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及时弥补

  第六十五章
  及时弥补
  围绕着丹东展开的角逐越激烈。战局就越明显。
  拼到十一月三十日,美韩联军总指挥帕特里奇也看出点端倪。
  虽然韩军已经攻入市区,正在按照计划向港口推进,但是帕特里奇一点也不轻松,因为打到这个时候,中国军队的主力集团军还没有登场呢。
  在前面拼的,全是二线部队与当地民兵。
  一群乌合之众都能坚持这么久,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
  帕特里奇不得不承认,他把进攻中国本土的作战行动想得太简单了。
  不可否认,在台湾与朝鲜,中国军队的表现确实乏善可陈,即便打了几次较为漂亮的战役,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可是打到中国本土,情况就出现了很大改变。中国民众没像情报机构所说的那样,夹道欢迎千里迢迢赶来的美军。
  即便大部分民众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非常漠然,仍然有不少民众自发的进行抵抗。
  帕特里奇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摊子铺得太开了。
  按照帕特里奇最初的设想,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以东西两路为主,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就能打开局面。
  显然,这违背了进攻的基本原则。即集中使用兵力。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一部署还没有多少问题。
  不管怎么说,美军的突击能力摆在那里,半点折扣都没有,每路大军后面还有数十万韩军,取得突破后就能迅速展开,以野火燎原之势扫荡鸭绿江北岸。
  问题是,从一开始,这场战役就不太顺利。
  二十八日凌晨的空战,让帕特里奇出了一身冷汗。
  中国空军的绝地大反击几乎在一夜之间撕碎了帕特里奇的美梦,让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等到美韩联军调整过来的时候,战斗损失已经超过了红色警戒线。如果不是帕特里奇痛陈厉害,加上他在五角大楼的关系,恐怕美国空军最先撤镖,让美韩联军的地面部队在陌生的中国大地上孤军奋战。
  即便顶住了,也不长久。
  巨大的损失,让美国空军不得不有所收敛,并且调整作战战术,使得空中支援的力度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军队防空系统的威胁下,美韩空军不得不大量使用远程弹药。
  最多到十二月一日凌晨,储存在远东地区的远程弹药就将告罄。
  补充的弹药,最快要到十二月五日才能到达,而且将运往台湾,运往韩国的则要到十二月十日才能到达。
  也就是说,到十二月一日,美韩联军的进攻强度就得降下来。
  针对这一情况。帕特里奇不得不在开战的第二天就回头做前面的工作,加大防空压制力度,重点打击中国军队的防空力量。
  可惜的是,这一招的效果非常有限。
  不是说防空压制没有用,攻击大多获得成功,只是中国军队的防空系统并没受到致命打击,仍然在正常运转。
  原因只有一个:假目标太多了!
  每当美军的防空压制战斗机到达战场上空,就会出现成百上千座防空雷达与火控雷达。
  白痴都知道,那些“雷达”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目标。可是对于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斗机来说,却不可能去承担那百分之一的风险。
  在无法甄别目标真假的情况下,只能全部摧毁。
  结果是,前面刚刚完成轰炸,后面又出现了更多的防空雷达,根本炸不完!
  与中国军队防空部队的持续战斗,加剧了美韩联军的弹药消耗速度。
  帕特里奇一度想请求出动B-2A,去轰炸那些防空阵地。
  轰炸机部署在国内,不存在弹药短缺的问题。在使用小直径炸弹的时候,B-2A一次能够携带上百枚炸弹,攻击上百个目标。只需要十来架B-2A,就能摧毁所有真假目标。达到压制目的。
  只是帕特里奇没有这么做,因为谁也不能保证B-2A不会被击落。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美国空军才损失了好几架F-22A,其中四架就是被中国军队的防空系统击落的。
  唯一让帕特里奇感到庆幸的是,中国空军总算无法反扑了。
  如果中国空军有更多的先进战斗机,结果恐怕很难设想。
  只不过,打到这一步,帕特里奇最初确定的作战计划肯定行不通,必须调整部署,把兵力集中到某一方向上。
  丹东,成了不二选择。
  实际上,在帕特里奇制订的战略计划中,丹东也排在首位。
  原因前面提到过,这里是美韩联军后勤保障的关键所在,在向内陆进军之前,必须打下丹东。
  最好还能打下南面的东港。
  明确了目的,美军的调整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步兵师火速南下,增援正在丹东鏖战的第二骑兵师与A集团军,第七步兵师则原地踏步。
  这一部署,充分反映出了帕特里奇的军事才能。
  必须承认,这个之前有点得意满满的美军将领并不缺乏统军作战的素质,只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时过错而已。
  也许有人认为,把第七步兵师留在长甸河口是一大败笔。
  如果这支主力部队能够及时到达丹东,就能协助A集团军打下丹东。打下了丹东,整个战局就被盘活了,根本没必要让第四步兵师过来增援。至于守卫长甸河口的渡口,B集团军就能胜任。
  再合理利用第四步兵师。说不定还能在打下丹东之后反戈一击,干掉盘踞在宽甸的第十五集团军。
  实际情况真有这么理想吗?
