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远东市场

  “爵士,比起上次来,海州的物价似乎高了很多。”1698年10月27日,海州港码头上,两位衣冠楚楚的绅士正在漫步。
  “虽然我发现许多人都对物价的上涨感到愁眉不展,但我认为,由于人们有大量货物可以出售,他们也在提高他们所卖出的各种东西的价格。作为商人,他们高价买进,仍然可以高价卖出。所有的那些工匠,如裁缝、鞋匠、铁匠、箍桶匠等,在出售他们的货物时,都十分注意买进他们所买进的各类材料以及维持自己生活所需的食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他们会确保自己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利润,没有人会在这方面犯错。”皮特·斯宾塞说道。
  他是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的特使——不是驻清国大使——前来与清国皇帝商谈两国贸易的事情。这些年来,英格兰从清国进口了大量的茶叶、绢绸、瓷器及其他各类商品,出口的则是武器、机械设备、呢布吉大量印度商品,双方的贸易额增长很快,最近五年来年均增幅达到了10%以上,非常惊人。
  因此,即便路途遥远,但现在清国在英格兰的贸易版图上,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近一笔大生意,是清国政府订购了五艘明轮船,开通了几条海上运输线,分别是天津大沽口—营口、大沽口—旅顺口、大沽口—吴淞口、大沽口—南京下关。前面两条事关满洲军事物资及移民的运输,同时满洲当地的粮食也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运到天津、北京等地消费;后面两条航线就更多地事关商业运营了,即除了运输部分江南粮食外,大部分运的都是各类货品甚至是商民缴纳的税款,价值也非常大。
  五艘船,运营四条航线,略微有些紧,如果有六艘的话差不多就够用了。但清廷暂时没钱,虽然自己也很想订购,但最近确实买不起,因此只能作罢了。不过,清廷暂时搁置了采购更多新船的想法,但英国人却不愿意放弃。据说,英格兰本土的朴茨茅斯造船厂愿意在收取30%定金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而英格兰东印度公司也愿意为清国政府提供担保,这一下子让清政府的心又火热了起来。
  蒸汽船只的便利性,毋庸多言。如今已开通的以天津为母港的四条航线,每一条都经营得非常不错,朝野上下都十分满意。尤其是开往南方松江、江宁二府的航线,不但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帮清政府很好地加强了影响力。要知道,江南那帮子豪商士绅,与宁波方面做生意很多年了,难免被渗透。更何况这里与政治中心北京距离遥远,一旦出事难免反应不及,故急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因此,蒸汽明轮船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也难怪清政府想继续买一些,除了钱不是很凑手确实是个难题以外。
  英国人提出,可以帮助清政府在支付30%定金的情况下,立刻开工建造四艘蒸汽船只。但他们也有个附加要求,就是这四艘船里必须有一艘朴茨茅斯造船厂生产的装备了螺旋桨推进系统的船只。清政府其实不太懂这里面的弯弯绕,他们在听闻洋人愿意“赊账”之后,非常开心,在经过一番廷推之后,很顺利地同意了这笔买卖。斯宾塞爵士作为英格兰国会的“推销员”,听到消息后非常满意,他私下里给一些出了大力的清国官员支付了总计一万余镑的“游说费”,然后带着团队离开了北京,到海州港采买一些货物。
  他丝毫不关心清国人买了螺旋桨蒸汽船后会是怎么一副表情,因为这与他无关,他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就他个人而言,他非常不看好这艘标准排水量据说超过1200吨的船只,因为这在英格兰尚是一项不成熟的技术,无论是海军还是民船船东,都拒绝使用这种试验性质过于浓厚的船只,除非它在技术方面再做突破,至少达到东岸螺旋桨船只的七八成水平。
  他现在甚至怀疑,这艘使用螺旋桨推进系统的商船是否可以正常航行到清国的港口。希望朴茨茅斯造船厂的人足够聪明,过来的路上尽量使用风帆动力,螺旋桨能不用就不用,以免它那糟糕的加工精度及密封防水技术再出问题,导致船只完全没法交付。
  至于交付后清国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故障,那又如何?以后还想不想做生意了?你们除了向东岸人购买之外,还能找到其他的生产商吗?法国人的技术还不如英国呢,他们的蒸汽明轮船至今还只在塞纳河上航行,更何况他们也没把业务扩展到清国。因此,英国人其实是吃死了“我大清”的,谁让你技术落后又孤立无援呢?活该吃个哑巴亏。
  “海州港物价的上涨,恰好证明了这个城市贸易的繁荣,即他们在向我们采购了大量商品的同时,仍然获得了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正是这些可爱的金银,推高了城市的物价,这一天,我们在欧洲见识过很多次了。”斯宾塞爵士继续说道:“其实我们还算好的。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葡萄牙人等等,在清国进行贸易,输出的最大的商品就是金银了。若不是他们可以将采购的商品大量贩卖到新大陆及欧洲,赚取更大利润的话,这种贸易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正如您所言,爵士,我们的贸易还算健康。”年轻随从说道。
