酒杯里的酒喝掉,宋应升无奈的叹了口气,脸上满是落寞,道:“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兄弟也算是报国无门,准备回乡去了。或许下次科举我们还会来。大丈夫还是要建功立业,为国出力的。”
天启皇帝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虽然得到宋应星让天启皇帝很是高兴,可是听到兄弟二人的经历。顿时脸上带上了怒色。
“两位兄弟,今日与二位一见如故,小弟心中很是欢喜。小弟在京城还有些门路,不如两位在京城在盘恒几天,让小弟代为疏通一下?”天启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这两个人走,宋应星这样的人才要是放弃了,那可就是真的可惜了。
宋应星和宋应升两个人对视了一眼,脸上满是谨慎,如果刚刚的事情还能用好奇来形容,现在这是为什么?要知道自己二人可和这位年轻的公子没有什么来往,第一次便交浅言深,对方究竟意欲何为?
天启皇帝也觉的自己似乎太着急了,虽然知道让对方怀疑了,可是天启皇帝脸上却没有任何变化。脸上虽然挂着淡然的笑容,不过心里却在不断的转动,要怎样把这两个人带走呢?
四下看了看,这里不能表露自己的身份,难道真的要把这两个人抓回去?
“白贤弟,你的好意我们兄弟二人心领了,不过无功不受禄,我们就不麻烦贤弟了!今日多蒙贤弟招待,我兄弟二人感激不尽,就此告辞!”宋应升打定了主意,不管对方有什么企图,与天启皇帝的交往到此为止了。
只要从这走出去,兄弟二人就收拾东西回家,京城是非多,还是回去的好。如果再来,那也是天启五年的会试,现在还是离开的好。
看了一眼身边的王承恩,天启皇帝递给他一个眼神,端坐在椅子上没有动。笑着对两个人道:“两位,今日的事情是小弟唐突了,可是真的不考虑考虑了?”
“无功受禄,寝食难安!多谢款待,告辞了!”说完宋应升便站起了身子,转身向外面走去。一边的宋应星自然是以大哥马首是瞻,其实他的心里也觉得有些诡异,没有耽搁便向外走去。
端坐在那里没有动,天启皇帝笑着把玩手中的酒杯,一边的王承恩却是心领神会,一个眼神便有两个人跟了上去。
轻轻的站起身子。天启皇帝放下手中的酒杯,道:“今天没有百出来,我们回宫吧!”
“公子,那两个人怎么办?”王承恩自然看的出,天启皇帝是器重那两个人,就像到处的卢象升和文正孟一样。
略微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笑着说道:“将这两个人送到火器厂去。那里有一个院子,就是朕存放书籍的那个院子。”
“是,皇上!”王承恩虽然心里震撼,可是脸上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只是心中不断的想着,这两个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怎么会让天启皇帝如此重视。那个地方能进去的可不多。
天启皇帝没有耽搁,带着人回皇宫去了,不过宋氏兄弟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两个人快步的走回自己居住的客栈,收拾东西之后就离开了,跟踪他们的都是老手,二人自然不可能发现。原本兄弟二人还有些紧张,可是直到出了北京城。二人也没有发现什么情况,顿时松了一口气。
“大哥,你说那个年轻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会对咱们兄弟这么感兴趣?”刚刚在那里,兄长说话他自然不能开口,不过现在只剩下兄弟二人,宋应星连忙开口问道。
“不管是为了什么,咱们兄弟二人最好还是要躲的远远的,京城里面达官显贵无数。如果卷进什么纷争,咱们兄弟二人会死的不明不白。”
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快步的向前走,不过很快二人就没有办法走了,因为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几个彪悍的大汉。兄弟二人连忙着转身,可是依旧是几个大汉。
“两位,不要让我们为难。还是跟着我们走吧!两位都是读书人,我们不想动粗!”在这些大汉里面,走出来两个人,对着二人施了一礼。语气淡然的说道。
看着走出来的两个人,宋应升面色顿时变得很难看,这两个人他认识,正是那个身着华贵的公子身边的护卫。
宋应升和弟弟宋应星对视了一眼,脸上带着几分无奈,眼中满是灰败。不过他依旧对领头的人道:“你家公子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带走我们兄弟,如果不把话说清楚,我们兄弟哪里也不去,除非你杀了我们!”
领头的两个人对视了一眼,脸上都有一丝讶异,不过谁也没有将宋应升的话放在心上。两个文弱书生,想在自己面前做什么手脚,那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也清楚,皇上不是为了治罪,不然也不会让自己来了。能够不动粗,两个人绝对不会动粗的。
其实宋应升的心里也没有底,他不过是在赌这些人不敢杀人,先把这些人镇住,然后在想办法。
“两位,我们公子请二位去,并没有什么恶意。至于我们公子的身份,我们这些做下人不敢提起,如果有机会二位可以亲自请教我家公子。小的奉劝二位一句,跟我走吧!事已至此,二位不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吗?”为首的人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慢慢的靠近两个人。
“大哥,无妨跟他们去看看,我们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就是了。”宋应星眉头微蹙,他总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自己兄弟在京城无牵无挂的,身上也没有什么值得人抓自己的。
听到弟弟这么说,宋应升也点了点头,他知道对方绝对不会妥协的。现在兄弟二人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跟着这些人离开。
宋应升和宋应星被带上了一辆马车,马车上没有车窗,四周都是封闭的,帘子撂下之后便什么也看不到了。赶车的人似乎也不防备兄弟二人,没有给他们蒙上眼睛,没有把他们绑上,这让两个人心中更加的怀疑了。
要知道世上只有对一种人不用保密,那就是死人,难道已经到了没有必要对自己二人保密的地步了?
