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考察
大战前奏
第三十二章
考察
所谓的“具有俾路支风味的晚宴”。就是几份加了当地特有调料的烤肉。
因为整个白天都没吃到多少东西,所以裴承毅建议边吃边聊,免得让那些外焦里嫩的美味佳肴变了味。袁晨皓也是这么安排的,所以等到特别请来的大厨把最后一道菜肴送上来之后,支走了其他人员。
“你的伊朗之行有什么收获?”
“怎么说呢,有的方面比我们预料的好一些,有的方面却比我们预料的更加糟糕。”裴承毅放下筷子,喝了口葡萄酒,说道,“总体而言,伊朗当局的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内贾德与哈什都对当前的中东局势不抱希望,都认为战争在所难免。不同的是,内贾德的态度更加审慎,哈什的态度就要积极得多了。”
“这个很好理解,精神领袖本来就是管打仗的,没仗打,日子不好过。”
裴承毅笑了笑,放下酒杯,说道:“最大的区别还是两人对伊朗未来的认识,或者说对伊朗发展模式的认识。虽然只见过两面。但是在我看来,内贾德更加希望把伊朗建设成正常国家,就算不能消除宗教对政治产生的影响,也要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建立类似于土耳其的世俗伊斯兰国家。哈什的想法更加传统,不管他是否认识到伊朗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半个多世纪,以及是否相信新的体制能给伊朗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身份的限制下,肯定会坚持现在的发展路线。”
“这也正是哈什更加积极的原因。”
裴承毅没有急着发表意见,他也想听听袁晨皓的见解。
“二十多年前的伊朗战争,让伊朗成为海湾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就算没能迫使海湾南面的阿拉伯国家集体倒戈,也促成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靠石油发家致富的国家由单边政策转为多边政策,积极谋求与美国之外的大国合作。就是从此开始,我们逐步追上并且超过美国,成为了海湾地区的最大军火供应国。”袁晨皓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与国家势力成对比的是伊朗最高精神领袖的影响力,或者说是什叶派穆斯林的影响力。即便不考虑哈什的个人作为,伊朗战争之后,随着伊拉克出现了什叶派政权,伊朗最高精神领袖的威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通过随后二十多年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在伊朗与伊拉克两国,以最高精神领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个利益集团的成员,几乎都在伊朗战争中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通过战争发家致富,并且通过战争掌握了社会权力的利益集团。仅从伊朗国内的局势来看,随着内贾德政府不遗余力的推行经济改革,希望借此发起政治改革,从而改变利益集团的结构,只要时机成熟,那些受到威胁的利益集团就会想办法扭转局面,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一场战争。”
“看来,你这个南亚战区司令也很关注政治。”
“这里距离伊朗不到一百千米,只要那边有点动静,我们这里就能感觉到。”袁晨皓呵呵一笑,说道,“只要穿着军装,就得想到战争。作为战区司令,就算与伊朗的政治局势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有可能引发战争,就得提高警惕,并且时刻做好准备。不怕你笑话,这几年中,我明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伊朗有没有发生军事政变。”
袁晨皓这么一说,裴承毅也笑了起来。
“说实话。真打起来,我还能松口气。”袁晨皓叹了口气,说道,“从战区司令部掌握的情况来看,伊朗的国内矛盾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如果没有让内贾德与哈什都有点投鼠忌器的外来威胁,恐怕早就爆发军事政变了。在我看来,美国在这个时候积极策划中东战争,也与伊朗的国内局势有关。”
“照你的意思,美国在帮助伊朗解决国内矛盾?”
