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稳中求胜

  在喀喇沁旗战役结束的时候,帕特里奇有两个选择。<>
  一是趁中**队在喀喇沁旗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动用部署在赤峰的主力部队,发动一场以攻占七老图山为主的战役行动,打通前往承德的地面通道,然后等到开春之后,与部署在关外的部队协同攻打秦皇岛,最终进军北京。
  二是利用接下来的两个月组织集结作战部队,等到开春前后再发起攻击,同时进军七老图山与山海关,从两个方向上向中**队设在北京外围的最后一道战略防线发起冲击,最终攻入北京。
  毫无疑问,这两个选择都有利有弊。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前者更为理想,毕竟这让美日联军有充足的时间进军北京,也让帕特里奇在战术选择上更加灵活。但是帕特里奇没有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在喀喇沁旗战役中,中**队没有出动主力部队,就连正规军也只动员了两个步兵师而已。也就是说,罗耀武很有可能已经料到美日联军会趁机发起大规模进攻,因此将主力部队放在了防线后方。
  在此情况下,如果强行进军七老图山,必然遭到中**队顽强阻击。
  如果在平原上作战,问题还不是很大。以美日联军掌握的空中优势,特别是美军在该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就算没有日军支持,帕特里奇也有信心再次击溃中**队。问题是在山区作战,美军的优势被大大削弱。按照帕特里奇的判断,就算罗耀武不动用主力部队,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就能在山区内挡住美军。
  再说了,严冬还没有过去,进攻行动还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可以说,要稳中求胜的话,还是得等到开春之后。
  问题是,这个时候,帕特里奇最不能做的就是等待。如果采用第二种作战方案,美日联军将没有回旋余地。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一次性从关外打到北京,并且占领北京,美日联军就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至少会在北京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美日联军来说,停止进攻就等于战败。
  原因很简单,中国能打消耗战,而美国却不能打消耗战。只要进攻停止,中国就能利用广袤的国土与庞大无匹的人力资源拖垮敌人。打到这一步,美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在局势失去控制之前撤出战场。
  没有美国的支持,曰本再厉害,也不可能像上个世纪前期那样,占领大半个中国。
  事实上,只要曰本当局稍微理智一点,就会抢在美国之前撤军。
  很明显,帕特里奇的处境非常尴尬。
  受此影响,三月初,在积极进行进攻准备的时候,美军对喀喇沁旗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战术进攻,结果都没有取得进展。
  只不过,美军的这几次战术进攻,也着实让罗耀武紧张了一阵子。
  帕特里奇并不知道,当时罗耀武并没在山区内部署主力部队,仅仅只有四个新编集团军负责北面防线。原因也很简单,罗耀武手下的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在后方休整,等待迟迟没有送到位的主战装备。
  更重要的是,当时罗耀武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即争取第三十八集团军的指挥权。
  复职的时候,罗耀武就提出,只要东北失守,东北军退守关内,他就得以北方战区总司令的身份指挥北京军区的主力部队。
  当时,北京军区只剩下两个主力集团军,一是第三十八集团军,二是第二十七集团军。
  事实上,因为第二十七集团军之前参加了台海战役,撤下来的时候,就留在了福建,所以北京军区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实际上是一支新编集团军,只是沿用了这个番号,而真正的第二十七集团军仍然在福建,番号改为了第七十七集团军。
  受此影响,在十月初,第二十七集团军就编入了东北军的战斗序列,由罗耀武指挥。
  问题是,论战斗力,新编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甚至比不上第四十集团军。不是说罗耀武看不起这支部队,而是该集团军没有实战经验,且官兵的素质非常糟糕,甚至比东北军的二十多个新编集团军还要差。
  如果不是该集团军拥有全部主战准备,恐怕连新编集团军都比不上。
  罗耀武想要得到的,还是第三十八集团军。
  虽然第三十八集团军也没有实战经验,自台海战争爆发以来,一直驻扎在北京,是北京的头号卫戍部队,但是该集团军不但建制完备,装备先进,而且官兵素质过硬,其中服役两年以上的老兵占了八成。
  可以说,这样的部队,只要拉上战场溜几圈,能有半数以上的官兵活下来,就将成为不亚于第三十九集团军的铁血王牌。
