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瞒天过海

  第一百九十七章
  瞒天过海
  虽然随着时代进步。渡过台湾海峡的难度与六十年前渡过鸭绿江相差无几,但是现在的大陆并没有能与美军最先进作战飞机抗衡的战斗机,没法建起“米格走廊”,所以台湾海峡依然是一道天堑。
  这道鸿沟,不但隔绝了两岸的同族兄弟,也给登岛部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甚至有理由相信,没有这道海峡,就不会有台湾问题!
  问题是,海峡存在、台湾问题也存在。
  台海战争爆发后,大陆当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军队与物资送过去。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凭借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与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大陆有足够的能力在台岛战场上击败任何一个敌人,包括美国!
  可惜的是,没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美军参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封锁台湾海峡。
  虽然不能像六十多年前那样,让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挡住准备乘坐帆船渡海的大陆军队,但是美军拥有更加有效的手段,即强大的海空力量,足以让任何一支妄图渡过台湾船队望而却步。
  实际情况相差不多,到八月初。在台湾海峡里被美军炸沉的船只总量就超过了大陆的承受能力。即便不计算随同船只沉没的装备物资、甚至不考虑丧命人员,照最初一周的速度发展下去,最多两个月,大陆的所有船只都得葬送在这条平均宽度只有两百多公里、长不到四百公里的海峡内!
  这个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万幸的是,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军能够发现并且击沉大型船只,却不见得能够发现小型快艇、即便发现了,也不见得能够将其击沉。
  因为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一直在离台岛数百公里的西太平洋海域活动,而部署在航母上的E-2D最多只能到距离母舰四百公里的海域上空巡逻,即便算上雷达的探测距离,也很难监视海峡内的船只,所以战争期间,负责监视台湾海峡的是部署在日本本土基地,在与那国岛与台岛之间海域上空巡逻的E-8“联合星”战场监视与控制飞机,以及一些EC-135与EP-3B电子侦察机。
  电子侦察机只能监视无线电活动,无法用雷达搜索与跟踪海面目标。
  问题就在这里,E-8在设计的时候主要用来支援地面作战,在台岛的地面战斗中,E-8提供的情报与战术支援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了避免受到干扰,E-8的中央计算机会自动屏蔽掉速度超过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即便像“悍马”这样的军用吉普车,最大速度也在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下。在支援地面作战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像直升机这样的低空目标。
  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比如像在巴尔干半岛上空巡逻的时候,E-8的控制人员会手动将目标的“最大速度”设置为每小时一百公里,甚至更低一点。以降低干扰强度,提高探测的精确性。
  台岛的战场环境与巴尔干半岛有几份相似之处,E-8的控制人员为了保证探测精度,不得不调低目标的最大速度。
  不管怎么说,E-8的首要任务是支援地面作战,而不是打击海上目标。
  按照每小时一百公里计算,只要快艇的速度超过五十五节,就不会引起E-8注意。因为速度越快,越不可能是地面主战装备,所以即便引起E-8注意,也不会得到优先处理,使得美军无法及时拦截。
  整个八月份,这招“瞒天过海”都非常有效。
  直到九月份,及第三步兵师即将参战,美军才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大陆向台岛运送军队与物资,将很难打赢这场战争。
  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军加强了封锁力度。
  结果可想而知,很多块头稍微大一点的快速船只,甚至是一些较大的快艇都受到了美军的特别照顾。
  仅仅五天,台湾海峡内的船只数量就剧减了七成。其中半数被美军炸沉。
  受此影响,四十一军与二十军的进攻行动才没有能够取得任何成效。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同余鸿飞提出用J-6与J-7遥控飞机“轰炸”美军航母战斗群一样,这个时候又有一名年轻参谋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在海峡里布设角反射器等干扰物,让美军的雷达变成瞎子。
  看上去很疯狂,实际上却很有可行性。
  最重要的是,做起来也不难。
  角反射器是防空必备品,陆军与空军都有不少库存,而且非常简单,一些廉价购买的角反射器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由塑料板或者木板制成的四面体上粘上一层锡箔纸,甚至是刷上一层带有金属粉末的涂料。
  简单,有效,就是最好的武器!
