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剪辑影片

  《007择日而亡》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
  导演李-塔玛霍瑞自不必关注,因为007历代系列作品的出产制作,向来是专门的制片人外加剪辑师把控,导演个人风格占据的空间微乎及微。
  主演皮尔斯-布鲁斯南也只能算个合格的“邦德”扮演者,并不惊艳,更像是前面几代“邦德”的替代品,并无什么可以说的地方。
  其余配角更不要说了,唯独哈莉-贝瑞还算有话题度。
  “年度50位最美丽的女人”之一;性感;奥斯卡影后
  这位美丽健康的黑人影星,拥有诱人的美貌和玲珑典雅的气质,能在一众美女扎堆的好莱坞立足,更是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女性黑人,足以说明她的实力和人缘。
  有演技、又在黑人群众眼中有广泛的口碑力度和影迷基础,这些优势,也让哈莉-贝瑞成功获得了007的垂青,摇身一变成为了新一代邦女郎。嗯,也是007所有的作品中唯一的一位黑人邦女郎。
  可这些都抵不过“007”这个名头所带来的分量。
  正值“007”系列的40周年献礼和第20部影片,巨额的投资也是创下新高。
  拍摄的成本就超过了142亿,比上一部《007纵横天下》高出了2千万美金之多。
  有了充足的投资,制作组也是放开了手脚,各种大场面不断,传出来的拍摄信息就足以让人期待。
  但,那又如何呢?
  电影终究还是观众说了算的。
  欧罗巴影业总部大楼的会议室里,众人听着莱曼选出的对手,都是一副沉思的表情。
  “这可是007系列的40周年献礼大片,他们的宣传口号喊得很响,势必会影响到那些潜在的观众下意识的去支持,毕竟,情怀与粉丝基础这东西,可说不好啊。”
  007,可是太多人的童年了,单把名字亮出来就能让一些观众看都不看电影宣传的内容就买票进影院,这影响力,能差?
  差的话,也就不会一个系列拍了20部,还都能赚钱了。
  一众高管听到这话,也想不出《狂怒》有什么理由能够和《007择日而亡》竞争。
  “各位,别忘了我们的作品也需要一个好的档期,不然怎么赚回这么多的投资?不跟它拼一拼,难道去和《魔戒2》竞争吗?比起那部,我更看好能与《007择日而亡》分出个高下,再不济,也要赢回成本。”
  莱曼一脸平静的看向众人,说道“007是有很多观众基础,但别忘了,观众也是有审美疲劳的,每2年都是一部类似的邦德和邦女郎之间的狗血故事,总会有人会厌烦。”
  面对莱曼的说辞,一个高官呵呵强笑道“对,也是,不过嘛,说句不好听的,莱曼导演,你的名头所带来的的市场号召力还是要比007差一点点的,演员方面的号召力更不要说了,除了一个尼古拉斯-凯奇,也没什么能拿的出手,而且他最近还陷入了一片差评之中,所以嘛,面对《007择日而亡》,咱们的把握不算很大。”
  他这已经是客气的说法了,在他看来,相互之间市场号召力的差距何止是“差了一点点”,简直是个壕沟,至于演员方面有可能带来的帮助,唯一的尼古拉斯-凯奇才赔了一部《风语者》进去,商业口碑也是差了不少,差距就更大的拉开了。
  “电影这东西,如果光靠阵容,看什么市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巨额亏损的大作产生了,《埃及艳后》怎么样,投资放到现在来看绝对超过了4亿美金,演员更是当时演技最出众、最受好评的那一群,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二十福克斯险些因为这次行为破产,不得不卖掉263亩外景拍摄地和几间摄影棚回血,所以,”
  莱曼顿了顿,用手指敲了敲桌面,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一切都是要看电影本身的,它所讲的故事,所传达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说的好,”吕克-贝松思考了良久,也道出了自己的观点,“电影终究还是内容为王的,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小成本作品却成为市场爆款的现象出现了,所以,影片本身的质量过硬,那就一切都有所为,就能收获高票房,虽说名头和演员阵容会对宣传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我们现在也不是考虑这些其他外在因素的时候了。”
  他决断道“就定在11月22日这个日期吧,我们并不惧怕竞争。”
  “宣传方面,跟派拉蒙影业联系一下,就这样吧,散会。”
