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增援部队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八十六章
  增援部队
  裴承毅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第五战斗单位的指挥官江晚承、以及第八战斗单位的指挥官王学平。
  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裴承毅必须针对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从一开始,裴承毅就知道,仅靠4支战斗单位很难打赢这场要在2条战线上挑战3个国家的战争。制定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向李存勋提出了进行有限动员、尽快让所有战斗单位做好参战准备的要求。问题是,谁也没有想到裴承毅会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提出增兵要求。正是如此,裴承毅没有得到想要的第三战斗单位与第四战斗单位,只得到了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不是说这两支战斗单位的实力不够强大或者指挥官不够厉害,而是无法及时赶到战场。
  严格说来,部署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市的第三战斗单位与部署在琉球那霸的第四战斗单位更加适合前往中东地区作战。原因无二,这两支战斗单位常驻海外,官兵都知道该如何处理涉外事件,能够包容与接受不同的民俗文化,懂得在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情况下处理危险事件。总而言之,派驻海外的战斗单位比留在国内的战斗单位好得多。换个角度,在面子思想特别严重的共和国,没有理由不把最好的部队派出去。更重要的是,第三战斗单位与第四战斗单位都部署在海港城市,而且都有为之服务的战略投送舰队或者两栖突击舰队,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迅速赶往前线,不会耽搁太多的时间。
  问题是。共和国高层领导不能只考虑一个战略方向上的需要。
  从共和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防御部署来看,驻扎在西哈努克市的第三战斗单位扮演着衔接两大战区的作用。在第三战斗单位的任务辖区内,不但要配合驻扎在孟加拉湾西岸的第二战斗单位镇守东北印度洋地区,掩护从斯里兰卡到马六甲的海上航线,还得与驻扎在广东的第八战斗单位震慑南中国海周边地区,镇住早就投靠了美国的菲律宾。更重要的是,第三战斗单位还得单独面向南面,威慑立场上摇摆不定的印度尼西亚,并且应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战略威胁。
  由此可见,第三战斗单位的任务非常沉重,在第二战斗单位已经派往战区、美国派兵参战的情况下,第三战斗单位的任务变得更加沉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第三战斗单位才会离开南中国海。在恢复裴承毅的时候,李存勋就明确提到,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了至少1个师的地面部队,加上这几年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转型,第三战斗单位必须留驻南海地区。
  与第三战斗单位一样,第四战斗单位的任务也很沉重。
  作为西太平洋战区唯一的地面部队,准确的说,是唯一的陆军部队,第四战斗单位只有三个任务,一是威胁由美国控制的北马里亚纳群岛与关岛,二是震慑菲律宾、三是阻止日本再度对共和国构成威胁。因为美国在太平洋上拥有足够大的战略纵深,除了北马里亚纳群岛与关岛之外,向东还有大量岛屿,所以第一个任务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最多只是确保琉球群岛以西的东海在共和国的控制之中。虽然菲律宾倒向了美国,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与共和国对抗的国家,但是作为东南亚崎岖最贫弱的国家,菲律宾国内问题多多,对共和国基本上没有威胁。相对而言,最后一个任务,也就是威镇日本才是第四战斗单位长期部署在琉球群岛的主要原因。
  日本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牵制共和国,在这个几乎彻底报废的国家身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202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人道援助》的涉日法案,正式决定将由美国托管的北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北方九岛”(从北到南依次是毛格群岛、亚松森岛、阿格里汉岛、帕甘岛、阿拉马甘岛、古关岛、萨里甘岛、阿纳塔汉岛与梅迪尼利亚岛)无限期租借给日本。仅仅2个月后,第一批日本移民就登上了面积最大的阿格里汉岛。因为北马里亚纳群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联合国授权美国托管,美国并不享有北马里亚纳群岛的主权,无权处置北马里亚纳群岛,更重要的是,美国国会租借给日本的9座岛屿上有8万多土著居民,所以《人道援助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之后,共和国率先发表抗议,并且在安理会发起控诉,要求由联合国决定是否将北马里亚纳群岛北方九岛租借给日本。而不是由美国单方面裁决。毋庸置疑,只要闹到联合国,共和国就有办法把美国国会批准的法案变成非法行动,因此美国并没将这件事情交给联合国。也就是说,美国把北马里亚纳群岛北方九岛租借给日本的行为本身就没有法理基础。
