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硝烟又起
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白日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入夜更是伴随着湖边的京剧、歌曲,笙歌灯影,透露着繁荣锦绣。
更有曲艺大家如梅先生者深夜乘专车来杭,于湖边大礼堂唱了一出《贵妃醉酒》,一曲唱彻,东方既白。
博览会上负责安保的驻军和军警俱是松了一口气,然而驻军所在的郊区机场却是出了乱子。
林逸国跟在瞿世峥后头一边匆匆的走着,一边汇报道:“少帅,租界的日本驻军有个叫佐藤郎的少尉,开着日本车带着手底下一个兵往机场里头冲。机场的守军鸣枪示意,佐藤郎置若罔闻,按照规定,二人被我军当场击毙。”
“日本驻军已经将军队拉到了防线外头,要求我军给一个说法。”
前有狼后有虎,博览会防范的严密,却是在自家的地盘上让日本挑起了事端。八十八军的士兵心里头都窝着一把火。r
/>
日本竟是已经明目张胆肆意妄为至此了!
“全军进入战备状态,把二十八师调往苏州至嘉兴的防线一带。”
这头瞿世峥的命令刚刚传下去,罗力又急急忙忙的进来了:“钧座,机场开枪的士兵被日军枪杀了。”
步步紧逼,紧促的战事一触即发。
方军长红着眼睛进来了,对着满屋的将领,狠狠的攥了攥拳头:“欺人太甚!这一仗老子要打的他小鬼子连自己的亲娘都不认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钧座,您下令吧!”
林逸国的心不禁一沉,虽是没有人明着提出来,可是这回少帅原本就是因为抗命不遵被降职来了浙战区,若是这次再私自下令,只怕南京那边会过不去…
瞿世峥沉思片刻,吩咐拨通了南京的电话。
几个军官眼观眼,都不知dào
他意欲何为,而后看他眉间沉着,前因后果这么一联系,也就想通了。
原本上海一战,舆论对南京政-府就已经很是不满了,甚至还有人说政-府跟日本签订了秘密协定,也无怪会有人这样妄加揣测,民族危亡之际,委员长却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兄弟阋墙,应携手共御外侮。
最近清剿-赤-色分子比之先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南京,已有不少人是口诛笔伐的了,就算是打给国内人民看,这一场躲不过去的仗,委员长也只能支持。
虽是为党-国效力,但他们守的是国土,必定是分寸不让。
更何况日本滋事在前,为了无辜丧命的兄弟,生者也要守住一份血性。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
“号外号外,日军于漫天迷雾中从杭州湾登陆,金丝娘桥守军数十人全部牺牲!”
“日军飞机进行轰炸,码头六艘货船全部沉没,死伤七人!”
眼见着战事越来越吃紧,茂城这边的市民却是没有一个肯撤出城去的。总觉得打过杭州城来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市-政-府只得在军队的建议下一边将市民都疏散到后方去,一边鼓励老百姓自己构建防空洞。
天上时不时的传来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过的声音,整个杭虞茂一带都陷入了惶惶之中。
知闲这几天一直和几位夫人一起,跟市-政-府那边一同筹备着前方军队所需的物资,带头发起了几场大的捐款,时而也要作为代表走上台去安抚躁动的民心。
瞿世峥那样的身份,就决定了知闲作为他的夫人,必定是要走在别人前头的。
“堂堂之师,保卫祖宗艰苦经营遗留今人的土地,名正言顺,誓死不渝,今贼来犯,必血战到底,力尽则以身殉之!”
听着前头铿锵的誓言,知闲只觉得领头的声音有些熟悉,她抬眼一看,却是瞿世嵘正站在一帮学生前头,率着十个人一同往前方走。
过了前头的大桥,便是战区了。
知闲早就听罗力提起过,有一帮学生军自发的想要上战场,这本是不应允之事,然而那几个年轻人却是倔的很,只说这边要是不让他们走,他们就是游过河,爬着也要上前头去为中国尽一份力,就算是死了,也要倒在防线的工事上,权当给它添砖加瓦。
因为日军不断的增援,可调度的兵力都已经上了前线,茂城中无论是守军还是军警,都已经没有精力去管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市-政-府这头又一向是知晓现在学生运动大过天,自然是做不了主。就这么样,这帮学生竟是已经组织好了。
他们穿着学生服,脸庞还有些稚嫩,臂上都绑了根白布条,上头还沾着血,以此佐证自己的视死如归。
这件事远轮不到知闲来说话,何况战事起了以后,她一直忙的不可开交,也就只当时事听了听,并未太往心里头去,现在亲眼见了这帮学生,却是有些急了。
她未曾想到,那带头要去战场的,是瞿世嵘。
知闲跟身边的一个师长夫人略一交代,便往学生那头跑了去。
因得讲演募捐,她在茂城一带也算是小有威望的人物,人人都知dào
瞿将军有一个长的漂亮又没有架子还能为战事操劳走出闺房的夫人,一时对她都是敬佩的很。
因此知闲一往这边来,就有面向她这头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手喊着“瞿夫人”。
背向知闲的瞿世嵘转过头,见是她往这头来,便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冲她招了招手:“大嫂!”
知闲点头应下,回应了学生们的问好,便把瞿世嵘拉到了一旁去。
眼下形势,有些话她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说的。
“你疯了么?你知dào
前头是什么地方吗就要带着同学们过去!”
她秀气的眉微微的蹙着,语气中满是凌厉和责备之意。
瞿世嵘张手比划着:“我知dào
,大嫂,过了桥就是战场,就是我们报效国家的地方!我们已经商量好了,也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bèi
,此一去,不复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