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跑得过你

  彻底乱了。
  有个故事说明了这个情况,说的是,两个人上山,忽然遭遇猛虎,一个人蹲在地上猛系鞋带。
  另一个人嘲笑他,都遇见老虎了,你觉得自己跑的过老虎吗。
  我跑的过你就可以了。
  就是这个道理,
  只需要比“同伴”跑的快一些就好。
  这就是所谓乌合之众往往打不过十分之一的强兵的原因。
  如果定义为古代普通战斗力水平的军队,就好分析多了。古代军队,在大部分历史长河里,都不是职业军队,打仗仅是他们的副业平时就是偶尔演习操练的农民,实际上纪律和意志很差,除了少数将领和百夫长,前排冲锋的死士外,大部分比一般农民强不了太多(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军经常能吊打官军的原因),很多普通士兵都是怕死凑数,惯于打顺风仗和战后打家劫舍,根本无法承受硬仗、恶仗。大部分时候只要前军被击溃,就会整个阵型崩溃。例如淝水之战,苻坚八十万秦军准备后退让出一块地与东晋军决战时,仅仅因为敌方故意大喊“秦军败了!”,还没等东晋军全线冲锋,整个前秦的军队就全线崩溃了。
  古代没有无线电,没有电报,很没有微信群聊,大部队指挥是个问题,人越多指挥官越难指挥,容易出现信息沟通不畅,然后出事,比如淝水的时候,前秦军前锋在交战,后面的军队不知道前面到底如何,朱序造谣很快就扰乱了前秦军心引发崩溃再次你要考虑战场宽度,人越多,要展开就需要越大的空间,一旦摆不开,就只能一对对上去填了,那就不是兵力优势了,反而是排队送人头。比如坎尼,罗马人多,但是施展不开,被挤压围住,瞬间变屠杀……这一点你去玩玩罗二就知道了,你从纵向上把一对誓言勇士的阵型疯狂拉长,甚至拉成一字长蛇阵,然后用普通罗马军团士兵四面围攻上去,誓言只能表示:这谁顶得住啊
  在战场上,骑兵会冲击、分割步兵的队列,打乱步阵原有的指挥序列,造成步兵集团的混乱乃至整体失控。
  由于古代军阵通讯困难,没有微信和人工智能,士兵的视野范围有限,很容易造成信息不畅与群体紧张。
  因为冷兵器战争的人数带来的优势是边际递减的,当人数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越多反而会带来指挥上的不便。你试试直接扯开嗓子传令,你再试试操场的一边跑到另一边,哪怕是骑自行车。
  且不说命令是否能传达,一旦前军出现崩溃,还会连带着后面看不清前军情况的士兵们一起士气崩溃,这也就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冷兵器战争往往是很难杀到最后的,前军溃败,败军可能会和后军人挤人;甚至可能后军士兵看都没看到,就因为周围败军的呼喊而士气动摇,军心大乱。
  王剑看着这些人。
  虽然事前千叮咛万嘱咐,虽然使团成员个个都是高素质的所谓高级超级特级人才。
  但是,军纪这种事情啊。
  军纪严明的军队和军纪涣散的军队,最重要的差异并不是在有没有人违纪,而是在军纪对军人行为的约束范围(是否足够“秋毫无犯”)和军人违反军纪后的处罚(是否包庇纵容)。
  但凡有人违反军纪就可以说明这个军队的军纪不好。这是不对的,是走向极端的观点——按这个标准,世界上就没有军纪好的军队了。一支军队的组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三教九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同时,军队这种暴力组织的嗜血本性,决定了军队里很容易将扭曲的人性之恶,表露出来。要做到完全没人违纪,那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支军队根本就没有军纪约束。
  军纪与战斗力成正相关,而古代军队烧杀抢掠与战斗力无关。军纪差,常见表现烧杀抢掠,但其内在核心是“下级不服从纪律”,那么士兵既然会为了钱财不服从军纪,自然也会为了活命不服从高危险的作战命令,即怕死怕打硬仗,何来的战斗力?