  因为在安置土著居民的问题上,美国当局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是要求北方九岛的土著居民在移居南方岛屿、以及在获得美国国籍上做出选择,没有给予土著居民自行决定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在30年代早期,北马里亚纳群岛土著居民还到国际法庭控告过美国,并且在国外组织了好几个“救亡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救亡会就在共和国控制的琉球群岛活动。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美国当局这么做,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印度战争爆发前,美国一直在积极援助日本,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因为日本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绝大部分日本人均遭到了致命的辐射或者沾染性污染,1亿多日本人将在数年内因癌症病逝,所以在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的时候,美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濒临灭绝的“日本人”。事实上,日本人也在自救。非常可惜的是,日本首相村上贞正在完蛋之前做出的努力并没发挥很大的作用。到战争结束前,转移到南方外岛上的日本人不到300万,而本土还有大约200万基本健康的日本人。也就是说,日本要想复兴,就得把希望寄托在这500万人身上。因为遭到战略封锁,琉球群岛又落入了共和国手中,外岛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别说容纳500万日本人。能够保证已经转移的300万日本人能够正常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当局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开始拯救日本。
  虽然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北方九岛的面积不是很大,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善,但是对于亟待转移的200万日本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世外桃源。
  到2029年底,转移工作基本完成。
  在为日本难民提供生活空间的同时,美国当局还为日本难民提供了自救生产所需的一切物资与劳动工具。别的不说,到2030年初,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已经向日本难民转交了22艘远洋渔船,并且由驻关岛的美国海军为这些渔船提供燃油与正常维护。按照绿色和平组织在2031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清单,仅在2030年,日本人捕杀了5000多头鲸,获取了大约15万吨鲸肉。这些食物,足够养活100万日本人。如果算上捕获的鱼类,仅通过海洋渔业就能为大约300万日本人提供充足的食物。
  事实上,到2037年,日本已经成为海洋渔业净输出国。
  虽然日本输出的水产品,多半是为了换取小麦、稻米、玉米、土豆等等农作物,其基本食物产量仍然只能满足自需,但是数百万日本人的滥捕行为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与绿色和平组织等国际机构多次爆发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讲,2033年在联合国获得通过的《国际海洋生态法》中。取缔了“科学捕鲸”,就是针对日本人的滥捕行为,保护稀有程度比日本人还要高得多的蓝鲸、长须鲸等珍贵鲸类。
  帮助日本难民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美国当局也在积极帮助日本人进行本土清理工作。
  2033年,第一支清理队伍登上了日本本土,清理工作正式开始。
  虽然在处理战争难民的遗骸时,清理队员遇到了很多问题,在第一批登陆日本的清理队伍中,近三分之一的队员精神崩溃。但是这是现实的,而不是在拍电影,也就没有那些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怪物。
  事实上。放射性污染造成的影响远没有电影与中说得那么恐怖。
  造成污染的主要是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而这些肉眼几乎见不到的尘埃会随着降水回到地面,然后渗透到地下,最终离开地表。因为日本地处北温带,常年受黑潮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降雨比较充沛,所以大约2到3年,放射性污染就会降低到不足以致命的地步,3到5年就能回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这比之前某些科学家提出的,日本需要20年才能恢复元气的预测短得多。
  第一支清理队伍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结论是,除了核设施废墟附近的放射性污染仍然严重超标之外,其他地区的污染已经降到正常水平。因为最后一批留在岛上的日本人在2030年年底之前就完蛋了,岛上幸存下来的动物与植物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清理队员上岸的时候,日本几乎是一个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国家。
  因为关东平原的地理条件最好,而且受河流众多影响,环境也最好,所以清理工作首先在关东平原展开。
  当年年底,美国就为日本提供了第一批战略援助物资与重建设备。
