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展与成效(二)

  在宏远爹准备按照韩元寿的建议买树木的时候,梁晓乐想到了方圆百十里地里那茂盛的分层马莲草。
  宏远娘(梁晓乐):“马莲草遍地都是,也有油性,何不用它做原料?!”
  “能行吗?”宏远爹将信将疑。
  “行不行,试试再说,过去用过苇子。”韩元寿说。
  于是,发动工人们去割马莲草,晒干,然后用于造纸。
  嘿!旗开得胜!造出来的纸比用麦秸作原料的韧性还大,用手撕都撕不破,其坚韧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梁晓乐前世现代的牛皮纸。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分层马莲草在夏天里是绿色的,晒干后也不褪色,造出来的纸也是绿莹莹的颜色。拿到市场上去卖,价钱肯定卖不过白?粉?连纸。
  怎么办?
  梁晓乐想着想着,忽然灵机一动:何不都糊成大小不一的包装袋,投放到包装行业里去!这样,既加速了包装袋的发展,还解决了米面的小包装问题。
  而且,把纸糊成包装袋,利润又能提高不少。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取劳动报酬,改善目前的贫困状况。
  啊呵,闹好了,这还是一项造福于广大人民大众的行业呢?!
  梁晓乐美美地yy了一下,又与宏远娘对接上灵魂,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宏远爹。
  宏远爹觉得这个办法可以,就与宏远娘(梁晓乐)商量着,在所有有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村里,把入进来的宅院,拣好的修正一番,成立“包装袋加工点”。
  然后由造纸厂把马莲草造的纸切割成不同规格,分发到“包装袋加工点”。所有参与糊包装袋的人员,一律在自己家里作业。按件计酬,掌握在快手一天能挣十二、三文钱。
  加工点安排专人负责。给村民们分发纸张、回收糊好的包装袋。并当场结算工钱。
  马莲草造纸有了出路,宏远爹很快在四外村里张贴广告,大量收购晒干的马莲草。并定出收购价格。
  马莲草本是“野生”的,谁砍了谁卖钱!于是。村民们纷纷拿起镰刀,砍起马莲草来。晒干了,或肩担,或车推,运往韩纸坊造纸厂。算起收入来,比外出打工挣的还多。
  书中交代:谁也不用担心分层马莲草有砍完的时候!一来梁晓乐移植的面积非常广大,方圆百十平方里;二来马莲草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梁晓乐再断不了给它们浇点儿空间水,十几天就能割一茬;第三么,看着实在短缺了,梁晓乐就用异能促其疯长。
  比如,第一个人在这里砍完了,离开了,第二个人朝这里走的时候,梁晓乐在空间里赶紧用异能。马莲草就会在瞬间长到原来的高度和厚度。
  第二个人看到的,是一片没人动过镰刀的生长了很长时间的马莲草。这样的情况可以在一天内重复好几次,毕竟一个人一天之内不会反复到同一个地方去割草。
  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使用。梁晓乐驾着“气泡”飘飞在空中。几十平方里尽收眼中。哪里有动静了,就多看两眼。而且异能又是随着意念而动的,眼睛看到了,异能也就用到了。同时掌控几十几百个点儿,一点儿也不成问题。
  这就形成了马莲草永远也没有砍败的时候。
  啊呵!将空间里的植物移植到现实中,原来有这诸多的方便呀!梁晓乐从心里感激韩光平爷爷给她讲的那个关于《纸坊村的来历》故事。要不是受韩善友丢失“仙纸”后又恢复到一穷二白的影响,她绝不会想到这里。
  让梁晓乐没有想到的是,当初她只是想把虚幻的马莲草(空间里的东西应该算虚幻的吧)在现实中繁衍起来,至于做什么用,却没一定目的。如今却被她自己充分利用了。
  听了《纸坊村来历》的故事。让自己萌生了移植马莲草的动机,如今又成了造纸业的主要原料……
  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谁在点拨自己?!