  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交战双方排成整齐的军阵,相互冲击、挤压、碰撞。排在军阵前列的军人一般首先承受攻击,往往伤亡率要比后排的要高得多,尤其是骑兵冲击军阵的时候,高速相撞更是惨烈无比,很可能双方前几排士兵都会全部阵亡,在一些写实的冷兵器战争电影常有类似的场面。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同为士兵,为什么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是根据一定原则安排还是纯粹随机的?前列士兵为什么明知危险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一般来说,由于军队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指挥官大都是把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精锐老兵安排在前排。十九世纪英军在阿富汗作战时,英国人就发现,敌军在冲锋时都是由几十名战斗力最强的士兵打头阵,剩下的部队紧随其后。只须集中火力将这几十人消灭,剩下的敌军无论数量再多都会溃散。
  而且,古代战争弓弩对射是常态,双方军队中真正能直接近战的机会不多。交战时通常都会先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或者封锁包围,等待对方粮草断绝,不会轻易的投入正面对决。一场大的会战中,这种封锁、骚扰、试探可能占据大部分时间,真正的决战反而很短暂。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士兵承受的伤害主要来自弓弩等远程武器。在弓箭远程抛射覆盖下,无论前排后排,中箭几率都是一样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护的更好,相对也较为安全。
  除此之外,军阵在作战中根据实际需要经常变换队形,比如罗马军团就分为三线横列,根据战场情况交替作战,古代骑兵在冲击时也分为很多小队进行轮番冲击,很少出现只靠同一批人放在前排打满全场的情况,毕竟连续作战人和马都要休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的活命机会都是均等的,既然轮到自己也没什么怨言。
  而且通常情况下,一支获得过多次胜利的精锐部队对击败敌人有强烈的信心,战争史上有名的一些善于正面对抗的兵种,如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等等,在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敌军正面冲撞都没有输过,甚至产生过极为悬殊的伤亡比。无数次经验让他们相信,只要保持整齐的队形绝不动摇,最后失败的一定是敌人,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任何逃跑的理由。
  战争有算定战、舍命战、糊涂战三种情况,以上说的是算定战。如果打起来后敌方也很强悍,双方势均力敌,大概就相当于戚继光所说的死命战。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老兵都明白只能硬挺下去,一旦己方坚持不住先崩溃,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敌人单方面屠杀。
  当然,以上所说都是上得了阵、杀得了敌的,平均水平线以上的职业军队。但在人类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中,很多时候战争的主角是毫无作战经验的业余选手。他们无法准确预测战争的胜负,可能仅仅从人数对比上判断敌我力量的对比,可是视觉有时候会骗人的,所谓草木皆兵的典故正是这个道理,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会利用这一点。
  精锐部队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军队打造成精锐部队?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锐老兵如果面对必死的局面,也可能会权衡利弊,产生逃跑的念头。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约束在军阵前列?说到底还是要靠严明的军纪。所谓军纪严明,无非是厚赏和重罚。
  真正让士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敢擅离职守的,还是严酷的军法。宋朝军法规定“临阵,非主将命,辄离队先入者,斩。”明朝戚家军军法规定,“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若甲长不退而兵退,阵亡,甲长之家从厚优恤,余兵斩首。”在这种情况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拼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阵亡了,家属还能得到优厚的抚恤,毕竟这笔帐是人人都会算的。
  总而言之,在厚赏与严苛军法的刺激与约束下,士兵在战场上只能绝对服从军令,不论被安排在什么位置。经过严酷战争考验活下来的,渐渐都成了经验丰富的百战精兵。一般的战斗丝毫不能让他们动摇半分,就算遇到强大的敌军,也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战斗意志彻底崩溃。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一方越打越顺,因为战败的一方总要拿相对菜鸟的新部队去对抗战胜一方已经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其结果只是帮助其增加经验值与士气还有信心。当然,如果一支强军在某次会战中伤亡惨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为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干老兵没有了……
  古代交战以方阵为单位,接敌面非常有限,后面的士兵不一定有交战的机会。如果前军队形崩溃,比如肥水之战的秦军,会出现由踩踏造成的大量死亡。所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非常多。兵贵在精而不在多。
  冷兵器战场最怕的就是军心溃散,一旦出现溃逃全军就又崩溃危机,所以你在里常见到督战队,军法队什么的,就是为了第一时间阻止溃逃,将其剿灭在萌芽阶段,但不幸的是往往并没有太大效果,对于溃逃的限制只在一时,当阵型破碎,指挥断绝,必然是全军溃散,任你怎么阻止都无济于事了(督战队什么的在真实战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专业队伍)。
  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哪怕再训练有素,哪怕身上装备的价值珍惜程度秒杀普通士兵。
  缺乏军纪,没人能有效管理。
  军队要么有宪兵和政委,要么有军士长。
  如果一群原本根本就是老百姓的家伙,让谁管他们?
  那几位公务员?
  这几位公子哥可是大呼小叫的吼着,声称自己的老爸就是谁谁谁,你们谁敢管我,还不赶紧带路,让我先走?
  离开了龙亦菲的压制,有人就蠢蠢欲动了。
  如果这种时候,先有人来一下,搞死最先跑路的家伙,那么秩序还有可能不那么崩溃。
  但是没有啊。
  秩序首先是一种体系,相对封闭的体系,该体系一经形成,就在宏观上呈现出相对的稳定和平衡,尽管秩序内部各要素之间仍在不停地相互作用,同时各要素的处境不断发生改变,但作为秩序本身相对稳定,这种动态的平衡一直保持到秩序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如此强烈,以致各自的处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秩序才会相应地改变。秩序是由内部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个体及其他个体和个体集合,个体集合不仅指由个体组成的体系,亦指其他所有存在共同组成的环境,从个体还是个体集合的角度考察秩序视不同问题而定。秩序的成因是个体与个体以外的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与个体以外的存在没有联系,就不会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
  事实上,古今中外,弱者从来就没有生存空间,大灾大难中死的绝大多数是弱者(平民),在那遥远的年代,弱者从来就不算是人,他们只是工具,用在生产或战争之上的工具,即便帝王要尊儒尊孔,那也是玩的政治,性命攸关谁还谈仁者爱人?而弱者开始有尊严,有存在的必要,需要被照顾,那是近代才有思想,那也是政治使然,
  而弱者之中要说还是会有些人得以偷生,这些人一般被称作鼠辈,他们能够在必死之境存活下来,他们又何尝不是强者呢。
  人于社会就如同鹅卵石于水底,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慢慢的被消磨成圆润的,但这不没有改变石头的本质。年轻人初入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处处受挫,因此怀疑人生。但到最后总会保留下来一些自己特色的东西,就算是鹅卵石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家只不过学会了伪装,隐藏,美化自我,同时为自己带上保护色。人的成长过程不断的回归于柴米油盐,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