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立太子
这个太子,是他昏迷时候立得。他其实一直都没有立太子。他还在考虑,要不要立太子。大唐几乎没有嫡长子继位得例子,几乎没有。就一个,至于是谁,前面有提到过了。
他还在想,到底要立谁?他想保持政权稳定过渡,一度考虑要不要模仿清朝那样,什么秘密立储制度,弄个什么匣子藏在匾额后面,等他死了以后才公布继承人是谁。
对于长子继承,他也不是没有什么意见。虽然理论上来说,长子其实会比较出色一点,这是有根据得,但是实际上,也很难说,也不是没有那种很昏瞆得。
现代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般来说长子都比较优秀,因为长子是头一胎,受到得关爱比较多,比较会被重视,营养和照顾都会比较好,所以嫡长子都比较优秀。这是现代科学家,经过研究、对比得到得结论。
&n〖.
n
e
tbsp;但是,这种事情只能说,还要看天意。比较优秀,不是一定优秀。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长子很平庸得例子。
况且,太早确立继承人,也不见得是好事。早早确立了继承人,很可能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被人百般挑错,他记得历史上很多太子,都是这样被逼得很苦,下场都不是很好,像汉武帝得太子,就是一例。
还有康熙,他晚年得九龙夺嫡,想来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李忱得子嗣也不少了,如果活到康熙那年纪,九龙夺嫡说不定也会上演。到时候太子恐怕更难作,上面有个老不死,下面有诸多弟弟虎视眈眈。
不说远,就说肃宗好了。自立了太子以后,他日子就很难过,熬了二十年,就像刚刚说得,上面有个老不死,他又不是嫡长子,下面诸多弟弟都盼着他犯错,甚至盼着他死,真是度日如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从康熙他想到了满清得那种立储制度,弄个匣子立储,既可以让对大卫还保有希望的人,互相竞争,也不会让嫡长子承受太大压力,反正也不一定是你。他可以从诸子中慢慢挑选比较出色得继承人,还保持了政权得稳定性。
满清能这样搞,唐朝可以吗?李忱也考虑过。满清是他们本来就没有一个确定得继承制度,那些大臣也没有像明朝那样,敢拼死抗争。满人皇帝是真的会用杀人,而不是廷杖,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不要说抗争了,满清得那些汉臣,也没人敢用抹黑,像抹黑明朝皇帝那样,来抹黑清朝。要是敢乱写,死了以后都要被拖出来鞭尸,连子孙都会倒楣。满人杀起这些汉臣,那才叫一个狠辣。
李忱是不需要靠杀人,反正大唐也没有什么非立谁得传统。实施秘密立储制得背景有了。
除了不想太早立太子,又考虑过秘密立储制,不急于立太子得原因还有一个,他的身体其实都还算好,虽然他已经活过了大唐皇帝得平均寿命,可是其中有很多自己作死,拖累了平均值得。
撇开那些不算,大唐皇帝其实活过伍十岁,没问题,高祖和玄宗,甚至还要活得更久。也就是说,李家人只要不自己作死,体内其实还是有长寿基因得。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他其实没有立太子打算,慢慢看吧,真觉得自己不行了,到时候在说。
他很矛盾,虽然总是提醒自己时日无多,可是又觉得自己只要不作死,就不会太早死。他平常很注重身体健康,每日运动不坠,吃得也简单,鱼肉不禁,蔬菜水果也没少吃。也没有头脑发昏去吃什么丹药,理论上来说,他的寿命说不定不会输给玄宗。
种种加在一起,他才没有立太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都没想到,一次意外落水,闹得他昏迷三天。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不吃丹药,却变着花样把自己搞死,难道这也是李家得基因?
在他昏迷期间,因为他昏迷不醒,几个宰相,还有他的几个嫔妃,连同他的老母亲,郑氏一起协商,立了他的大儿子李凗作太子。
那段期间,他昏迷的事情,被暂时保密了,李忱定下了一连串计划,一连串宣传计划,为进攻草原造势,万一这时候传出李忱病危得消息,整个计划就白费了。计划白费不打紧,最糟糕得是大唐政局产生动荡就不好了。
李忱病危得太突然,没有交待什么后事,不宣布,也是宰相们在争取时间。第一天他们就宣称,李忱让长子李凗监理国政,处于实习阶段,不能插手,只能看。然后李忱不出面,暂时让李凗观政。
这条命令暂时没有受到怀疑,立太子可没那么简单,李忱还没死呢,必须要他自己出面。如果只是观政就没关系了。
不过宰相也做了最坏得准备,万一李忱真的没醒,就会立李凗为太子,到时候会由郑氏出面主持。
庆幸的是,李忱没有病危,也没昏迷太久就醒。只是李忱醒了以后,不太高兴,虽然没有真的落实,这也算是立太子了吧。他刚醒那会,李凗正在和宰相议事,这也是他没赶过来的原因。
这让李忱很不满,我还没死呢,能不能不要这么急。他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不过,看到那么关心他得家人,他暂时把这种感觉压了下去。