赶车的大内侍卫可没功夫搭理这两兄弟,这是天启皇帝交代的事情,至于这两个人怎么想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至于保密的事情,他们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进去之后如果能出来再说吧!
一路上没有丝毫的耽搁,马车拉着两个人到了一个地方,不过马车没能直接进去,两个人也被请下车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亭台楼阁很是漂亮。周围全都是田地,不过现在都荒芜了。最惹人眼的却不是这些,而是那些在这周围分散驻扎的人。
在远处全都是穿着大明铠甲的官军,在门口看门的这些人,宋应星和宋应升也是一眼就认出来了。飞鱼服秀春刀,这样的打扮在大明朝恐怕很少有人不认识,正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
这下兄弟二人彻底懵了。这是什么地方?原本以为会被带到一个宅院,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原本还带着侥幸的兄弟二人,此时全都是一脸的无奈,心若死灰。这里想要逃跑,除非自己兄弟二人长出翅膀了,否则想都别想。
“站住!报上你的身份!”站在门口的锦衣卫黑着脸。对着走过来的三个人道。虽然外面的士卒已经检查过了,可是他们丝毫不敢大意。
那名侍卫连忙走过来,其余的人全都留在外面了,能够进来的只有他一个人而已。将自己的腰牌给锦衣卫看过之后,他压低了声音道:“我是奉了皇上的圣旨把这两个人送来的!”
那名锦衣卫点了点头,没有在说什么,倒不是被皇帝的名头吓到了。而是他早就接到了通知,今天会有两个人送过来。看了一眼那名侍卫,锦衣卫沉声道:“你可以回去交差了,我们接到了命令,你把他们两个交给我就行了!”
侍卫点了点头,回头对宋应星两个人道:“我就把二位送到这里了,回见!”说完大步的向着外面走去。
“你们跟着我来吧!”那名锦衣卫依旧是面无表情,招呼着宋应星二人向里面走。多一句话也不多说。
对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宋应星兄弟可是一点准备也没有,不知道等着他们的是什么。
虽然对宋应星兄弟来说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在京城里根本就没人在意。京城里这些日子很是欢乐,欢庆不断,都在庆祝胜利。
在西北的遵化,自从明军的大部队进驻遵化之后。整个遵化城都沸腾了。明军大胜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边军顿时士气大震。
其实现在的九边人马大部分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十之七八已经不在了。士卒逃走,军官也不上报。他们趁机侵吞士卒的田地,以及朝中颁发的军饷和赏赐。有的地方更严重,军官逼迫士卒背井离乡。
天启皇帝之所以不调边军作战,其担心也正是在这里,现在边军之地大多都是客军。一旦调动牵扯太多,不到万不得已时绝对不会动的。
休整一天之后,孙传庭带领明军再一次出击,不过建奴早就已经逃出大明腹地了。军队便分驻在三屯营和遵化,等待着天启皇帝的圣旨。
明军这边是一片喜庆,大肆的庆祝,不过建奴和蒙古鞑子的联军却一片惨淡。这次出征,蒙古人损失在两万人上下,建奴损失在一万五千上下,一时间人心涣散,无力再战。
上次对战之时,努尔哈赤吐血摔倒马下,直到一天之后才醒来。不过脸色依旧十分的苍白,身子似乎损伤很大。上次沈阳城打败,努尔哈赤便大病了一场,这次更是吐血落马。
对于已经六十三岁的努尔哈赤来说,这样的打击已经是十分的严重的了。他不在是那个野心勃勃的,能挣善战的老狼,而是走上了所有狼头都要走的命运,他老了。
大金和蒙古的联军撤出明朝疆域之后,在一百里外的草原上安营扎寨。表面上很是平静,可是军营里却涌动着几股暗流。
对于蒙古人来说,慑服于后金,不过是因为他足够强大。现在努尔哈赤危在旦夕,他们心中便蠢蠢欲动了。不过有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这次没能劫掠到过冬的物资,这个寒冷的冬天怎么过?
每天无数人都在关注着努尔哈赤的营帐,包括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其中心情最复杂的自然是大贝勒代善了。他的心里再一次燃起了争夺汗位的心思,毕竟皇太极死了,能够和他相争的人似乎没有。
原本努尔哈赤的大儿子是爱新觉罗储英,可是储英死了之后,代善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努尔哈赤也考察过大贝勒代善,对他的能力也是十分的满意,同时深得各位兄弟的信任。
抬头看着棚顶,努尔哈赤的思绪不断的在脑海里面转动,过去的一幕幕不断的在脑海里回放着。这是他第一次用旁观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生,最后只能无奈的叹口气。
“父汗,铁岭来信了,是阿拜送来的。”走进来的正是大贝勒代善,手里拿着一封信,道。(。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请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