  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地位一直在第三十九集团军之上。
  论名气,第三十八集团军才是中**队的头号王牌部队,别号“万岁军”。
  正是如此,在是否将第三十八集团军交给罗耀武指挥的问题上,中央也很犹豫。毕竟除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之外,北京就没有一支像样的卫戍部队了。
  当然,高层考虑的问题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随着突出部战役结束,东北军集体退守关内。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应该让东北军全体退守关内,甚至有人认为,罗耀武在未做过多抵抗的情况下,放弃了关外防线,将东北军的数十万主力部队,还有上百万正规军撤到关内别有他图。
  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让罗耀武获得了第三十八集团军的主宰权,那么这个已经被人成为“东北王”的战区司令就拥有了北京的实际控制权。
  虽然没有人怀疑罗耀武的忠诚,但是谁都知道,罗耀武与部分高层的关系并不融洽。
  真让罗耀武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恐怕某些人将寝食难安。
  受此影响,直到三月份,罗耀武都没有拿到第三十八集团军的指挥权,还得在这个问题上耗费大量精力。
  也正是如此,原本该在二零一三年年底到位的补充装备也一直没有移交给东北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罗耀武与中央的关系非常紧张。虽然刘诚志等人一直在为罗耀武提供帮助,但是以管元山为首的一批高层领导始终认为不应该给予罗耀武太大的权力,避免节外生枝。
  可以说,如果不是东北军已经进入关内,罗耀武很有可能第二次离职。
  有意思的是,当时还真没有哪个将领站出来为难罗耀武。原因也很简单,就剩下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因为让罗耀武离职而导致防御失败,谁也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再说了,几十万东北军虎视眈眈,谁也不敢拿罗耀武怎么样。
  正是受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罗耀武始终没有将主力部队放到前线。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帕特里奇横下心来,将部署在赤峰的六个美军师投入进攻,就算罗耀武能够守住七老图山的防线,也会付出惨重代价。甚至可以说,只要美军决心进攻,中**队就无法守住山区外围防线。
  这样一来,到开春的时候,美军就能直接进军北京。
  到时候,连守住山海关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并没看清楚这一点。
  几次不成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之后,帕特里奇最终做出了等到开春后再发起进攻的决定。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因为只有一次机会,再无转圜余地,所以帕特里奇不能有任何闪失。
  在进攻之前,美日联军的准备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日军的问题不归帕特里奇管,而且他也管不了。当时,日军的主要准备工作就是完成改编,增强主力师团的战斗力,用源源不断送达前线的主战装备武装各主力师团,并且在主要补给线沿途构筑防御设施。
  为了保护交通补给线,日军在从丹东到沈阳、大连到沈阳、沈阳到葫芦岛市、沈阳到通辽与通辽到赤峰的几条主要交通线上,每隔五十公里就设置了一座营地,每个营地至少部署一个步兵营与一个重炮连,每隔两个营地还设置了一个可以支持一个航空营的航空站,用步兵、炮兵与陆军航空兵守卫补给线。这样一来,在这些补给线上的任何一处地点,只要运输车队遭到袭击,日军就能在三分钟内提供炮火支援,在十五分钟之内提供空中支援,在半个小时之内提供地面支援。
  虽然这无法杜绝游击队的袭击行动,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运输车队的安全。
  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防御战术。问题是,该战术需要耗费大量兵力,仅仅守卫这些主要交通线就需要大约二十个师团的日军。如果算上守卫城市、军营、仓库等等重要设施的话,仅仅部署在后方的日军就多达四十个师团,总兵力超过六十万,相当于日军侵华部队的六成。
  只不过,守卫后勤补给线本来就是日军的主要任务。
  与日军相比,美军的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兵力调动上。
  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超过二十个师,只不过仍然只有四个主力师,其余的全是国民警卫队师,总兵力大约二十五万。
  毫无疑问,这点兵力不足以让美军打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