  关键就在B集团军身上。
  虽然从编制上看,B集团军是韩军靠前部署的四个集团军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兵力多达二十四万,但是该集团军缺乏主力,就连二线部队也以战争爆发后组建的新军为主,战斗力可想而知。
  让这样的军团守卫至关重要的长甸河口,有什么安全性可言?
  要知道,第十五集团军是出了名的能打,还是罗耀武的嫡系部队。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第七步兵师离开长甸河口,第十五集团军就会迅速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B集团军,切断中路大军的退路。
  真要打成这样,帕特里奇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打下丹东,而是如何把部队撤回来了。
  当然,把第七步兵师留在长甸河口,也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这里的渡口。
  随着第四步兵师到达,第十五集团军将面临左右为难的处境。
  如果集中兵力应付第四步兵师,帕特里奇就能放心大胆的让第七步兵师杀往丹东。如果盯住第七步兵师,第四步兵师就能迅速取得突破。
  只要有一路军队到达丹东,那边的战斗就好说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在战场上。几乎不可能出现最理想的结果。
  在第十五集团军北面,第三十九集团军已经枕戈待旦,随时有可能斜着杀出来。
  按照帕特里奇的判断,第三十九集团军按兵不动的原因,就是要等到第四步兵师杀到宽甸,再投入战斗,与第十五集团军配合干掉这个美军主力师。
  针对这种情况,帕特里奇做了新的部署。
  主要就是让C集团军紧紧跟着第四步兵师,掩护侧翼。
  虽然帕特里奇并不指望C集团军能够顶住第三十九集团军的猛攻,实际上韩军还真没有在战场上打败过中国主力军团,但是多少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一两天也好,至少能让第四步兵师有时间做出调整。
  出与保险,帕特里奇还让正在休整的第二机步师开赴慈江道。
  必须承认,美军的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第二机步师遭受重创,差点全军覆没,但是仅仅十多天,这个王牌师就基本上恢复了战斗力。除了原有的近万名官兵之外,还补充了数千名国民警卫队的官兵,战斗力恢复了七八成。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重装备。
  拜拉姆斯菲尔德所赐,大搞轻型化的美军严重缺乏重装备,就算把封存的重装备全部送上战场,也不足以武装所有军团,而新生产的重装备从十月初才开始下线,还得首先补充部署在台湾的美军重装部队。
  能够提供给第二机步师的重装备非常有限。
  即便如此,作为预备队,第二机步师仍然不可小觑。
  可以说,这也是帕特里奇手里的救命稻草。
  如果第四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作战不利,就得靠第二机步师解围。
  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帕特里奇也知道,对方很快就能掌握美军动态。
  让帕特里奇稍感欣慰的是,罗耀武手里的牌也不多。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被放在了丹东方向,第十五集团军与第三十九集团军摆在宽甸,第六十一集团军被派往吉林布防。
  剩下的,就只有状态最差的第四十集团军了。
  双方手里的筹码都不多,使得转圜余地非常有限,变数也不是很大。
  决定胜负的,还是双方各主力部队的实战表现。
  这是一场硬仗!
  罗耀武也知道,这是一场没有折扣的硬仗,而且是决定中国命运的硬仗。
  帕特里奇调兵遣将的时候,罗耀武也在派兵布阵。
  随着双方主力军团陆续到达战场,美韩联军入侵中国的第一场战役即将进入决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