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似曾相识
如此大事,关系国运,不但需要枢最高决策层的一致同意,还需拟制详细方案,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都要考虑周全,央、卫府、地方官府、西北军、西域校尉府等相关府署也要通力配合,是一项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亦不能说走走。
裴世矩是此“工程”的起者和执行者,此趟西行,主要是起统筹、协调、指挥和决策作用,具体事情还需要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员具体去做,这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其执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裴世矩信誓旦旦,但也没有拍着胸脯做出承诺,实际算他做出承诺,圣主和枢重臣们也不会相信,也姑且听之,做好两手准备,备好预案,一旦裴世矩此行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则马改弦易辙,另行他策。
圣主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尽快动第三次东征,所以他给裴世矩的时间非常有限,最多到今年年底,满打满算五个月,扣除掉赶路的时间,裴世矩实际可以用来完成谈判的时间,理论不足三个月,时间太少。
目前国内外局势都不好,国内有顽固的保守派,国外有凶狠的北虏,危机四伏,圣主和枢焦虑不安,急于逆转,于是动第三次东征成了最“便捷”的“救命稻草”。此举虽有急功近利之嫌,但若一切顺利,实现了全部预期目标,对内可重建威权,对外可武力威慑,则国内外局势都能迅逆转,的确有立竿见影之效。但第三次东征不能拖,明年春天必须开始,如果拖到后年乃至更久,“黄花菜都凉了”,它不是“救命稻草”,而是自杀的“绞索”了。
这是圣主限制裴世矩完成任务时间的原因所在,其用意并不是增加任务的难度,而是警告裴世矩,必须分清这个任务的主次。
裴世矩西行的主要任务是“摧毁”西京拿来要挟东都的政治“筹码”,迫使西京必须向东都妥协,最起码不要公开反对第三次东征。
圣主也会妥协,他的“底线”是,你可以不支持第三次东征,但你不要和我唱反调,你可以保持沉默。你有西北危机要解决,你忙你的,我甚至可以给你“资源”支持,条件只有一个,闭你的嘴巴。
裴世矩西行的次要任务才是遏制和打击大漠北虏,因为这并不是动第三次东征的必备条件。也是说,圣主实际没有限制“次要任务”的时间,他限制的是“主要任务”的时间,他要求裴世矩必须在年底之前,以明确的不可置疑的事实告诉西京,你们要挟东都的政治“筹码”完蛋了。而这一点,裴世矩肯定能做到,是他主观是否愿意做,如果他不愿意,蓄意阻碍第三次东征,那问题复杂了。
裴世矩如果西行成功,对外可遏制大漠北虏,对内可压制西京保守势力,这与第三次东征的最终目的基本一致,可以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但唯独不能让圣主和枢洗刷掉东征失利的耻辱,重建威权,而威权太重要了,关系到执政者的存亡,改革的成败,不可坍塌。
当然,西京在政治的妥协只是圣主动第三次东征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他条件如果不具备,第三次东征还是圣主的一厢情愿,所以对圣主来说,为确保稳妥,裴世矩此趟西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即便没有第三次东征,土也能依靠与西突厥人的合作赢得逆转当前危局的机会。
目前第三次东征还处在“设想”阶段,枢大臣们对这一“设想”十分悲观,核心决策层也有较大争议,但圣主对此乐观、积极且态度坚决,卫府持主战立场的统帅们也是“摩拳擦掌”。这导致裴世矩在拟制此次西行策略的时候,很难兼顾到各方立场,无法做到两全其美,其直接后果是让军政两界对此策略做出“误读”,继而蓄意设置障碍,那麻烦了。
正当裴世矩为西行策略耗费心神,殚精竭虑之刻,内史舍人封德彝的书信送到了裴世矩的案头。
裴世矩很吃惊,他万万没想到齐王及其支持力量竟然在如此危急时刻“杀进”北疆,导致本来不好的南北局面“横生枝节”,稍有处理不慎,南北关系必然会迅恶化。
裴世矩对齐王的评价大为改观。齐王这步棋走得好,走得妙,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恰好击了圣主和枢的要害,攻圣主和枢之所必救,可谓一击致命。
