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封德彝的选择
但这件陈年旧事,与今日白贼有何关系?封德彝到底想暗示什么?是暗示高层又要掀起斗争,还是暗示高层有人卖国?
当年宇化及和宇智及兄弟虽然死罪得免,但活罪难饶,永绝仕途,侥幸的是宇述在圣主的“庇护”下安然无恙,而当年借此事向宇述难的权贵,也有一个人逃过了劫难,那是苏威。
在枢核心层,宇述和苏威表面一团和气,实则明争暗斗,是你死我活的政敌。
如果白贼的背后是关陇人,那白贼与齐王之间的一系列“默契”也有了合理解释,而此次白贼与齐王联袂“进入”北疆,看起来名义是帮助齐王夺储,实则别有图谋,极有可能是蓄意破坏南北关系,挑起南北大战,摧毁圣主和改革派经略大漠之谋划,以此来报复东都对西京的遏制和打击,说到底,还是保守和改革之争。
圣主脸色阴郁,眉头紧皱,稍加思考后,问道,“断绝燕北走私,利大还是弊大?”
封德彝暗自松了口气。圣主睿智,所思所想与众不同,对他来说白贼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白贼为谁卖命,白贼与齐王合作的目的是什么,至于白贼和宇述之间有何秘密,河北人在白贼北过程又充当了什么角色,他都不关注,也毋须关注,他只要结果,结果最重要。
封德彝本来还担心圣主“盯”着白贼“刨根问底”,现在看来自己是多虑了。圣主站得高看得远,诸如白贼这类宵小根本入不了眼,当然了,圣主是不是相信了封德彝的话,或者看穿了封德彝的“伎俩”,估猜到他蓄意“抹黑”关陇人,故意给宇述拉仇恨,那不得而知了。
不过既然圣主主动转移了话题,封德彝的注意力也迅集到“燕北走私”。瞬息之间,他便理出了一个大概脉络,推测出了圣主的意图,心顿时大喜。圣主还是相信他的,这次主动给了他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以此来堵住居心叵测者的“嘴”,这样在接下来的政治清算,算有人奏弹劾他,圣主也有理由给予“庇护”,帮助他轻描淡写地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
但是,断绝燕北走私,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急切间,封德彝有一丝犹豫。
从主和派的立场来说,纵容燕北走私是维持南北关系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断绝它,肯定会恶化南北关系,弊大于利。但从主战派的立场来说,大漠北虏已经崛起,正在迅展壮大,两虎必有一争,南北双方必有一战,这不仅是历史规律,也是当前土、西土和大漠三强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决定的,既然如此,土有什么必要实施妥协让步的绥靖政策?
土退一步,北虏会进一步,会越来越嚣张,越来越肆无忌惮,当前南北关系之所以紧张,恶化,原因不在土不妥协,而在北虏贪婪无厌,步步进逼,所以,土应该果断改变对北虏的态度,强硬、强横、强势,甚至不惜一决死战。这样若能逼迫北虏妥协让步,紧张的南北关系自然会缓解,毕竟南北紧张态势的制造者是北虏,而不是土,反之若北虏不知死活,非要正面抗衡土,最坏的结果也是南北大战,而土并不惧怕南北大战,凭借牢固的长城防线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因此从主战派的立场来说,燕北走私已经不是利大弊大的问题,而是严重危及到了土利益,早应该断绝了,所有纵容和参与者,都是叛国逆贼,都该杀。
封德彝一咬牙,毅然决断。他是河北人,与枢主和派代表关陇人苏威、江左人萧本来是政敌,他突然在南北关系改变立场,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苏威和萧。大家本来不是“一路人”,有共同利益的时候合作一下,利益产生冲突了分道扬镳甚至拔刀相向,这很正常。至于裴世矩,已经在书信做出了明确暗示,给予封德彝以支持、理解和谅解。
“圣,裴侍郎西行达成目的之后,外大势的走向会迅改变。”封德彝并没有直接回答圣主,而是直奔“要害”。
“依照裴侍郎的说法,在葱岭以西,大秦人拜占庭帝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如果大秦人被波斯人灭亡了,接下来西突厥人要独自面对波斯人的进攻,这对西突厥人很不利,所以裴侍郎认为,现在西突厥人实际已经做好了攻打波斯人的准备,之所以把精力放在西域,甚至把牙帐都迁到了西域,一方面是为了麻痹波斯人,另一方面则是逼迫我土与其联手夹击大漠北虏。”
