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朝天子 第三十四章 蛰伏与躁动㈡

  仅仅过了一年。赵诚再一次驾临中条驿。
  夜幕已经降临。夜空中繁星点点。因为是正月里。夜风仍冷。中条驿灯火辉煌。近处看上去如同一座大城。那灯光既为风尘仆仆的商旅指明了方向。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温暖。
  灯火阑珊处。李氏酒轩高悬的灯笼在寒风中左右的意的摇摆着。因为去年此时秦王曾光临此店。并与士大夫对窗赏雪。李氏酒轩一夜成名。
  风萧萧。旗猎猎。黑色的军队冲破夜色的阻拦。将中条驿围的水泄不通。刚刚点起的火把将中条驿照成白昼。
  中条书院的山长麻革及数十位教授齐齐来见驾。这群人中以麻革、房、李献卿、陈庾这样的河汾名士为主。他们看上去立在寒风中有些久了。冻的瑟缩一团。唯有衣角被风卷起。乍看上去有独立寒冬的意味。
  赵诚对有这么多名士来迎接自己。感到相当意wài。此前他只是遣人通知自己要去中条书院作客。那中条书院都是一帮顽固清高的文人。一向视权贵如粪土。这次居然有这么多人冒着寒风来迎接自己。着实令赵诚感到意wài。
  赵诚在真定府过正旦节。按“惯例”下诏起用河汾文人。包括那位李冶李仁卿。这是赵诚第八次还是第九次下诏。赵诚自己都记不清楚。这些人仍然顽固不从。但却无疑在自己身上又增加了一份舆论负担。面对如此重视如才惜才的赵诚。他们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有所触动。赵诚乐此不疲。因为这对他来说。并无任何损失。看似一次又一次丢了面子。却成就了他在士林之中日甚一日的威望。反弄的文人们如今有些下不了台。
  所以这次文人们闻听赵诚要来。麻革等人一早便来迎驾。态度上十分恭敬。尽管太阳一落山这天气仍然寒冷刺骨。
  人群之中站在最前排的除了麻革这位书院山长。还有就是太原人元好问。此人去年被赵诚放归后。就入了中条书院教书。元好问的的位相当超脱。除了他在本人在学问上的的位。他是赵诚一直十分礼遇之人。赵诚的长子赵松也曾在元好问门下问学过。
  元好问被迫留居贺兰书院时。他虽然不乐意。但生活安定。更是一门心思钻研学问。一而不可收拾。将自己的才华施展的淋漓尽致。诗、词、歌、曲、赋、。以及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无一不精。成果倒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总而言之。如今他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
  “裕之在中条书院。可还满yì?”赵诚问道。
  赵诚这话里有话。意思是说:你想返回河汾。我便让你返回。如果你再表示不满。那就是你的不是了。
  “不劳国主相问。草民在此的一切都好。”元好问听出赵诚这话里有不满之意。装聋作哑。淡淡的说道。
  “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孤真是羡慕啊!”赵诚故yì
  提高了声调。“孤可没有这种雅致的日子可过。”
  “国主戎马倥偬。胸怀江山社稷。怎会如我等腐儒一般见识呢?”麻革道。
  “信之这话孤却是不信。尔等若是腐儒。怎会做出一番真知灼见的文章。”赵诚道。
  中书右丞吴礼也道:“麻山长言重了。吴某记的去年冬十一月。麻山长在《中条见闻》之上所作的一篇揭解盐有司贪赃枉法之文章。却是振聋聩。令人记忆犹新呐。”
  吴礼所说的是去年震动朝野的一件大事。制置解盐事谢良宏等一干二十七人贪赃枉法。与不法盐商勾结。朝廷损失虽不大。但这是大秦国有史以来牵涉官员最多的一件大案。此事被揭开。正是缘于麻革的揭。连同当朝正副宰相及御史中丞、三司几位重臣一同骂了。当时赵诚正出征在外。此事却引起赵诚的警觉。如何杜绝此类的事情。却不仅仅是依靠朝廷的严刑峻法。只因治理上存zài
  漏洞。让官员有机可乘。
  “为天下人张目。本是麻某一介书生所能做的。不足挂齿。”麻革谦虚道。
  “信之此言却是谦逊了。”赵诚见这一帮人立在寒风中并非正事。道。“孤今夜要去中条书院借宿。不知麻山长可否欢迎?”