  两人沿着一条石质大堤继续前行。看得出来,清国对海州港还是比较重视的,他们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花费了巨额资金对其进行修缮。而这个港口的条件也确实不错,外有岛屿遮挡风浪,靠岸处水深足够,且不易淤积泥沙,比南边的响水港强多了——响水港是内河入河口,河水中泥沙含量很大,容易淤塞港口,清廷每年都得征发许多渔民、船工清理航道,非常麻烦。
  海州、响水、日照,这三个离得非常近的港口,就是如今清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在此集散,大量的金银在此流入。而这些流入的金银,除了必要的对外采购所需之外,绝大部分都慢慢渗透进了清国的内陆腹地,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一丝活力。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往往是一个国家工商业大发展的前提。没有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巨量贵金属,欧洲就不会发生价格革命,同时也不会刺激工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可能就会继续安于原状,至少发展的进程会被大大推迟。
  如今清国也赶上了这么一个好时候。白银通过贸易大量流入境内,市面上的货币供给量慢慢增加。再加上他们正处于战争期间,对各类物资的需求量极大,因此这些金银在政府或有意或无意识的指导下,有相当部分投入到了工业之中,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裨益甚大。斯宾塞爵士曾经仔细研究过英格兰历史上的价格革命,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但他同时也知道,清国的体量太大了,同时对外花钱的地方也太多了点,这点钱流入进去,效果可能不如欧洲国家那么显著。
  与清国相比,顺国的情况就要好不少。这个国家常年与东岸做生意,且贸易额很大,虽然赚来的钱大多数都投入到了军备之中,但这个国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军事物资的自产比例,同时国内的物产也丰饶一些,再加上国家政策层面对军事和教育的支持,发展应该会比清国快一些。
  哦,对了,忘了还有朝鲜和日本呢。这两个国家,在斯宾塞爵士看来简直就是两个极端。朝鲜王国不到八百万人口,但工商业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国家的改革力度也非常大,他们甚至破除了传统的中央六部体制,全面引进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比如那个什么农工商部和国防部就很有意思。而且他们整个国家与东岸挂钩,经济的融合程度非常深,这足以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吃下很大一部分市场,这对于初期的工业体系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自然而然地,朝鲜这些年的国力愈发强盛,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整个国家呈现猛烈的上升势头。
  与朝鲜相比,日本就比较奇葩了,因为这个国家至今还在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以至于空有两千余万人口及大量的贵金属储备,却仍然是一个工商业没甚起色的工业国家,白白让外人赚了大钱。
  不过呢,据说日本最近也在振作,打算开始改革了。直接诱因就是他们在于朝鲜王国的对马岛争夺战中惨遭失败,不但日本海军遭到沉重打击,前后还损失了数千名陆军军人的性命。德川家族面对这样棘手的挑战,也感到了一丝惶惑,他们不得不召见云集长崎的外国商人,商议购买新式军舰和大炮的事情。另外,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在拼了命地搜集各类新学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最近一年来,渡海前往宁波和登莱的日本人的数量激增十余倍就是明证。
  日本人,已经在痛定思痛了!
  斯宾塞爵士对此是乐见其成的。日本这么大一个市场,居然被荷兰人、东岸人以及福建商人把持了,这对于志在四海的英格兰而言是无法忍受的。为此,斯宾塞爵士在离开海州后,还打算去一趟日本,与日本地方藩阀甚至是幕府公方进行接触,看看有没有贸易的机会。
  两千多万人口的日本市场,是时候需要一个新的入场者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英格兰必须及早做好准备——东岸人每年可以在远东捞取巨额利润,凭什么我们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