“但西突厥人的真正的目的肯定不是攻打大漠北虏,他们不会把自己有限的力量消耗在葱岭以东,而是借东西夹击之势向大漠北虏施以重压,从而迫使大漠北虏不得不妥协,不得不与其签订城下之盟互不侵犯,如此西突厥人能腾出手来攻打波斯人,以解大秦人的燃眉之急,而大漠北虏则能借助西突厥人的力量,在牵制我土西北军的同时,集全部力量入侵我北疆,乘着我土大军连续东征疲惫不堪之际,重创我土,以此来摆脱腹背受敌、两线作战之窘境,暂时缓解它在三强鼎立格局的不利局面。”
实际简单一点说,西突厥人为了能在“后顾无忧”的情况下攻打波斯人,必须挑起南北大战,让土和大漠北虏殊死搏杀。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另外一个也伤痕累累,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西突厥人在与波斯人的战争,避免两线作战。
西突厥人的布局并不复杂,裴世矩看得很清楚,但让人无奈的是,西突厥人的运气非常好,当前外大势恰好帮了西突厥人的大忙,只要西突厥人用心“操作”一下,能挑起南北战争。
土和大漠北虏打得两败俱伤对西突厥人最有利,可以给西突厥人赢得五到十年的战争时间,当然了,如果能把其一个打崩溃了,不论是土分裂还是大漠牙帐分崩离析,西突厥人都会“笑开花”,这可以给它赢得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战争时间。现在的波斯人太强大,西突厥人必须联手大秦人才能与其抗衡,但大秦人需要从战争废墟站起来,所以葱岭以西的战争旷日持久,十年内结束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西突厥人为什么先集力量经略西域的原因所在,它必须确保自己“东线”的安全。
也是说,从这一未来趋势分析,南北大战不是会不会爆,而是何时爆,不是土想不想打,而是北虏必须要打。
如果大漠北虏不打土,不在最短时间内打土,西突厥人“坐不住了”,因为西突厥人的时间非常紧张。西突厥人不打波斯人,并不意味着波斯人不打它,如果波斯人为了切断“丝路”对大秦人的帮助,断绝大秦人的“救命稻草”,突然出兵打它,西突厥人是两线作战,处境太艰难了,为此西突厥人必须抢时间,必须尽快联合土打大漠北虏。而土也确实有北伐的意愿和动力,圣主和枢也的确需要北伐的胜利来逆转政治危局。如此东西夹击,土与大漠北虏的战争开始了,两虎还是相争了,但第三只老虎在一边虎视眈眈,这对大漠北虏太不利,到那时即便西突厥人“出工不出力”,大漠北虏也是难以招架,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从大漠北虏的立场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不如与土打一仗,这样好歹是两只老虎打架,另外一只躲在一边看热闹,这对大漠北虏有利了,即便损失较大,但也不会有败亡之祸。更重要的是,等到西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战争开始后,葱岭以东是两虎相争的格局,土从战争的“泥塘”爬起来恢复力量之后,还是要北伐,还是要横扫大漠,因此对大漠北虏来说,迟打也是打,早打也是打,倒不如早打,这样大漠北虏还能借助到西突厥人的力量,还能在战争占据一些优势,算结果两败俱伤也能接受,毕竟大漠北虏给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展时间。
“圣,今日议事,主和者之所以集体失声,原因在如此。”封德彝直言不讳地说道,“西北危机迫使我土必须加强与西突厥人之间的盟约,如此我们只能答应西突厥人,与其联手攻打大金山,这等于向大漠北虏宣战,等于逼迫大漠北虏与我土一决死战,所以南北大战很快要爆,乐观估计也两三年之内的事。”
“当然,对大漠北虏抱有幻想,坚持主和立场的大有人在,原因是他们并不了解葱岭以西的局势,也不认同裴侍郎对未来趋势的推演,但臣相信裴侍郎。裴侍郎主持外事几十年,当今朝堂,若论外事,他是绝对权威。所以臣认为,现在我们不是要权衡断绝燕北走私的利弊,而是要评估动南北大战的得失,我们要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其当务之急是动第三次东征,先把远东危机解决掉,这是迫在眉睫之事,不能耽搁。”
圣主目露欣慰之色,对封德彝在关键时刻的“支持”非常高兴,毕竟这是关系到土和王国命运的重要时期,政治多一个盟友多一个敌人要好太多太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