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巅峰之作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五十三章
  巅峰之作
  虽然在2030年之前,世界各国都非常积极的研制无人战斗机,但是在藏南冲突后,各国研制无人战斗机的热情迅速降温,以共和国的J-16、美国的F-42、俄罗斯的Su-54、欧洲的“飓风”EFA为代表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先后诞生。
  重型制空战斗机没有走上无人化的道路,原因有三个。
  一是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智能程度达不到制空作战的基本要求。虽然世界各国在研制无人攻击机的时候都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是制空战斗机不是攻击机,更不可能成为武器弹药的运载工具。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制空战斗机的任务灵活性非常大,往往需要飞行员随即应变的做出决策。即便神经网络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远远超过了电子计算机,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很多时候取代人,可是在计算机在没有达到高级智能的情况下,不可能取代人在战争中的地位。
  二是现代战场环境更加恶劣,无人控制很难保证完成作战任务。制空战斗机既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力量,也是国土防空的主要屏障。随着强制电磁干扰设备广泛用于战争,谁也不敢把价值数亿美元的战斗机交给电子设备,更不敢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群没有人驾驶的战斗机上。
  三是空战武器越来越先进,除了进攻用的导弹之外,还出现了大量防御武器,从而使空战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变化。随着共和国与美国率先研制出用于战机的激光拦截器,远程拦截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虽然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公开激光拦截器的具体性能指标,甚至没有承认研制出了激光拦截器,但是在技术的推动下,激光拦截器,乃至能量空战武器迟早会取代导弹与航炮。如此一来,空战将再次进入格斗时代,而再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都不可能在格斗空战中取代飞行员。
  综合这三种因素,第五代重.型制空战斗机仍然是有人驾驶的战斗机。
  J-16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F-42在2032.年底试飞,正式服役的时间为2035年初)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可以说引领了战斗机的发展潮流。
  气动布局上,J-16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无尾蝶型翼身融合”布局。整架战斗机不但没有垂直尾翼、也没有水平尾翼,小展弦比梯形机翼从距离翼尖三分之一处开始变厚,最终与机身完全融合;全机的气动控制面只有两侧机翼后方三段式布局的六块水平升降舵,控制战机飞行姿态的主要是可以左右偏转各35度、上下偏转各25度的二维矢量喷管,以及设置在机身上下两侧的8个姿态推力喷管(直接从主发动机引用高温气流);发动机进气道设置在机翼与机身的结合处,除了采用与J-14类似的S型进气道之外,还通过向上开启的进气口大大降低了雷达发射截面。如果不是机翼还有点飞机的样子,J-16根本不像飞机,更像是两只紧扣在一起的外沿不规则的盘子,或者是一只被压扁了的罐头。
  独特的气动外形,赋予了J-16非常出色的隐身性能。与.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中外形隐身能力最强的F-22A相比,J-16的外形隐身能力提高了2个数量级,正面RCS仅仅只有0.005平方米、侧面RCS更只有0.001平方米。当然,J-16出色的隐身能力并不完全是外形设计的功劳。为了降低RCS面积,J-16采用了全嵌入式座舱。虽然这会严重限制飞行员的视野,但是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飞行员视野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座舱对隐身性能的影响。
  J-16采用了全新的弹舱布局与结构,全机总共有4座内.部弹舱,位于机翼根部的2座弹舱主要用来挂载对空弹药与小型对地攻击弹药,位于发动机舱之间的2座弹舱则用来携带全尺寸重型弹药与各种大型设备;执行制空任务时,可以在2座机翼弹舱内携带8枚拦截导弹与2枚格斗导弹,在2座机身弹舱内携带2具超大型内部副油箱;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以在2座机翼弹舱内携带8枚小直径炸弹与2枚格斗导弹,在2座机身弹舱内携带8枚空射巡航导弹或者4枚空射巡航导弹与1具超大型内部副油箱或者2具超大型内部副油箱;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按照不同的配制携带弹药。