“不是解决,而是利用。”袁晨皓拿出香烟,说道,“美国奉行了数十年的‘对手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对手达到目的,因此没有对手就制造一个对手。在此之前,我们的中东政策非常简单,那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根本不与美国对着干。事实上,我们积极支持的叙利亚也从来没有对美国构成过威胁,甚至没有威胁美国的能力,反而是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伊朗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问题是,俄罗斯会支持伊朗与美国对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俄罗斯最多利用伊朗,而不会支持伊朗。正是如此,此前十多年里,美国一直没有对付伊朗,直到内贾德上台,伊朗才再次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强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敌人,美国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敌人。事实上,在美国找到利用伊朗实现利益的具体方法之前。还得想方设法的确保伊朗政局稳定。从过去几年中,美国的中东政策就能看得出来,帮助以色列对付叙利亚时,美国没把矛头对准伊朗,而是宣称我们制造了中东危机。这一政策表明,美国当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直到最近,美国利用库尔德人问题,才算找到了对付伊朗的办法。”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没有完全搞懂袁晨皓的意思。
“虽然美国谋求中东地区的绝对统治权是此次危机的主因,但是换个角度看,因为我们不是中东国家、我们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也远不如美国,更没与美国进行正面对抗,伊朗才是美国的首选敌人,所以在伊朗有可能发生军事政变的情况下,美国有理由主动推翻最后一道障碍,提前利用伊朗引爆中东炸药桶。”袁晨皓猛抽了几口烟,说道,“美国要想在中东地区重新洗牌,就得制造一场将几个主要国家卷入其中的大规模地区战争,也就必须让伊朗保持正常状态。设想一下,如果伊朗爆发军事政变,不管谁获胜,在未来几年之内。伊朗当权者首先要对付的都是国内反对派,而不是输出伊斯兰**,更不可能在中东问题上与美国对着干,到时候美国用什么理由去支持以色列与土耳其称霸中东地区呢?如果考虑到我们的影响,美国当局更加有理由让伊朗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败在美军的手里,而不是在混乱之中落入我们手中。”
“不管怎么说,战争不可避免。”
“不可避免!”袁晨皓点了点头,肯定了裴承毅的观点。
“过来的时候,我在军情局那里拿到了南亚战区的兵力部署情况,以及南亚战区司令部的编制情况。”裴承毅没再罗嗦,代入了正题。“按照老李的安排,在谈判破裂之前,我们必须低调行事,不能公开进行战争准备。也就是说,采用印度战争的模式,首先制订战争计划,预先估计兵力与物资投入情况,分配好后勤保障力量。虽然老李让我负责这件事,但是你也知道,这是秘密行动,而我这次是以元首特别顾问的身份过来考察情况,为一年一度的提拔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最多呆几天,不会留下来负责具体工作。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其他人,我也不放心,所以我想让你负责战争计划。”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制订战争计划不算什么,只是出了问题的话,谁来承担责任?”
“我是总指挥,当然由我承担责任。”
袁晨皓点了点头,说道:“这样的话,我尽力而为。”
“如果有什么要求的话,尽快提出来,我好想办法解决。”
“大问题没有,就是参谋不够,特别缺乏有经验、有才能的高级参谋。”
“这个可不好办。”裴承毅叹了口气,说道,“你也知道,我现在只是特别顾问,直接想老李负责,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并不大。”
“有老李在那,还有办不到的事?”
“我回去后就找他谈,让他去头痛。”
袁晨皓呵呵一笑,说道:“这么说,你过几天就要走?”
“最多呆三天,我想到下面去看看。”裴承毅笑着说道,“你也知道。我这人比较喜欢从基层了解部队的情况。虽然南亚战区的大部分作战部队都参加过印度战争,有的还参加过在索马里与也门的维和行动,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兵做的走,升官的升官,真正留在基层的并不多,部队的战斗力肯定受到了影响。如果说印度战争是摧枯拉朽,那我们这次要面对的就是一场货真价实的恶战了。不到下面去看看,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我连觉都睡不好。”
“与六年前相比,现在的部队完全不一样了。”袁晨皓叹了口气,说道,“这样吧,我陪你下去。反正那些新来的参谋也不想见到我,这几天也没别的事情,我也好久没有到基层去过了,我们一起去转转。”
袁晨皓都这么说了,裴承毅也没什么好说的。
接下来的两天,在袁晨皓的陪伴下,裴承毅先后视察了驻扎在附近的几支部队,包括常驻瓜达尔港的巡防舰队(主力是几艘大型海事警备舰,也就是专门用来对付海盗的准军用舰艇)、驻扎在吉吉的海军航空兵(常驻力量只有30多架大型飞机,其中半数是配合海事警备舰对付海盗的远程巡逻机,其他的都是隶属于空军的支援航空兵,却由军情局、以及国防部的国防安全局控制的大型电子飞机,也就是所谓的间谍飞机)、驻扎在伯斯尼的海军陆战队(常驻兵力只有一个步兵营与一个军事情报连,但是该基地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容纳三个陆战旅)。
