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权力结构
到底是一百圈还是两百圈?再加上文字有歧义,可能是三百圈,一百圈加两百,多一圈少一圈都要砍头,我到底跑几圈?原来皇上太忙,他也糊涂了。但皇帝觉得,就算我糊涂了,那也是我的命令,你们也得发!内阁官员说,得了吧您呐!
这种命令发出去,一定没法执行。执行不下来,皇上你没事儿,我们可都是大不敬之罪啊!这事儿我们干不了了,我们要不就辞职,反正大不了您还是要给我们办罪。横竖都是罪,我也不要锅!皇上没办法,就只好再绕过内阁下命令,下到你家里了。
可是县太爷却把下命令的人抓起来了。县太爷拿出过去的公文,说皇上早已经同意,他下圣旨都要通过布政使,知府,知县一级一级下来,这样能做公文验真。你直接这么来送圣旨,我虽不敢说你是真是假。但既然皇上没有下旨说要取消之前的办法,所以推定你一定是假的!所以皇帝没辙了,他也不能办知县的罪。因为知县有之前的政策文件呀。
玩笑结束。权力的运行需要具有可行性,并且需要保证指令传达的准确性。否则,表面上权力是你的,实际上你发布了一堆不可能执行的命令,或者下面人搞不清楚是不是你发的指令,你的权力实际上受到损害了。于是你不得不找官僚机构帮你出谋划策,并帮你传递信息。
这样,实际上你已经接受了官僚机构一定程度的制约。就像你买卖房子一样,权力是你的,中介也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你受到中介的制约。
格局往往有问题啊。
对王剑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愚民策略很正常,无非是信息控制,假新闻遍地,外加一点点诱惑引导。
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呢。
把自己的子民手下变成一群没有智商的傻瓜,自己难道就好受?
什么是格局?
一个高中学生,整天为同学间的攀比,竞争,嫉妒困扰,作为过来人,你是不是很自然的就能劝他,你面临的对手,不是你的同学,也不是你的校友,而是全省几十万考生,你的同学是你最亲密的战友,一个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就能调整心态,那么,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在一家餐馆吃饭,花了好几百,但老板为几块钱零头斤斤计较,你是不是在心里想,这种人怎么能做生意,如果是我,肯定会抹掉零头,甚至还会送几瓶饮料,顾客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啊,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一个职场老油条,拿着微薄的薪水,抱怨这点钱够干啥,本职以外的任务能推脱就推脱,你是不是非常着急,傻瓜,工资算什么,主动去做别人不愿做,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才更有机会,更能脱颖而出,这能不能称之为大格局?
如果当事人能做到我们心中所想,我们当然竖起大拇指,不一定是大格局,但最起码是一个有格局的人,但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否称之为有格局的人呢?
很抱歉,绝大多数人不是!
看清楚别人很容易,但看清楚自己很难,看清了能做到更难!
所谓格局,不是对别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当我们作为当事人,作为猪脚时,我们怎么做,我们的格局,就是在一个个决定,一个个行为中塑造出来的!
格局,是相对于此时此刻的常规表现,是有特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如果我们能打破它,拥有超越常规的表现,我们就能称之为有格局,至于格局大小,不在事情大小,而在于我们超越常规的认知高度,信心程度,以及执行力度!
远离没有格局的人。之所以没有说寻找有格局的人做朋友,是因为这样的人较为稀少,且即使是有,也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但尽管如此,我们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大约取决于你的五个亲密朋友的平均,我们也许很难找到有格局的人,但可以轻松辨别出没有格局的人,远离没有格局的人,是我们培养格局的第一步。
跳出去。跳出时空情境的限制,以一个更加理性的旁观者身份去解读,作为理性人,我们通常能做出有格局的选择。
如何跳出去?关键是心理距离,在心里模拟,如果是你一个朋友面临你的情况,你会如何劝说他?这种心理替换思维非常有用,但刚开始需要借住纸笔,仅仅是心底模拟,通常无法真正以第三者代入情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我非常喜欢,参透这两句话,人生最起码要少一半的烦恼!
认知的力量。我们思想的高度,行为的力度,取决于我们的认知程度,我们是否真的看清楚了,是否真的坚信!
如果想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我们需要远离低格局的人和事,也需要“心理距离”这样的辅助技巧,但它们都属于外部的调节手段,有用,也很有必要,但更关键的是培养我们认知的高度和深度,格局,从本质上来讲,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心智模式,也就是认知!
谈到格局,很自然地就想到“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如果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能做到在时、空这样的维度中去思考,必然是一个有格局的人,那么如何培养这两种认知?