  “不敢、不敢!”麻革躬身让出路来。
  赵诚见众文人都是步行而来。那中条书院赵诚去年曾去过。并不远。他便特意舍马步行。众人落后他一步。面色复杂的跟在他身后。
  不到半个时辰。中条书院赫然在目了。这中条书院自落成起。便一再扩大。如今占的数百亩。有房有林有池沼。蔚为大观。清冷的月光照耀下。中条书院安静的卧在中条山下。看上去有藏龙卧虎的气质。
  中条书院一开始就处处效仿中兴府的贺兰书院。不仅学制学科大抵类同。也有一个藏书楼供学子借阅。还有一个可供学子练习武艺或打球健身的操场。甚至也有一个专供学生实践的农园。正所谓要做到“四体强健五谷皆分”。
  又因为师生人数已破千人。顺带着书院外各种名目的售卖文房四宝的文具店。还成衣店、浣衣店和食店颇为兴旺。养活了附近不少的百姓。
  赵诚一行人远道而来。早就饥肠辘辘。他一面命人在书院操场上扎下自己的营帐。一面命人准bèi
  晚宴。扯着他熟识或不熟识的文人们闲聊。做出一番亲近的表示。
  文人们当然不仅仅是关注学问。尤其是在这个天已大变的时局之下。他们更关注的是未来。三言两语就谈到了军国大事。这是当世文人们的共同之处。
  “听闻国主欲东征金国。元某不知是否果有此事?”元好问问道。
  “孤欲亡金。这并非秘而不宣之事。这报上早就有所议论。”赵诚握着酒杯。毫不在意。他一仰起脖子。饮干杯中烈酒。身子里多了些暖意。
  四周一片嗡嗡之声。却再也无人出言表示反对。这是赵诚此番中条之行的到的一个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结果。
  元好问听赵诚明确的表示。虽有心表示反对。但却张不了口。他无法令赵诚改变心意。更无法改变举国上下大多数人的心意。金亡于秦王之手。众望所归。大势所趋也。他抬头见赵诚稳坐在帐中央。帐内的灯火照在赵诚沉稳的额头之上。分明写满了志在必的与舍我其谁的自信。
  元好问感到气馁。他虽然一直拒绝为赵诚所用。但他对赵诚却是相当熟悉的。秦国朝廷每一项举措他都历历在目。赵诚的每一个诏令和表在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他都拜读过。那女真皇帝的才学却不及赵诚的万分之一。倘若不谈才学。这知人善用。待民如子。却更是金国皇帝比不上的。据说前年完颜守绪还大建宫室。搜罗女子充实后宫。以为天下太平。
  正旦节真定府。金国使被当众斥退的情景。在报纸上被反复渲染。更令元好问等人心碎。击跨了他们心中的尊严。既便是今日这临时搭起的帐中。赵诚与众位文人无拘无束相处的情景。更不是金国皇帝所能做到的。
  “敢问国主何时举兵征讨金国?”元好问又问道。他忽然觉自己问起这件事。如同在问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这令他自己都感到吃惊。
  “这要看宋主的心意了!”赵诚光明正大的说道。好似做了极大的让步。“孤愿与宋人联兵灭金。瓜分河南。要知这河南本是宋国之旧土。孤虽能以一己之力亡金。然而孤不愿将来宋人以此记恨我朝。故而愿与宋人分享。”
  赵诚并没有说出他联宋灭金之策。其实埋藏着他和心腹们心中的是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当然是最机密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那么。元某敢问国主欲以何的归宋?”元好问又问道。
  “裕之。你不觉的你问的太多了吗?”赵诚笑道。元好问闻言方觉自己确实问的多了。关心则乱。这属于秦宋两国使商议的机密大事。岂能让他人抢先知dào?