  梁晓乐在心里猜测着。同时告诫自己:无论是巧合还是有谁点拨,自己一定要把这项产业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
  造纸的原材料解决了。
  各村的“包装加工点”也纷纷成立起来了。
  由于造纸厂不是很大,且加工点多,又出现了“僧多粥少”、纸张供不应求的现象。
  宏远娘(梁晓乐)又与宏远爹商量。让各加工点同时收购草编包装袋。
  草编包装袋不如糊纸的简便,但场地不受限制,在膝盖上放块儿平板都可以。而且工钱也和糊纸的差不多,原材料又遍地都是,草编包装袋一下在民间大兴盛起来。
  包装产业发展起来了,而且形成了全民参与。再指望那十来个销售点已经远远不够了。
  不过,这对前世财经大学毕业的梁晓乐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
  梁晓乐通过灵魂对接,让宏远娘和宏远爹商量,动员村里没地的(自然是租赁给他们了)男人们,出去搞推销。
  理由是:“他们都没地种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又没活雇他们做。让他们出去推销,挣了钱,更能体验出租地的好处,这样,日后出租地的就更多了。对我们对他们,都有好处。”
  方法是:按销售额提成,多推销的就多挣钱。
  “这行么?他们可从来没做过买卖。”宏远爹表示出极大的怀疑。
  宏远娘(梁晓乐):“怎么不行?!当初我推销的时候,不是也是愣闯的吗?!”
  “你是在周边儿村里,这个得出去很远。我怕没人敢应。”
  宏远娘(梁晓乐):“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不让他们去,他们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他们不出去,就多会儿也学不会推销。这只是一个包装袋,日后我们地里收的农产品,如水果呀,蔬菜呀,甚至粮食,少不了往外推销。你指望着哪个呀?”
  “我总觉得,与人家不沾亲不带故的,怎好让人家给咱卖力气?!就拿咱开的这几家买卖来说,都不是沾着亲吗?就是造纸厂里往外卖纸的,也是韩英豪的亲戚——造纸厂里的会计,由厂里给他发工资。”
  梁晓乐在心里苦笑了一下:宏远爹的小农意识还真是够浓的。
  不过这也不能怨宏远爹。因为在这个时空里,还没有“跑业务”这一说(最起码农村里没有)。人们不懂得给别人卖货还可以提成,从中赚取利润。
  宏远娘(梁晓乐):“这个你不用担心。不管张三李四,只要给咱推销了货,咱就给他提成。因为出门在外没别的凭证,钱给多少不好说,咱就以推销货物为准。多推销多挣钱,少推销少挣钱。这样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是一个也推销不出去,那人家不就赔了。”宏远爹担忧地说。
  宏远娘(梁晓乐):“这说明他不适合干这项工作。以后也就不出去了。谁胜任咱让谁干,平等竞争,谁也没说的。”
  在宏远娘(梁晓乐)的解释下,宏远爹终于同意了在梁家屯村广聘推销员。凡是有能力并愿意出去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去搞推销,按比率提成。
  广告贴出以后,梁家屯村的年轻小伙子们都踊跃参加。有个头脑灵活的,一个月竟赚了二两多银子。消息一传开,人们既眼红,又羡慕。“跑业务”的人更多起来。
  当然,白花花的银子也“哗哗”地流进宏远爹的腰包。
  ……………………
  夏天里是梁晓乐最忙的时候:家里诸事要惦记;买卖上要按时从空间里往外取货;发展实业要出谋划策;还要时不时地发个善心救治个人……
  而最重要的,也是需要经常做的工作,还得算田间管理。
  俗话说,农村最忙数三夏。小麦收割完后,夏播、夏管也就跟上趟了。
  夏播倒是不成问题,一切都是雇人,几天也就完成了。
  田间管理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艰巨任务。浇水、除草、消灭病虫害,一项紧接一项,反复进行,做起来确实不容易。而且,梁晓乐还都是在夜间进行。把梁晓乐忙的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但要说起来,又没什么可说的。也无非与去年基本一样,梁晓乐驾着“气泡”在田间查看,做着与去年一样的浇水、除草、消灭害虫。念着与去年一样的“草死苗活地发暄,害虫死净”的咒语。实在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就略过不写了。
  由此作者想到:天下最伟大的人是农民。他们用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着大田里简单的程序,今年和去年一样,今天与昨日没有区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都有做不完的活计。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才是最值得书写、最值得颂扬的啊!
  要说与去年有区别的话,就是大秋作物的产量,无论春播和夏播,亩产都达到了八百斤以上(当然是梁晓乐控制的产量)。这让宏远爹奠定了一个信心:以后少留或不留春地,多种小麦,收了麦子种夏播玉米、谷子、红薯等,争取一年两季。
  无论夏收还是秋收,所有粮食全部晒干、扬净,存放到了宏远爹修建的粮仓库里。()
  (记住本站网址,.,方便下次,或且百度输入“xs52”,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