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度日如年

  大家看着梁玉洁满脸凝重的表情,都笑了起来。
  高建国笑着道:“前方已经传回了消息,那些小粮商扛不住了,已经有人跑到我们的售粮点去哭诉了,只要我们坚持住,估计形势马上就会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他的话音刚落,就见几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为首的正是情报部的三个大特务头子,后面跟着几个情报部的工作人员。
  周比利看到了李明他们,就走上来笑着道:“这么巧啊,各位领导都在”
  王和指了指周比利,然yi冲大家说道:“我估计老周也闻到什么味儿了,哈哈”
  “老周,你们情报部是不是带来了好消息”
  周比利听了,点了点头道:“根据情报部驻各地情报站传回的消息,目前各地区的yi些小粮商已经快要挺不住了,我来这里就是想和梁主任研究下yi步的行动。”
  李明想了下道:“你们情报部是不是有什么新的计划?”
  周比利找了个椅子坐了下来,淡淡的说道:“也不是什么新的计划,在这之前我和老钱兴浩就商量过了,为了配合商务部应急工作组的行动,情报部也在各地布置了力量,准备发动yi次行动。
  具体的方案就是动员情报部的所有力量,在各地传播散步有利于公司的各种消息。各种消息的内容都是我们和公司宣教部军委会政治部共同研究制定的,具有极大的煽动性。
  主要目的就是加剧各地粮商的紧张情绪,我们再各地还通过各种手段,争取了yi批中小粮商的支持,他们将会在合适的时机,配合公司的这次行动。”
  梁玉洁听了大家的话,脸上顿时兴奋了起来。
  “各位领导,现在实施计划第二阶段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建议,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计划”
  高建国看了眼李明王和,然yi沉声道:“小梁,这个计划是你提出来的,现在就由你亲自指挥,公司各个部门都会对你们进行大力协助,放手干吧”
  第二天,中原各个地区都疯传各种小道消息,内容主要是远东这些年的各种事迹。什么血洗辽东扫荡草原占领日韩收复南洋攻陷中南横扫印度荡平西域等等。
  还有人编了各种戏本童谣和话本,所以在民间传播的极快。而且情报部还训liàn了大批说先生讨饭的叫花子等各色人等,在各地进行大肆宣扬。
  也让老百姓充分了解了入主中原的中华国,原来这么厉害,这些年他们开疆扩土,居然打下了比大明还大几倍的疆土,怪不得人家这么阔气,随便就可以从别的地方运粮食过来。
  紧接着各种其他的消息也在四处传播,什么中华国每天有数千艘装着粮食的大海船来到中原,都是从海外运来的,那些大海船每艘都有几万料。还有附近的河道里正有无数运粮的平板船开过来,船多得yi眼望不到边。
  各种消息就像病毒yi般的四处传播,也使得中原各地的粮商心急如焚。那些中小粮商更是如丧考批,都陷入到了绝望的境地。
  然yi各地又传来了yi些粮商赶着装满粮食的马车,来到远东各个售粮点,跪求远东收购他们的存粮。
  各地售粮点把情况通报给了公司,然yi也接到了命令,那就是以低于公司粮食甩卖价格的标准,从那些粮商的手中收粮,有多少就收多少,现银交易,不拖不欠。
  最先拉着粮食去远东售粮点的粮商,其实都是远东情报部控制的。但是他们也确实率先打破了僵局,让各地的中小粮商顿时看到了希望。
  现在有实力收粮的也只有中华国了,如果真能把粮食卖给他们,至少能将他们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于是中原各地的小粮商率先行动了起来,他们纷纷将他们囤积的粮食运到了远东公司的售粮点,跪求远东收购他们的粮食。
  虽然这也让这些小粮商损失不少,可好在能收回yi些银子,而且远东公司收粮的时候也比较厚道,不但没有克扣踢斗的现象,最后结算的时候,支付的都是成色十足的“花银”。
  各地小粮商开始向远东售粮,也成了压倒所有粮商的最后yi根稻草,紧接着各地的中小粮商,甚至yi些大粮商也都开始向远东出售他们囤积多年的粮食,生怕这些粮食最后烂在手里。
  随着各地的粮商蜂拥而来,远东又贴出了yi条告示,那就是再次调低收粮的价格,而且限制每天收粮的数量。
  这下就算是那些yi直在强自硬撑的大粮商也熬不住了,虽然他们心里明镜似的,这绝对是远东玩的猫腻,可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办法,知道大势已去。
  这个消息yi出,各地粮商都慌了,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卖粮的中小粮商,全都疯了似的召集人手将他们囤积的粮食运到远东的售粮点。
  接下来的几天,中原各地的远东售粮点的外面排满了长长的车队,尤其是各大城市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城内的交通秩序。
  鉴于这种情况,公司经过研究决定,在各地建立大批的收粮点。选zéyi些方biàn的地点专门进行收粮行动。
  于是中原各地的城市郊外河道码头仓储重地的外面,每天都排着长长的车队,每辆马车手推车上都装满了粮食。
  远东收粮点每天只收yi定数量的粮食,而且收粮的价格yi降再降,使得那些粮商只能天天守在那里,生怕远东不收粮了。他们天天在这里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过着每yi天,可以说度日如年。
  经过远东公司的yi番运作,如今中原各地最不值钱的可能就是粮食了。中原的老百姓都深信yi点,那就是中华国的地盘,是原来大明的几倍还大,根本不缺粮食。
  而且还有消息传来,说中华国占据了南洋各地并大肆屯田,那里气候炎热,yi年四季都能种地,每年能收获三茬粮食,而且根本就不会有旱灾,年年风调雨顺。
  (.)
  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