  也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当局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日本人的规划,在第一个五年之内,不但要将关东地区建成能够满足所有日本人生活需求的粮仓,还要把东京建成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
  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样,日本人再次开始了重建工作。
  与二战后的重建不同的是,因为严重污染区域分布得太广,而且非严重污染区域也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所以重建工作首先以清理废墟开始,而且重建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水泥这些最基本的原材料,都得从国外进口,能够在日本找到的,恐怕就只有淡水了,而且还得是那几天污染最轻的河流中淡水。正是如此,重建工作开始后,日本当局没有立即向本土移民。而是以轮换工作的方式,派遣建设人员返回本土展开重建工程。似乎是自我解嘲,日本当局宣称这么做,能够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样,把新日本建设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文明与最漂亮的国家。
  非常不幸的是,日本人的好日子只过了1年半。
  随着印度战争爆发,日本重建物资的主要产地遭到灭顶之灾,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重建需求,重建工作被迫放缓。虽然日本当局有所预见,知道印度迟早会倒霉,在进行重建的时候,将距离本土很近的新岛规划为日本的第一个工业区,而且是第一个以生产重建物资为主的工业区,并且在印度战争爆发前完成了基础建设,但是仅仅一个工业区,根本不可能生产出足够全部重建工作所需的物资,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不可能帮助日本生产如同水泥、钢铁这些初级工业产品。
  受印度战争影响,直到2040年中期,日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才基本实现。
  2040年底,日本开始有计划的向国内移民。准确的说,是向“新东京市”移民。因为美国当局在“新东京市”的建设上给予了最大的帮助,所以日本当局准备在2042年7月1日举行的城市命名典礼上,将“新东京市”命名为“美日市”,以此象征美国与日本的深厚传统友谊。
  不管怎么说,在10多年前被打垮的日本正在站起来。
  虽然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2065年只之前,日本都很难威胁到共和国,毕竟人口的恢复远没有城市重建那么简单。用近40年的时间来繁衍2到3代人,哪怕算上部分回国的海外移民,日本的总人口也很难突破5000万。以日本与共和国的实力对比,在人口规模没有超过5000万的情况下,日本当局基本上不要考虑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别的不说,在正常情况下,5000万人口最多只能支撑一支50万的常备军,而这样的军事规模,根本不可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但是对于日本的再次崛起,共和国表现出了难以容忍的态度。2037年,也就是日本战争爆发10周年的时候,共和国当局拒绝了美国的提议,没有把琉球群岛归还给日本,甚至没有答应把占领的土嘎喇列岛(琉球群岛北部部分)归还给日本,而是表示将在占领期结束之后,由琉球人自行决定去留问题。
  不管怎么说,日本振兴,对共和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受此影响,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项铤辉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设在那霸,并且在离任前,将成立不久的第四战斗单位派了过去,还给该战斗单位安排了一位深得他信任的指挥官,即李继先中将。虽然第四战斗单位的司令部设在那霸,但是该战斗单位实际上部署在土噶喇群岛,其主力部队就驻扎在距离日本九州岛不到100千米的种子岛与屋久岛。
  正是因为该部队的存在,日本当局在重建的时候才放弃了条件更加理想的九州岛。
  还有一件事情是裴承毅不知道的,那就是共和国当局早在2037年就制订了一份针对日本的战略计划,即在日本本土的污染情况比预料的好得多,日本当局的重建工作进展情况比预料的快得多的情况下,将出兵占领九州岛,至少控制几处深水良港,以扶持亲华政权的方式建立日本的南方政权。因为该计划过于庞大,而且在顾卫民上台之后,共和国的外交政策趋于缓和,所以这份由总参谋部与国防部联手制订的战略计划被锁进了保险柜,就连新上任的总参谋长都不清楚其具体内容。
  总而言之,共和国当局从没忽视来自日本的威胁。
  在此情况下,裴承毅自然不能指望得到第四战斗单位的支持了。事实上,在菲律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日本又开始萌芽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肯定得考虑中东战争对西太平洋局势的影响。
  问题是,中东战场肯定需要更多的地面部队。
  李存勋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也不是不清楚中东战场上的情况。美国的增兵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最终派往中东的肯定不止是2个陆战师与2个陆军师,说不定会动用30万地面部队。不管怎么样,必须尽快为裴承毅提供更多的作战装备,让裴承毅掌握主动权,并且把主动权转化为胜利。
  在此情况下,江晚承与王学平的出现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