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发兵中原
李建成可不傻,以唐国现在的情况想要对抗幽州根本就没有一战之力。
即便出动唐国所有的兵马还不到五十万,就算加上李世民的五十万兵马也不行。
不单单是兵力不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唐国的国力照幽州相差体大,后勤物资这块就没有办法支持太久的战争。
想要利用征战获得太子之位机会很大,可是他没有把握战胜幽州。
“殿下只说对了一半,幽州现在分兵但是实力不可小觑,南方倒是薄弱可是距离太远,我的意思是可以趁着这个时候扩张唐国的势力。”薛万彻道。
“老师有何计划,请教我。”李建成是真的想不出来了,对于他这位老师一向都是智谋远略,此时更想知道该如何做。
对于唐国的皇子职位他是非常执着的,长幼有序太子之外本来就应该是他的,只能怪他的二弟太贪心。
一想起李世民他真的是恨得牙痒痒。
“听说幽州新招募了三十万兵马,这些人就是为了防止分兵之后幽州防守空虚,即便现在宣战幽州对唐国没有一点的好处。”
“但是正是因为幽州扩充的行为已经证明唐国必须扩充势力不然等幽州的势力发展起来唐国将没有一战之力。”
“殿下获得太子好之位的机会就是扩充唐国势力,对于那些小势力比起拉拢不如直接占领让他们成为唐国的一部分,有了这些战功太子之位可得。”
李建成明白过来,原来就是让他征战四方,想想薛万彻的想法很有道理。
“一旦开战那些势力就不会投靠幽州吗,到时候得到幽州的支持等于是直接跟幽州开战,父皇会同意吗?”
薛万彻心中唏嘘,到现在眼前的殿下都不明白么,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就一定会去争取。
“那些势力是不会依附幽州的。”薛万彻肯定的说道。
幽州向来都不接受依附的形式,除非那些头领放弃手中的势力去转行做商人不然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那些势力的头目若是想要转行可能早几年就臣服幽州了,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出现那样的事情。
李建成不知道,此时的李渊已经有了扩充势力的计划,他可比任何人都看的长远。
幽州势力扩张对各个势力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能够如此快速的占领岭南,那么随时有可能将他们的势力据为己有。
对于幽州各个势力是惧怕的,对于唐国只要抛出橄榄枝就能够拉拢过来,但不是所有的势力都有拉拢的资本。
唐国必须要趁着这个机会发展起来不然未来依然会被幽州压制,此时的天下局势已经不是各个势力存在来平衡关系了。
因为幽州的势头已经让他们仰望,再过几年幽州很可能会统一天下,前提是没有人干预的情况。
唐国可不会就这样看着,毕竟若是唐国处于弱势这个时候毕竟要抓紧时间扩充势力,补充兵源占据更多的地区。
李德都不知道因为岭南攻略给李渊如此大的压力,唐国的朝臣们都在关注,对于幽州他们更多的是无奈。
等李渊召开朝会的时候,很多大臣们都提出要借助瓦岗城的力量,若是能够集结百万兵马对唐国影响是巨大的。
“父皇,儿臣愿意带领兵马出征中原,如今幽州发兵岭南若是让幽州发展起来实力大增倒时会是唐国劲敌,为今之计不如发兵中原让幽州的势力南北不能连同,势必会对其造成最大阻碍。”
李建成请战,朝臣们都是很支持的,只要占据中原那些势力还是不惧的,一旦将各个势力收服唐国实力增强未来面对幽州之时会更具优势。
李渊在思考,朝臣们都支持主战,那么未必能够好好利用这个势头。
“好,建成给你二十万兵马发兵中原。”
接下来李渊也没有忘记瓦岗城的李世民,朝臣们说的没错先要壮大唐国实力是少不了瓦岗城的。
于是李渊便下了旨意让李世民参与中原战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李世民不得不与李建成进行比较。
李渊当时可没有这个意思,而是想要集合唐国的力量来应对此事,但是他却忽略了两人对太子之位的在乎程度。
李世民受到消息后有些为难,不久前刚与幽州进行商业合作,此时唐国发兵中原,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是为了抑制幽州发展而去的。
若是这个时候答应下来很可能会影响与幽州的商业往来,更主要的是自行车的业务将可能会被排斥,没有了幽州的市场就无法快速积累财富,瓦岗城的发展会进入缓慢发展期。
等待他的就是节衣缩食继续的隐忍下去,对于瓦岗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他也知道李渊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幽州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可以说是太强大了。
现在趁着幽州分兵岭南扩充唐国的势力,李世民已经知道他父皇要做什么了。
出兵中原很明显是想将幽州的南北势力分开,一旦唐国占据中原就能够有效起到制约的作用,但是他们似乎忘记幽州连接南北的是海运。
如果不占领海域占领中原只能对幽州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不过对商队来说是影响巨大的。
李世民想着似乎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做,如果瓦岗能够在中原占据连同南北的商路到时候幽州能够给他带来的利益就太大了。
为了开通南北商路幽州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实际上在李世民看来幽州是不会妥协的,但是那些商人们会啊。
而且即便幽州知道中原的事情除非他们出手进行干预,到时候就代表幽州要与唐国开战。
虽然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很深,但在幽州宣战后他也会站在唐国这边的,百万兵马的对抗就不想相信李德会做这样的决定。
他很清楚那样的话对幽州是没有多少好处的,或许幽州会胜利但是最后都有可能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