  关于电影档期的问题确定下来后,莱曼也没什么好待在这里的了,向众人打了个招呼,也是开始准备进行《狂怒》的后期制作。
  总之,忙碌、充实的日子又来临了。
  有欧罗巴影业的支持,后期制作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自然齐全。
  就在离总部大楼不远的一栋小楼里,一间相关的剪辑工作室已然迎来了莱曼几人的临幸。
  “托马斯,开场戏份使用慢镜头手法来试试。”
  站在剪辑台的后方,莱曼仔细盯着监视器上的画面,“第七号镜头采用第二遍拍摄的素材来剪,这之后,插入第32号拍摄的爆炸镜头”
  等托马斯剪辑完成后,莱曼看完整个50多秒的镜头画面,又说道“嗯,这样的效果非常不错。”
  慢镜头会凸显真实的画面特质和营造整个的沉重氛围,而这场戏又是一开始两军刚刚正面开始过冲突之后打扫战场的一幕,中士的瞭望手战友也是在这里死去,他的视线随着镜头的移动,真实的将战场的残酷呈现给观众面前,透过阴沉的天空,更加衬托中士心中的哀伤和战争的生死无常。
  “接下来”莱曼思索着电影整个的大致框架,开口说道“后面这一幕场景,使用快镜头快切闪回,渲染瞭望手这个人物的一些点滴故事”
  “嗯。”
  托马斯点了点头,剪辑的时候也是生出了果然要如此为之的感觉。
  作为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他也是时刻了解过莱曼对于影片整个的拍摄想法的。
  又经过前两部作品的磨合,也是配合起来非常的有默契和剪辑节奏,这效率自然又比《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提高不少,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初剪。
  虽说样片的素材加起来都超过了200多个小时,但经过第一遍选材、拼接、剪辑之后,总长度只剩下了5个小时左右。
  当然,下一遍就是更耗费功夫、更加繁琐细致的剪辑制作工序了,不然也达不到莱曼想要的那种影片效果。
  最终成片的话也肯定是要比《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长要短的,力求能将影片控制在100分钟至110分钟之间为最佳,这些都是提前考虑过的。
  而按照这种剪辑的想法,除了将一些旁枝末节不影响主线的拍摄内容,尽可能的简化处理、一笔带过,也是将多余人物的戏份删减掉一些。
  反正主要就是围绕着中士与诺曼,讲述这场战争、讲述人在其中成长的影片主题。
  以真实的还原战场、人性复杂为卖点的作品,剧情逻辑要连贯更是最基本的原则,难的还是怎样表现这一小个团队之间的战友情与性格的刻画。
  不然崩掉的话,诺曼后面的转变会显得突兀,原作就是这样,从一个新兵变成了老兵,一样的漠视生死的特点完全没表现好,还掺杂了一段狗血的情感性来展现过程,只能说是画蛇添足。
  “按照时间轴,双线并行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莱曼接着吩咐道。
  电影把一部分视角放到诺曼这个角色身上,绝对会更好。
  如果以整个的剪辑分段来说的话,那就是狂怒号坦克瞭望手的死亡为开端、然后是新兵诺看奉命补充进小队、穿杂一些中士的教导和几次小规模交战的画面、接着是突破的东部防线,然后分兵、再然后是狂怒小队奉命坚守东南防线,迎接大部队的到来、与一个中队的敌军交火,誓死不退,坚守阵地、最后就是整个狂怒小队的牺牲,阵地也随即告破
  按照所剪辑的素材来看,在整个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细节的补充和增加诺曼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普遍性悲剧与茫然的时代效果进去,无疑就算是完整的这样的一部影片所要达成的那种理想效果了。
  诺曼也从一开始的惶惶然不知所措,一度想要做逃兵;到勇敢的承担军人,这种身份天然的使命感;接着不断振作,咬着牙扛着,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存活;直到最后的死亡,那平静的面孔,才是最大的“成长”,不是吗?
  人物怎样才能塑造的有血有肉,给人一种真实感,是需要下功夫的,而在电影里,更是非常多镜头与场景的刻画才能做到。
  所幸的是,莱曼觉得自己完成的不错。
  不需要过多的说教,人的成长无非就是时间的磨炼与自发性的认知改变,他很好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