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猜忌
暗地里的较量可没闲着,在宁远西,“红旗军”和后金军的侦察和反侦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一棵参天大树上,一个身穿沾满树叶的渔网状服装的“红旗军”观察员端着千里镜远眺,下面接应的几个斥候警戒四周,不一会儿树上的观察员打起了手势。
接应的斥候读懂了,那是观察员发现几个可疑之人正在悄悄的接近树林,位置在东北方向三里外。
很快这个消息就迅速通过手语传达,附近布置的斥候都知道有敌人送上门,一个个偷着乐。
“红旗军”是防守方,是在自己的防线内反侦察。
有提前布置战场的先手、有能够远距离观察的千里镜、有旗语手语传达军情的默契、有严格的反侦察条例指导作战,还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建奴的哨探越过关宁军驻防的锦州、松山、塔山、杏山、大胜堡、大定堡、锦昌堡、沙河堡等等防区深入这里基本上是送死。
七个建奴自认为行踪隐秘,他们哪里能够预知快速通过一片林木稀疏的草地之时被远在四里左右一颗大树上的明军观察员利用千里镜看得真真切切。
当一无所知的建奴悄悄的前进了三四里之时,忽然地上弹起一张网,一个建奴被高高的吊在空中左右摇摆,与此同时十几支弩箭近距离激射,剩下的六人几乎没有来得及做出什么战术动作就纷纷倒下血流如注。
最后的结果是后金军没有探得任何明军情报,反而给“红旗军”送去了一个活口,最后这个被活捉的建奴实在受不了非人的刑讯逼供,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讲了,甚至于偷嫂子的事情都坦白了。
建奴的暗探步行爬深山越密林无法潜入“红旗军”布防区,他们接下来采取了侦骑明目张胆出动的办法。
可惜然并卵,几十建奴哨骑刚刚接近“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就遭遇数倍骑兵拦截,前队和中队立刻被包围,后队十几骑见势不妙立刻逃跑还被明军轻骑兵火枪手打了一轮排枪导致四人落马。
现在的“红旗军”拥有了轻骑兵,这是因为黄汉发现骑兵火枪手如果采用冷兵器搏杀,跟弓马娴熟的鞑子、建奴对决基本上是送死。
因此干脆不给他们装备沉重的铠甲,让他们轻装上阵较好的发挥骑术优势形成打得着、跑得了的优良作风,挡住建奴和鞑子骑兵为火枪手轻骑兵赢得装填自生铳时间是冷兵器重骑兵的活儿。
火枪手轻骑兵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现在他们都领到了马刀,带钢铁护手的马刀长度三尺五寸,重量三斤十一两,类似于一战时英军的骑兵用制式战刀。
轻骑兵不以力量取胜,他们的防御力也不行,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利用轻装的灵活性杀敌。
他们背着自生铳挥舞马刀杀敌之时用不着花太大力气,只要顺手划一下,被划过身体的敌人保不准就会丢了性命。
因为他们不装备盔甲,因此训练快速奔驰之时挥舞马刀格挡迎面飞来的箭矢也相当重要。
宁远城三十里范围内进行的斥候战后金军一次都没有讨到便宜,导致建奴对宁远西一无所知。
为了稳妥起见,建奴放弃了派遣人马来袭扰,因为他们意识到“红旗军”不好惹,不可能如同关宁军那样龟缩在锦州任凭大金军出入自由。
建奴们也知道,万一越过锦州、塔山、杏山等等城堡袭扰宁远被“红旗军”打了,吃了败仗再要安全通过松山、大胜堡、大定堡等等关宁军防区恐怕不容易。
明军痛打落水狗人人乐此不疲,因为后金军的脑袋值四十两纹银呢,哪个当兵的不眼馋?
奴酋知道再要前往宁远恐怕又得发动大规模国战方可,派遣三两千人马恐怕不行,红歹是渐渐的发现“红旗军”发展势头迅猛实力越来越强,他感到了深深地恐惧。
汉奸范文程和宁完我、姜新、张存仁等等熟知大明内情,见主子为了“红旗军”崛起操心,在朝议时纷纷跳出来出主意。
范文程谏言道:“大汗,臣不密失其身,那黄汉飞扬跋扈在大明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他刚刚被明国皇帝虢夺东平侯、太子太保等等勋爵,由此可见此人已经被孤立。”
宁完我献计道:“此时我大金国可以派出信使送上劝降的书信,不管那黄汉是否接信,都会引来无数猜忌。”
范文程道:“我们多管齐下,再发动潜伏在明国京师的细作散布黄汉暗自和大金国联络准备接受大汗给的王爵投降的谣言,不由得明国皇帝和大臣不暗自提防。”
红歹是暗自咋舌,汉奸果然恶毒,搞阴谋诡计人人拿手。如此造谣生事,即便不能搞死黄汉也让他会导致被明国君臣猜忌和提防,确实不错。
红歹是假惺惺道:“如若那黄汉真的能效忠大金国,朕真的愿意不计前嫌以王爵赐之。”
几个汉奸齐声道:“大汗胸怀宽广志在天下,可惜那黄汉有眼无珠辜负了大汗的恩典。”
红歹是道:“朕准了诸位爱卿之计,还望诸位各自用心,争取早日成功。”
忙完了春耕的“红旗军”体系没有人农闲,因为大家都为了日子更加好过在出力流汗,跟替大明出劳役不同,一个壮丁每个月会获得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劳动报酬,集体劳动期间的伙食还是免费。
况且修建沟渠、水库、打灌井都是为了自己和邻居们的田地能够做到旱涝保收,能够做到有抵抗一般性旱灾、水灾的能力。
“红旗军”体系做到了政府出钱、出粮,老百姓出力共同进行小流域治理,形成灌溉体系。
科学的给排水系统投入使用之时,水库会在旱季提供保苗的水源,在大雨瓢泼之时,及时排出积水又能够救活被淹的秧苗。
银子不够哪怕负债发展也要加强基本农田的改造,争取体系内的良田能够抵御三十年一遇的特大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