  携带的弹药再多,也得拥有击中敌人的能力。J-16是.第一种采用保型火控雷达天线的战斗机,也就是说,火控雷达的天线形状是根据机头形状设计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J-16的气动布局太特殊了,机头的空间非常有限,如果采用传统的火控雷达天线,雷达的探测距离将非常有限。保型火控雷达天线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巨大的数据处理量,必须为之配备运算速度非常快的火控计算机。也正是如此,J-16的火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J-14的50倍。强大的运算能力,赋予了J-16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比如在执行制空作战任务的时候,J-16不但能够用雷达搜索空中目标,还能同时搜索地面/海面目标,同时探测400个空地目标,对其中的24个空中目标与48个地面/海面目标进行跟踪,引导弹药攻击其中12个空中目标或者24个地面/海面目标。因为采用了保型火控雷达天线,所以J-16对雷达天线的布置方式没有严格限制,不但可以设置在机头,还可以设置在机身上任何一处空间足够的地方。设计时,工程师就在J-16的机尾两侧各部署了1部天线,从而使其拥有了全方位雷达探测能力。也正是如此,在有必要的情况下,J-16能够充当机群里的小型预警机,用战术数据链将搜集到的战场信息发送给其他战斗机、或者地面/空中指挥中心,引导编队里的其他战斗机作战。除了雷达,J-16还拥有3套光电探测设备,即远程红外探测仪、全方位光电监视系统与近程红外/紫外探测仪,其中后两者具备对抗强制电磁干扰装置的能力,能够为战斗机在极端恶劣的电磁环境下作战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共和国空.军与海军集大成于一身的空中优势战斗机,J-16的一项设计给人一种“返古”的感觉,那就是液压机械操控系统。实际上,J-16的液压机械操控系统只是备份操控系统,其主要的操控系统仍然是4余度电传操控系统。电传操控系统问世后,部分第三代战斗机都有备份的液压机械操控系统,主要是当时的电传操控系统还不够完善,安全性能没有足够的保障。到了第四代,大部分战斗机都取消了液压机械操控系统。到了第五代战斗机,液压机械操控系统再次披挂上阵,与强制电磁干扰设备的广泛应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试验证明,在强制电磁干扰环境下,电传操控系统的可靠性没有任何保障,反而是液压机械操控系统更加安全。当然,与传统的液压机械操控系统相比,J-16的备份操控系统实际上由一套由电磁屏蔽系统保护起来的计算机控制,飞行员的工作压力并不大。
  与前面的“新颖”设计相比,J-16上的“主动防御系统”绝对是最有代表性的。
  所谓的“主动防御系统”,实际上就是基于小型高能激光拦截器的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由火控计算机控制,不需要飞行员操控。为了降低结构重量、减少制造成本,整个系统由一套高能激光器,与6套覆盖全空域的瞄准系统组成。高能激光器布置在飞行员座舱后面的隔舱内,通过6条高纯度光导纤维将高能激光束传递给瞄准系统,再由瞄准系统锁定逼近的导弹,然后由激光束攻击导弹的引导头或者发动机,瘫痪与摧毁来袭导弹,达到保护战斗机的目的。
  可以说,这也是J-16上最先进的作战系统。
  虽然空军一再要求用高能激光器替换航炮,但是综合考虑之后,空军最终放弃了这个要求。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为高能激光器提供能源的是150千克16级复合蓄电池,仅此一项的采购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元,而且150千克复合蓄电池提供的电能仅够进行8次有效拦截。如果用激光器取代航炮,至少得为其配备450千克复合蓄电池,从而使制造成本增加近2亿元。因为J-16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今后的改进需求,30毫米航炮与250发炮弹的总质量在300千克以上,复合蓄电池可以按照机身内部空间的形状制造,所以在16级复合蓄电池的价格降下来之后,可以非常方便的用高能激光器替代航炮。
  用“武装到牙齿”来形容J-16,一点都不过分。
  2035年初,空军用刚刚形成战斗力的J-16A与J-14C进行了实战对抗演习,结果证明J-16A的空战能力是J-14C的20倍,空战交换比达到了惊人的1比218。在对抗最为激烈的一次演习中,12架J-16A与5个大队的120架J-14C从240千米处打到格斗距离内,最终以J-16A完胜的方式结束。
  巨大的差距,如同F-22A与F-15C一样,不同时代的战斗机,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优异的性能,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空军与海军加快了J-16A的采购速度,坏处是,空军与海军削减了J-16A的采购数量。
  随着F-42A服役,J-16A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战斗机。
  美国没有向印度提供F-42,根本原因就是F-42太先进了,如果不小心在战场上落到共和国的手中,美国空军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实际上,美国海军装备的F-46A也很先进,只是卖给印度的大大缩水。
  比如F-46A就配备有主动防御系统,只是受机体大小限制,其主动防御系统只能在一次战斗中拦截4个目标,且部署在机身上的4处拦截窗口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但是与完全没有主动防御能力的F-46I相比,F-46A在J-16A面前的生存能力都强了许多。美国不为出售给印度的F-46I配备主动防御系统,原因有两个:一是主动防御系统属于最新式的空战利器,不能轻易出售给其他国家;二是美国的主动防御系统采用的是12级复合蓄电池,还没有完全达到实战水平。
  为了“安慰”印度,美国为印度空军提供了一种格外特殊的弹药:电磁干扰导弹。
  强制电磁干扰不但可以对付海面上的战舰,也可以用来对付空中的战机。实际上,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对付战机的能力更加突出。将强制电磁干扰装置装到空对空导弹上,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共和国也在这么做。