之后,他又躺了几天,抱病露露面,又继续休息几天后。他就冷静下来了。仔细想来,宰相做得也没错,万一他真的一病不起,这个国家就乱了。如果继承人不能稳定过度,这个国家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他们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并且他们也不是一个人就做了决定,还与郑氏还有他几个嫔妃商量过,如果他非要较真,身边真是一个可信的人也没有了。
这件事情,说来说去也是他不好,不乱来,也不会出事,早点确立继承人,也不会事到临头乱了方寸。最终,他还是认可了这件事情得合理性,正式确立李凗得地位。
也是该立了,他的计划已经差不多了,立了太子,刚好让太子监国,自己带领了政事堂和枢密院得官员,直赴幽州,亲自坐镇,督军前线。
并且,他其实不想坐太久,总感觉一个皇帝坐太久,晚年总会出些昏招。像是汉武帝,还有玄宗,都是有名的例子,活得太久,晚年就昏庸糊涂,一世英名尽丧。
他即位也够久了,一个皇帝,作个十几二十年,他觉得算是刚好得。最好是三十多岁登基,然后作个十几年,退位。三十多岁得年纪,正式一个人的黄金时段,既有冲劲,也足够稳重。如果之前能有些实务经验那就更好了。
然后十几二十年得时间,足够他施展抱负,又不至于头脑太糊涂。晚年做下很多荒唐,好像有点自吹自擂,这简直就是自我介绍嘛。
不过,这是他穿越前对皇帝最真实的想法。像后世总统那样选上了都五六十岁以上了。那就会太过于保守。稳重是稳重,就是太过于成熟,部会积极进取。
年轻皇帝嘛…少年没吃过苦,很容意激进,稍有挫折就一蹶不阵。像杨广,其时也是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就是太过年轻,积极向上,却欠缺对世事得历练。
所以说,他现在正好。立个太子,让太子开始监国,学习政务,等过个几年,他就可以退休,甚至干脆瞪腿了,也不会有什么好担心了。观圣孙他虽然办不到,但至少可以确保下一代。
至于立长子,虽然不符合他得想法,长子继承他不是很满意,不过往好处看,长子制度未尝不失为一种保护。固然这是一种限制,不管嫡长子贤愚不肖,都要立他。不过他不是早就有准备了吗。
君王不一定贤明,但是只要有好的制度,能源源不断得培养出宰相,合格的宰相,他足够贤明就好。君王不一定贤明,但是能拼搏宰相这个位置得,就没有昏庸得。皇帝,就当个橡皮图章也无妨,后世君主立宪国,君王都没有实权了,权利都在宰相那里,到了那个地步,皇帝贤不贤明都无所为了。
甚至,传给谁都无所谓了。不过目前还是保持一个稳定得长子继承为好。这个最没争论。大唐确实需要一个稳定得传承。固然明代得嫡长继承制,让人觉得很傻眼,那些臣子可以不断为此抗争,还出了一各“大仪礼”事件。
可是唐代就缺乏这种抗争精神,缺乏这种坚持,才会让宦官乱政。谁乱政都不好,不过有选择的话,他宁可给臣子乱政,不然给宦官乱政,皇帝连命都会丢了,臣子乱政,了不起就是被架空了,至少性命还有保障得。至于篡位什么,除非那个皇帝笨到把军权也赋予负责执政得宰相,不然像曹魏篡汉那样,取而代之,那是不可能得。
要立太子,他就要解决一个问题。这需要一套新的仪典,本来立太子得诏书,应该要让中书和门下省得尚书签名的,理论上没有他们签名不行,不过这两省早就被李忱废了。李忱重新制定了一个套路,这回事需要五省长官背书。
李忱让政事堂、刑部、御史台、考试部,以及枢密院得五个长官签名,然后正式昭告天下,立李凗为太子。
立了太子,他就可以出京了。给太子一点空间,他也可以趁机作点点事情。不过,前面说过,为了能够出京,他耍了点花招,把自己对宰相擅立太子得不满都发泄出来,能理解是能理解,不代表他没有怨气。
如果没问题,这事就这么定了。论了半天,李忱拍板了,四都或者五都得计划,这是不容更改得,于幽州立一个新都,有助于控制草原,开发北方。
渤海国已经纳入掌握,除了控制对方经济外,他开始采取各种政策,慢慢同化当地百姓。未来会加大开发力度,目标是控制整个渤海,渤海会并入大唐。这是他整个计划的一部分。
到时候,铁路会从这里出塞外,以及延伸到渤海地区。之后得移民,会源源不绝涌入。幽州会越发繁荣,大量物资与百姓,会从这里进入草原和渤海国,藉此发展整个北方。
所以,幽州是铁定会进行大开发,只不过细节部份,李忱还没决定。今天算是拍板了,以十年为期,一座不输给长安的雄城,会出现在北方大地上。除了规模不逊于长安,幽州也将会是大唐城市规划得表率。
安静,安静。,耶澜大吼,我们现在不能回去,这是唐狗得诡计,他们不可能办到得。你们契丹人无所谓,我们奚人怎么办,唐人若是真的办到了,我们全部该死了。
对阿,到时候你们会不会逼我们打前锋,拼死了正好。你们就坐看吗,唐人得计划若是实行,我们奚部固然死葬身之地,你们也不会好过。
我们现在都迁徙了,还要回去?那摆明了是唐人拐我们回去得勾当,我觉对不信,如果你们受不了,大可以去投唐。我们契丹人是草原上骄傲得雄鹰,绝不会让步。
到了幽州,李忱讨论着如何筑城,对前线不太关心,战况正按部就班得按照他的想法进行,草原上却是闹开了,诸部又一次聚会起来,这回讨论得是大唐如何对付草原。
据契丹耶律部,以及其他冒险留在前方,侦缉大唐动向得勇士传回来的消息,大唐这回动用了极狠毒得招数,要彻底毁了草原,这下让他们又慌了手脚,本来已经决定了,要迁徙到北方,躲避大唐兵锋得诸部落,又开始讨论起是否要与大唐决战得事宜。唐人实在太狠了,这招是要彻底断了他们的根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