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祸不单行

  果不其然,朝廷的缇骑出动了.
  他们不仅仅前去潼关抓捕熊文灿、丁启睿、陈祖苞、李重镇、杨国栋、王廷臣、刘泽清、罗岱、孙应元、祖宽等等葬送十几万大军的文官武将。
  还去延绥镇捉拿坐看封藩失陷的巡抚吴甡、张其平,总兵官贺人龙、李国奇、吴自勉、猛如虎、吴国俊、陈国威,监军王之心、郑希诏、孙茂霖等等。
  缇骑需要逮拿的文官武将和外放的太监总人数超过一百。
  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
  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
  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
  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
  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
  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
  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
  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
  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
  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
  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
  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
  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
  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
  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
  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
  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
  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
  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
  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
  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
  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
  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
  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
  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
  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
  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
  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
  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
  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
  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
  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
  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
  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
  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
  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
  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
  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