  只不过,强制干扰装置的作用范围受其功率限制。比如由战舰携带的强制干扰装置的输出功率高达数兆瓦,其作用范围只有30千米,而由导弹携带的强制电磁干扰装置的输出功率只有千瓦级别,作用范围不会超过5千米。即便如此,“强制电磁干扰空对空导弹”的威力仍然不可小看,因为这等于将导弹的攻击误差提高到了5千米,不再需要导弹直接命中目标。
  作为最新式的空对空弹药,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价格并不低。
  战争爆发前,印度空军只从美国采购了200枚,平均每架战斗机都没分不到1枚。更重要的是,因为强制电磁干扰弹头的质量难以降低,所以强制电磁干扰空对空导弹的总质量超过了400千克,是同等射程拦截导弹的2倍以上。F-46I最多只能携带2枚,为了携带其他弹药,一般情况下只携带1枚。
  战争爆发之后,印度空军向西北与东部战区各派遣了4架携带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战斗机。按照印度空军的战术,这些战斗机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斗爆发的时候,逼近共和国领空,攻击在共和国领空飞行的预警机与电子战机。
  印度空军没有打算用强制电磁干扰导弹攻击战斗机:一是导弹的价格高得离谱,用来攻击战斗机太浪费了;二是J-16A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F-46I不见得能够做到先敌发现与先敌攻击,也就不可能用强制电磁干扰导弹对付J-16A。
  实际上,这一战术本来就有问题。
  F-46I连J-16A都打不过,凭什么去对付躲在J-16A身后的预警机与电子战机?
  空军基地遭到轰炸之后,8架携带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F-46I立即脱离编队,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前进,准备攻击共和国空军的预警机。显然,印度空军的反应速度很快,而且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打掉共和国空军的预警机,才能守住制空权。
  只是驾驶F-46I的印度飞行员并不知道,前方的J-16A正在等待这个机会。
  军情局早在2033年就收到消息,美国以非常隐秘的方式为印度空军提供了至少200枚强制电磁干扰导弹,而且为印度空军的F-46I战斗机提供了配套的火控软件,甚至派遣技术人员帮助印度空军掌握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使用方法。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空军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从数十架F-46I中找出携带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战斗机,显然不太可能。虽然J-16A有绝对的性能优势,但是在混乱的空战战场上,印度空军的飞行员很有可能用强制电磁干扰导弹对付J-16A,或者浑水摸鱼、偷袭预警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对方露出马脚,等到携带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的F-46I脱离机群之后再发起攻击。
  早就在等待机会的J-16A没有浪费机会,立即对前出的F-46I进行拦截。
  空战没有多少悬念,等到F-46I的飞行员听到导弹告警机发出的警报后,迎头而来的SD-30空对空导弹已经进入自导距离,离击中目标只剩下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度飞行员根本来不及发射强制电磁干扰导弹,甚至来不及打开导弹的保险装置。
  8点23分,8架肩负特殊使命的F-46I变成了在地面上燃烧爆炸的废铁。
  空战开始后,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
  8点25分,J-16A机群从3个方向上进入印度领空(西北战场上分成了帕米尔高原方向与巴基斯坦方向),以绝对优势寻歼印度空军的F-46I。
  虽然在新德里与艾藻尔上空巡逻的E-17I预警机(由美国空军的E-17A改进而来,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预警机之一)发现了行踪诡秘的J-16A,并且指挥F-46I战斗机迎战,但是空战仍然没有任何悬念。
  视觉外空战中,拼的不仅仅是拦截导弹,还有主动防御系统。
  面对迎面射来的印度导弹,J-16A机群不但没有回避,反而加速逼近。F-46I就不能这么做了,在SD-30逼近之前,必须转向逃逸。
  一方追、一方逃,战斗不会出现第二种结果。
  8点30分不到,恒河平原以北地区的制空权落入了共和国空军手中。
  最后关头,印度空军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那就是让紧急起飞的48架F-46I立即转向返航,前往位于印度半岛南端的空军基地。
  打不赢就逃,天经地义。
  问题是,印度空军主动撤退,等于把制空权拱手染给了共和国空军,更等于让共和国空军尽情轰炸温迪亚山脉以北的印度军事目标。
  轻易夺取制空权之后,共和国空军的大规模轰炸行动也开始了。
  只是此次担任主力的不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J-16A,而是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的经典之作——J-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