  要将这些角反射器部署在海峡里也不难,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只需要在下面绑上个救生圈,再在底部固定一个起到锚作用的重物,就能让其在海面上漂浮数个月之久。一些质量差的甚至不需要做任何处理,投下去就能浮起来,即便只能漂浮几天。最重要的是,角反射器很好投放,一架Z-8大小的直升机,一次就能投放上百个。
  实战证明,这东西确实很好用!
  沿在航道投放角反射器之后,别说快艇,就连那些速度慢得出奇,需要十多个小时才能横渡海峡的渔船都能安全到达对岸。
  原因很简单,在海浪的推动下,角反射器也在移动,结果是美军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无数个目标。自然难以找出真正的目标。
  证明有用之后,海军开始搞大动作了。
  按照军事标准设置的干扰物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进性的角反射器,用塑料制成,内部充填一种遇到海水后就会膨胀、并且释放出气体的物资。加上一个简单的单向阀门,一个棒球大小的干扰物在投入海里之后能够膨胀上万倍,成为一个巨大的漂浮物。当然,这个漂浮物的表面有一层用金属丝线制成的网格,专门针对某一频率的无线电波,将不同网格状的干扰物部署在一起,就能干扰几乎所有雷达。因为随着海浪漂浮的干扰物更逼真,所以根本不需要进行固定。
  当然,这种干扰物的价格极为低廉。
  更重要的是,这种干扰物非常容易生产,福建本地那些生产衣服、鞋子的工厂,随便哪一家都能在一天之内生产出上万个干扰物,全部开工的话,一天生产个几十万、上百万个干扰物也不是问题。
  因为投放前只有棒球大小,所以一架直升机一次能够撒布上万个干扰物。
  要是让快艇用抛洒器投放,一次能够沿在航线部署数十万个干扰物。
  虽然这些干扰物都很短命,绝大部分只能在海上漂浮一周,然后就会被海水溶解,或者沉入海底,但是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产量与方便的部署方式。让这个问题变得无足道齿,甚至成为了有利的一面。
  原因很简单,不断变化的干扰源让美军更加无所适从。
  必须承认,人民群众的才智是无穷的。
  干扰物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之后,一些工厂主动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在干扰物的不同部位涂上不同密度的金属油漆,能够将生产成本降低百分之十,将生产效率提高两成,还能增强干扰效果。又比如,一家国内知名服装企业的一位刚刚当上妈**女性员工提出,应该按照船只的外形来制造模具。让干扰物在膨胀之后更像一艘船,而不是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大球。还有人提出,应该为干扰物增添电阻丝与蓄电池,或者涂上一层遇到海水之后就会发热的涂料,欺骗敌人的热探测设备。
  毫无疑问,这些提议实现起来都不难,而且都有用。
  总而言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在这个时候,想像力战胜了技术,也战胜了敌人。
  连美军都无所适从,日军能够怎么样?
  拿导弹去对付那些干扰物?
  别说数百万美元一枚的反舰导弹,就算是用几美元一枚的机关炮炮弹,也绝对是亏本买卖,因为那些干扰物的成本就几元钱,有的甚至只有几毛钱,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不及的地步!
  再说了,美军与日军的任何一种作战飞机也不可能像撒部干扰物那样投射弹药。
  可以说,这个时候,数量战胜了一切!
  可惜的是,这些干扰物只能欺骗敌人,无法打击敌人。
  从军事上讲,除了让更多的人员撤回大陆之外,这些干扰物几乎没有别的贡献。
  随着美日联军完成整编,再次获得进攻能力,大陆军队在海峡里的那些小动作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大陆军队的撤退工作也进入收尾阶段。
  除了留下来断后的十五军之外,其他部队大多撤了回去。
  打到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大陆输掉了台海战争。
  更重要的是,几乎全世界都相信,战争没有结束,也不会因此结束。美国在一夜之间摧毁了中国的战略力量,中国在一天的反击中干掉了全世界半数人造卫星,交战双方都没有理由让战争结束。
  至少对交战双方的政治家来说,还没有获得向民众解释的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