裴世矩认同封德彝对“齐王北”和“高阳危机”这两件突大事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博弈的分析和它们将对北疆局势乃至南北关系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影响,继而对第三次东征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怀疑。他突然有一种预感,预感第三次东征可能会在短短时间内由圣主的意愿变成枢的最高决策。
动第三次东征的必备条件,在内是西京要在政治妥协让步,在外则是大漠北虏被有力牵制,无法阻扰和破坏土的第三次东征。而若想牵制北虏,土仅靠与西突厥人联手,在大金山南北两麓夹击东。突厥人显然不够,毕竟寄希望于西突厥人与大漠北虏打得难分难解,把命运交给别人,实在不现实,关键时刻打铁还须自身硬,还要依靠自身力量,只要北疆镇戍力量足够强大,对大漠北虏形成了实质性威胁,必然能够在第三次东征期间有效牵制大漠北虏。
然而,因为东征的需要,北疆镇戍军及地方壮勇被大量抽调到东征战场,导致北疆镇戍力量急骤下降。如果东征一鼓而下,一战而定,东征战场的北疆镇戍军迅返回长城防线,这是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但是,连续两年东征都失利了,东征战场的北疆镇戍军不但迟迟不能返回长城防线,还损失惨重,导致原本忽略不计的小问题迅演变成了大危机。
可以预见,如果土动第三次东征,大漠北虏肯定要乘着土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大好机会南下寇边,如此既能给高句丽以有力支援,又能打击和要挟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这也是裴世矩献计圣主,积极结盟西突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有没有第三次东征,未来几年北疆镇戍形势都十分严峻,为此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遏制和削弱大漠北虏。
但西域遥远,西突厥人也不好对付,裴世矩此趟西行未必能实现预期目标,围魏救赵未必好用,“远水解不了解渴”,相起来,齐王北镇戍,支持齐王的那些站在“明处”和躲在“暗处”的力量纷纷涌入北疆倾力相助,则必然能在短短时间内加强北疆镇戍力量,坚固长城防线,对大漠北虏可以形成实质性威胁。
所以单“齐王北”这个策略本身来说,价值很高,适逢其时,恰到好处,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都能解决圣主和枢所面临的诸多棘手难题,非常好,但从隐藏在这个策略背后的危机来说,“齐王北”是把“双刃剑”,既能伤敌,也能害己,有利有弊,难以权衡。
“齐王北”会引内外两大危机。在外是南北危机,如果齐王有意以制造南北危机来要挟圣主和枢,从而获得极大的权力和极强的实力,那么他的北不但无助于南北关系的缓和,反而有可能提前引南北大战。在内是皇统危机,齐王一旦据北疆而称霸,必然觊觎皇统,极有可能重蹈汉王杨谅之覆辙,骨肉相残,父子反目,生灵涂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圣主和枢在“齐王北”这件事不但要考虑长远利益,更要解决眼前忧患,所以难度有些大,需要时间。但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大,对齐王越不利,这一点显而易见。齐王为防意外,果断出手,不但打了圣主和枢一个措手不及,还祭出了一把锋利的“大刀”,而这把“刀”是号称土第一反贼的白贼。
对白贼其人,裴世矩早有关注。早在其以马贼的身份出没于长城内外时,有所耳闻;当宇述下令将其拘捕进京时,裴世矩便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之后当白贼祸乱于鲁西南渐成大患时,裴世矩亦慢慢有了一些猜测。
今日,封德彝在密信对白贼述说较多,而这些讯息均来自范阳卢氏,可信度很高,其对白贼神秘身份的怀疑,对白贼突然崛起的各种猜测,还有对其在短短时间内展壮大的神鬼莫测之手段,都让裴世矩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难道,他还活着?”
裴世矩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