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参与,皇上的愧疚
没错,北齐就是这么无耻,他们收下了大秦给的“赏赐”,又以“赏赐”是大秦对北齐的羞辱为名攻打大秦。
而且,因为大秦此举,北齐上下难得团结一致,势要攻破大秦,一血此辱。
北齐全民皆兵,骑兵更是了得,在上下一心下,北齐势如破竹,短短三个月连破三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
边境大乱,满朝大臣除了斥责北齐阴险无信外,还有一股弹劾太的声音。
大秦有不少官员认为,北齐之所以会攻打大秦,全是太的错。如果太当时没有反对,而是同意大秦借粮给北齐,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边境的百姓也不用受苦。
这是欲加之罪,可偏偏皇上没有阻止,也没有呵斥弹劾的官员,以至于官们心里明白,这是皇上乐意看到的。
一时间,朝弹劾太的折如同雪花一般飘到案前,不是没有太一系的官员,为太说好话,可为太说好话的官员人人被呵斥,严重的直接丢官。
太上折请罪,皇上收了,并严令太在家思过。而之后,太不知是心灰意冷还是怎么了,制止手下门人为他进言。
于是,在皇上的默许下,在太的退让下,朝廷上全是讨伐太的声音,尤其是当北齐步步逼进,连夺大秦数城时,太更成了大秦的罪人。
这个时候,太的外祖也就是掌管,大秦三分之一兵马的镇国大将军柴青上折,奏请皇上给太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准太亲征北齐。
柴大将军此言一出,得朝一半以上的武官同意,大家都同意太亲征,可是皇上却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将折压下,容后再议。
柴家手上握着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马,这也是老皇帝选柴氏女为后的原因,也是老皇帝早早立太的原因,更是皇上忌惮太的原因。
柴家手上的兵马是太强力的支持,也是太最大的支持,平时为了不让皇上猜忌,太尽量不与柴家和武将接触,更不轻易染指兵权,可是……
太的一再退让,并没有换来老皇帝的信任,反倒是引得老皇帝步步紧逼。现在更是将北齐攻打大秦的错,全部加诸在太头上,让太成为大秦的罪人。
事已至此,太要是再不反击,他日后即使登基了,也洗涮不了这个耻辱,柴家让太亲征也是别无选择。
皇上把他们逼到这个份上了,他们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经过三天三夜的考虑,老皇帝在种种压力下,同意了太亲征北齐,并且亲自为太践行,言谈透着对太的厚望,让人一度怀疑,太此次得胜回来,皇上会禅位。
有柴大将军亲自为太压阵,太此战必胜无疑,回来后皇上退位也在情理之,那时候满朝上下甚至都在想,要如何在新帝面前卖个好。
只知太而不知皇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只是,众人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太领着柴家的兵马,在亲外祖和舅舅的帮助下,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将北齐直接打了出去,甚至众人都以认为,太这一次可以直接打到北齐的皇庭,将北齐拿下,可是……
就在太连连得胜的消息传来时,有关太残暴、肆虐,行军期间纵容士兵虐杀百姓,屠杀边境村庄的消息也传到了大秦。
北齐与大秦边境十八个村庄,全部被太屠杀干尽,老弱妇孺无一活口,血书直达圣听,人证、物证俱在,皇上震怒下旨押太进京。
朝上下哗然,可相隔千里无人知事实真相如何,一切只能等太回来。可大秦的皇太却永远没有回来!
“世人知道的消息是,太带亲兵虐杀村庄百姓时,遭到百姓反击,太亲兵被暴怒的村民打死,而太则被百姓逼进深山,被猛虎嘶咬分食,死无全尸,而大秦上下都叫一句死得好。”
特务头说的时候一直看着秦寂言,见秦寂言只是沉着一张脸,并无半点愤怒与暴虐,暗自叹了口气。
此当真令人刮目相看,心性之坚定远超他的想像。
秦寂言不受影响,特务头还是要继续往下说,“太死后,柴将军无心再战,北齐趁机反攻,大秦大败!”大秦不是败在北齐手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说起当年那场战事,特务头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大秦战败后,大秦皇帝没有追究太屠杀百姓一事,可作为战败之军,太名声扫地,柴家亦成了罪人。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秦皇帝就收了柴家的兵权,将柴家满门屠尽,另外与太有牵连的人家,或多或少都出了事。大秦惊才绝艳的太殿下就此陨落,再无昔日风光,甚至到死都没有一个好名声。”
特务头看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当年的事,可话里话外去暗示太死的不寻常,而太一死得利的就是老皇帝。
“当年的知情者几乎死绝,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特务头说的事,全部都是可以查证的,而秦寂言不用查也知道特务头没有撒谎,因为他这些年来,他查到的东西和特务头说的一样。
可这不是秦寂言要的,他要的是不为人知的真相,而这些作为北齐的特务头,没有道理不知道。
“当年,屠杀十八个村庄的人是谁?”
“我说了,你会信吗?”明显,特务头是知道的。
“说。”
秦寂言想听,特务头也不隐瞒,“有证据指向大秦皇帝。”真与假就没有人知道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几方势力联手遮掩下,当年的真相早就不可查。
“设计杀死我父王的人是谁?”秦寂言相信,他的皇爷爷做得出毁掉他父王名声的事,但不会残忍的取他父王的命。
这一点信任,秦寂言是有的,当然秦寂言也知道,他的皇爷爷和当年的事情必有关联,要不是这样,这些年也不会如此宠着他。
皇爷爷是愧疚……RI
热门推荐:
北齐并不是大秦的附属国,与大秦是平等的国家,大秦凭什么高高在上的说“赏赐”北齐?