这次视察,给裴承毅最大的印象就是,新面孔太多了。
印度战争后期,也就是攻占了海得巴拉,在向班加罗尔推进之前,裴承毅到基层部队走访了一圈,认识了很多基层军官。6年过去了,南亚战区内的部队没有更换,军人却全都变了样。拿基层军官与士官来说,参加过印度战争的不到一成,其余的要么退役、要么升为中高级军官。另外,第三次军事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部队大量裁员,大批基层军官趁着还比较年轻、能够融入社会,选择了主动退役,而具有这种魄力与想法的,往往是优秀军人。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部队战斗力下降。
要知道,为了准备印度战争,藏南冲突之后,共和国不但没有裁军,还想方设法的把参加过战斗的老兵留了下来,并且提拔了一大批拥有实战经验的基层军官。到印度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巅峰状态,不然也不可能在短短半年之内,将第一人口大国修理得服服帖帖。印度战争之后,王元庆把重点放在了国内政治改革上,并且一再强调和平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有理由相信,王元庆早就料到中东地区不会太平静,不然不会在离任前做那么多的事情,但是放在几年前,王元庆也不大可能相信中东危机会演化成一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说简单点,如果王元庆料到共和国会卷入中东战争,而且很有可能在战场上面对美国,不管他是否愿意,都不会在2036年发起第三次军事改革,甚至不会让顾卫民接替。
虽然一次考察得不出结论,但是裴承毅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共和国军队绝对不是6年前的那支虎狼之师。
万幸的是,中东地区不是南亚地区,共和国不需要为之拼命。
4月22日下午,裴承毅离开瓜达尔港,动身返回北京。
临行前,他在袁晨皓的面前给李存勋打了电话,希望李存勋能够想办法尽快为南亚战区补充一批经验丰富的高级参谋。虽然这件事情应该找总参谋部,但是李存勋知道裴承毅与林啸雷的关系,也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正是如此,在裴承毅乘坐的ECC-1专机从吉吉航空兵基地一起飞的时候,第一批参谋已经到战区司令部报道了。
回国途中,裴承毅写好了视察报告。
虽然把制订战争计划的工作交给了袁晨皓,但是裴承毅并没因此放松下来,作为联合司令官,他必须为这场战争负责。更重要的是,按照李存勋透露的消息,因为中东地区的局势格外复杂,不管是裴承毅、还是袁晨皓,一个人肯定玩不转,就算仿照印度战争时采用的方法,即设置两位指挥官,两人也得分头行动,所以裴承毅不但要把握好大局,还得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如此一来,裴承毅必须对部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落实到细处,裴承毅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与袁晨皓比起来,在物理实验中心呆了几年的裴承毅对军队的了解就差远了。更重要的是,印度战争之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裴承毅一度产生过离开军队的想法,并且在马岛冲突后开始转型,为摆脱军人身份而努力。事实上,他的努力收到了不错的成果,特别是在他的老对手杜奇威一步一步迈入美国政坛核心圈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裴承毅不向政界发展简直就是浪费人才。如此一来,裴承毅想与军队接触,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元庆在离任前让裴承毅加入“炎黄计划”,并且以此为名派他去物理实验中心,乃至在决定总参谋长人选的时候把裴承毅排斥在外、没让他当上南亚战区司令,都是希望裴承毅能够尽快摆脱军人身份的影响,在政界做出贡献。由此可见,王元庆当时肯定没有料到中东局势会在短短几年内恶化到必然爆发战争的程度,不然就算他认定裴承毅的政治才能,也会让裴承毅在军队多干几年,等到中东战争打完了,也就是50多岁的时候借助无人可以企及的卓越战功进军政界。到时候,就算裴承毅成不了格兰特那样的将军,也能成为艾森豪威尔那样的政治家。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必须想办法弥补这些问题。
发现问题的不止是裴承毅。让他到南亚战区考察就是李存勋的安排,也就是说,李存勋知道裴承毅欠缺什么,需要什么。
问题是,一次考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对裴承毅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原本就不是从基层爬起来的将领,而且也不是靠战术才华领军打仗的将领。从他当上指挥官的那一天开始,就是靠战略才华,依靠对战争整体局势的准确判断能力克敌制胜,是那种非常难得的天才型高级指挥官。对他来说,掌握基层部队情况只是克敌制胜的条件之一,而且算不上是最重要的条件。
当然,这次考察行动让裴承毅认识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袁晨皓不再是当初那个上校参谋,而是即将与他平起平坐的陆军一级中将,是堂堂的南亚战区司令。
不管两人以前的关系怎么样,从今往后,他们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上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