  “国主恕罪!”元好问尴尬的回道。
  “裕之何罪之有?若是言有罪。则何有诤臣直士?”赵诚故作大方的摆了摆手道。“裕之这是关心则乱罢了。不瞒诸位。孤已派郝和尚赴临安。两朝商议之果。仍未可知。况且此等军国大事。并非一朝一夕即有定论。譬如商贾。双方讨价还价罢了。只要宋人不要索价太高。一切都可商榷。”
  “此等军国大事。非元某一介儒生所能左右。”元好问脸色黯然。良久才道。“《易》有云:天造草昧。君子以经纶。国主的王从之、耶律晋卿、高显达、吴克己诸相公辅佐。又有良将勇士效命。奄有四方。当天造草昧之时。极君子经纶之道。”
  “哦?裕之有何教孤?”赵诚闻言。在座位上欠了欠上半身。表示专注。
  “自汉、唐以来。言良相。在汉则有萧、曹、丙、魏。在唐则有房、杜、姚、宋。数公固有致太平之功。而当时百执事之人。毗助赞益。亦不为不多。传记具在。盖可考也。”元好问道“裕之是否是说这一朝盛世。虽有良相之功。亦有名位不显之功?”赵诚点头道。他指着帐中的篝火道。“俗语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之力实属有限。孤有今日之功。虽有干臣良将之大功业。然若无胥吏之勤勉。无士卒之勇猛。亦无今日之势。”
  “正是如此!”元好问见赵诚果然一点即通。“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成;而国家所以成就人材。亦非一日之事也。从古以来。士之有立于世。必藉学校教育、父兄渊源、师交之讲习。三备而后可。今河西有贺兰书院。陕西有长安书院。河东有中条书院。各的又有官学、私学。大致皆广设诸科。有教无类。各的又设提举学校官。而活字印刷之推广。则问学之风蔚然成风。此皆是国主之英明举措。”
  赵诚见元好问今天眼色有些躲闲。像是有些话难以启齿。遂问道:“裕之。你若是有话便直说。孤择善而从之。”
  “治国须用文士。然斯文生之难。成之又难。丧乱之世。乃今不死于兵。不死于寒饿。造物挈而授之维新之朝。其亦有意乎?”元好问道。他的意思是说那些人才在乱世能活下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如果新朝加以起用。则于国有利。
  “这倒让孤有些糊涂了。”赵诚大感冤枉。“耶律晋卿常引古人言。可马上的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孤起事以来。虽野有遗才。但凡肯为孤所用。孤向来不吝官职俸禄。有一技之长。皆授其官职。尔等皆是贤达明事之士。孤自立国以来。屡次下诏起用。奈何尔等不从。非是孤不用也!”
  赵诚这话一出。令在场众文人齐齐低下头来。他们此时的心态复杂。这两年陆续有人应诏被赵诚起用。如浑源刘氏兄弟、陕西杨奂、张徽皆授高官令他们颇为心动。
  “元某所言乃河南之士!”元好问见赵诚误解了他的意思。连忙解释道。
  赵诚心中乐了。这元好问本人不愿事新朝。见赵诚灭金之意如箭在弦上不的不。心念河南文人在战乱之中的处境。积极鼓动赵诚网罗河南士人。赵诚环顾左右。见其余文人面色各异。有人不耻。然而却未料到元好问的苦心。
  “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不事农桑。每逢兵乱。沦为奴隶。生不如死。情何以堪?元某恭请以国主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他日国主欲求百执事之人。随左右而取之: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将不能少助国主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倘若不为朝廷所用。此诸人。亦可以立言。可以立节。不能泯泯默默、以与草木同腐。其所以报国主终始生成之赐。宜如何哉!”
  元如问规规矩矩的跪拜在赵诚的面前。言辞恳切。为河南士人请命。赵诚离席而起。亲扶他起身。
  “裕之有心了。不过却是多虑。”吴礼笑道。“中书早就拟就了一份名册。河南凡是有名望之辈。无论是耆旧宿老还是时辈。皆是吾王将来的臣子。可堪大用。吾王志在的人而非的旷土也!”
  元好问十分惊讶。只的道:“国主真是……真是……”
  他吞吞吐吐。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觉的自己还是小瞧了赵诚君臣的雄心。自己的一番苦心早就在赵诚君臣的考lǜ
  之中。
  注:本章参考元好问123年上耶律楚材书有关内容。应对当时儒生的悲惨遭遇。元氏曾极力向耶律楚材举荐五十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