没错,北齐就是这么无耻,他们收下了大秦给的“赏赐”,又以“赏赐”是大秦对北齐的羞辱为名攻打大秦。
而且,因为大秦此举,北齐上下难得团结一致,势要攻破大秦,一血此辱。
北齐全民皆兵,骑兵更是了得,在上下一心下,北齐势如破竹,短短三个月连破三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
边境大乱,满朝大臣除了斥责北齐阴险无信外,还有一股弹劾太的声音。
大秦有不少官员认为,北齐之所以会攻打大秦,全是太的错。如果太当时没有反对,而是同意大秦借粮给北齐,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边境的百姓也不用受苦。
这是欲加之罪,可偏偏皇上没有阻止,也没有呵斥弹劾的官员,以至于官们心里明白,这是皇上乐意看到的。
一时间,朝弹劾太的折如同雪花一般飘到案前,不是没有太一系的官员,为太说好话,可为太说好话的官员人人被呵斥,严重的直接丢官。
太上折请罪,皇上收了,并严令太在家思过。而之后,太不知是心灰意冷还是怎么了,制止手下门人为他进言。
于是,在皇上的默许下,在太的退让下,朝廷上全是讨伐太的声音,尤其是当北齐步步逼进,连夺大秦数城时,太更成了大秦的罪人。
这个时候,太的外祖也就是掌管,大秦三分之一兵马的镇国大将军柴青上折,奏请皇上给太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准太亲征北齐。
柴大将军此言一出,得朝一半以上的武官同意,大家都同意太亲征,可是皇上却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将折压下,容后再议。
柴家手上握着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马,这也是老皇帝选柴氏女为后的原因,也是老皇帝早早立太的原因,更是皇上忌惮太的原因。
柴家手上的兵马是太强力的支持,也是太最大的支持,平时为了不让皇上猜忌,太尽量不与柴家和武将接触,更不轻易染指兵权,可是……
太的一再退让,并没有换来老皇帝的信任,反倒是引得老皇帝步步紧逼。现在更是将北齐攻打大秦的错,全部加诸在太头上,让太成为大秦的罪人。
事已至此,太要是再不反击,他日后即使登基了,也洗涮不了这个耻辱,柴家让太亲征也是别无选择。
皇上把他们逼到这个份上了,他们根本没有退路可言。
经过三天三夜的考虑,老皇帝在种种压力下,同意了太亲征北齐,并且亲自为太践行,言谈透着对太的厚望,让人一度怀疑,太此次得胜回来,皇上会禅位。
有柴大将军亲自为太压阵,太此战必胜无疑,回来后皇上退位也在情理之,那时候满朝上下甚至都在想,要如何在新帝面前卖个好。
只知太而不知皇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只是,众人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太领着柴家的兵马,在亲外祖和舅舅的帮助下,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将北齐直接打了出去,甚至众人都以认为,太这一次可以直接打到北齐的皇庭,将北齐拿下,可是……
就在太连连得胜的消息传来时,有关太残暴、肆虐,行军期间纵容士兵虐杀百姓,屠杀边境村庄的消息也传到了大秦。
北齐与大秦边境十八个村庄,全部被太屠杀干尽,老弱妇孺无一活口,血书直达圣听,人证、物证俱在,皇上震怒下旨押太进京。
朝上下哗然,可相隔千里无人知事实真相如何,一切只能等太回来。可大秦的皇太却永远没有回来!
“世人知道的消息是,太带亲兵虐杀村庄百姓时,遭到百姓反击,太亲兵被暴怒的村民打死,而太则被百姓逼进深山,被猛虎嘶咬分食,死无全尸,而大秦上下都叫一句死得好。”
特务头说的时候一直看着秦寂言,见秦寂言只是沉着一张脸,并无半点愤怒与暴虐,暗自叹了口气。
此当真令人刮目相看,心性之坚定远超他的想像。
秦寂言不受影响,特务头还是要继续往下说,“太死后,柴将军无心再战,北齐趁机反攻,大秦大败!”大秦不是败在北齐手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说起当年那场战事,特务头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大秦战败后,大秦皇帝没有追究太屠杀百姓一事,可作为战败之军,太名声扫地,柴家亦成了罪人。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秦皇帝就收了柴家的兵权,将柴家满门屠尽,另外与太有牵连的人家,或多或少都出了事。大秦惊才绝艳的太殿下就此陨落,再无昔日风光,甚至到死都没有一个好名声。”
特务头看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当年的事,可话里话外去暗示太死的不寻常,而太一死得利的就是老皇帝。
“当年的知情者几乎死绝,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特务头说的事,全部都是可以查证的,而秦寂言不用查也知道特务头没有撒谎,因为他这些年来,他查到的东西和特务头说的一样。
可这不是秦寂言要的,他要的是不为人知的真相,而这些作为北齐的特务头,没有道理不知道。
“当年,屠杀十八个村庄的人是谁?”
“我说了,你会信吗?”明显,特务头是知道的。
“说。”
秦寂言想听,特务头也不隐瞒,“有证据指向大秦皇帝。”真与假就没有人知道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几方势力联手遮掩下,当年的真相早就不可查。
“设计杀死我父王的人是谁?”秦寂言相信,他的皇爷爷做得出毁掉他父王名声的事,但不会残忍的取他父王的命。
这一点信任,秦寂言是有的,当然秦寂言也知道,他的皇爷爷和当年的事情必有关联,要不是这样,这些年也不会如此宠着他。
皇爷爷是愧疚……RI
书迷楼,无弹窗请收藏书迷楼(.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