我们做的每一次权衡,每一个决定,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能看多远呢?这直接取决于我们的长期目标(价值可能更贴切),在长期目标的时间跨度内,长期目标就是我们的判断标准,与目标相吻合的事情,价值得到加强,与目标无关的,甚至是相反的,价值就会被削弱。
正是长期目标的时间纵深,修改了事情的意义,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明确的长期目标,时间纵深基本为零,多根据事情的现实意义进行取舍,为一时的得失挣扎彷徨,无所谓格局,当然这里并非贬义词,对于一些人,有1年、3年、5年甚至一生的长远目标,通常而言,时间跨度越长,事情的意义变化越大,一件普通人在意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可能毫无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格局。
要想有空间的广度,首先是要有足够多的阅历,足够多的经验,坐井观天的人,见识少的可怜的人,肯定是很难形成大格局的,但仅仅是多看,多经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尽可能的看到全貌,更要看到系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用系统的眼光看事情。
所谓因果,大体如此。
对于王剑来说,肯定也明白这个因果关系。
首先,当年公孙述带手下举行仪式,跑路秘境以后,该如何收拾人心?难道其手下的军头悍卒,就没有想要回家的想法?
哦对了,当年那些军人尽可能的携带了亲人,但毕竟还有当地被掠夺的百姓,他们难道不愤怒不反抗吗,这可不是RPG游戏,在这个法术世界,哪怕你是大宗师,如果不打起精神来,被一个毛孩子捅死是非常正常的。
起码在王剑所看过的一本野营杂记里,就准确的记录着,要求人在野外的时候,时刻在帐篷外布置小陷阱,以防备野兽和袭击,这种睡觉时候或者不注意的时候被做掉,是非常正常的。
故老相传,传说中的大侠郭靖,就是在孩提时代,弄死了一个无限接近于大宗师的强者,最后一下子崛起的。
如果说,推演下来,就会发现,当年公孙述很为难啊。
而事后对比,公孙述只怕是用的是最极端的独裁式统治吧。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真是有办法实现这种独裁的。
也就是只有自己人使用法术,而将普通人类变成奴隶。
当然了,也许未必一定要是明面上的奴隶,暗地里的,本质上的,而在表面上,也许还会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会被人或事物的表面所吸引,被浮华催眠进而沉沦。在迷糊当中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判断不出表面背后隐藏着什么,是藏着毒药,还什么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正张着大嘴,等着我们落入口中。
人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是上帝的恩宠还是惩罚?
情跟欲让人有了快乐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绪,这是让人头疼的!
但转念一想,这个世界如若没有七情六欲的存在又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无疑会变得无比的冰冷。每个人都将会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没有欲念,细思极恐。
写到这里不仅有个疑问,佛说:“无欲无求才能大彻大悟”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呢?或许就如上所说无非是个行尸走肉罢了!
既然如此,为何世人又都在追求“大彻大悟”?
简单的说,“大彻大悟”就是天方夜谭不是吗?
无欲无求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多可笑的三个字,
难道世人在追求无欲无求“大彻大悟”的状态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的象征吗?
世人都自私。不要否认,也无法否认。七情六欲的引导,“大彻大悟”的欺骗都在说明人类的自私。
那么我们又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怎样能将痛苦最大化的变小?
或许只有一种办法———逃避。
人是欲望的奴隶,欲望越多,人越焦虑,当然,如果没有欲望,人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适当的欲望可以激励自己遇到更好更加勤奋的自己,讲究一个适度。
但是,感官刺激都会上瘾的。比如你去风和日丽的南极旅游了一圈回来,你会念念不忘,会经常回味在南极的美好时光,因此你会产生再次去南极的欲望。但如果你手头没钱去不了,这种欲望就会变成求不得烦恼或者痛苦。其实,感官欲乐的后遗症就是会上瘾,一切的感官欲乐与吸毒都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刺激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对于能够洞察这个事实的人,不再会认为感官刺激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陷阱上的诱饵:你越满足,欲望越强烈;你不满足,欲望就会像火一样炙烤你,让你备受煎熬。而最终,欲望必然因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而无法满足,然后你就深陷在痛苦的煎熬里,无法自拔。一切试图通过满足欲望的方式来消灭欲望,都是饮鸩止渴。所以,从更高的层面上整体的看,相对于被欲望牵制、在不断满足欲望的道路上挣扎的生活,没有欲望不折腾的清净离欲之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果你把快乐定义成因洞察到欲乐会上瘾的后遗症而产生的离欲之乐,那么,欲望越少越快乐——这是智慧之乐。
很多时候,人们的痛苦都是来自于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即如果我们有一个没有实现的欲望,我们需要付出,让欲望得以实现,此时我们就有了痛苦之源。在我们享受欲望达成的快乐的时候,如果没有新的欲望出现,我们就会享受在满足于现状的情况,如果出现新的欲望,我们又会因为追求这个欲望而受到痛苦。所以说,如果我们如果能做到无欲无求,自然不会感到痛苦,而会安于现状。或许我们会想无欲无求多么痛苦,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其实在想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做到无欲无求。同时想要到达无欲无求本身也是我们的一种欲望。如何做到无欲无求呢,当然是先把欲望给都满足完了呀,及时行乐,然后慢慢看淡一切,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做到无欲无求是件很难的事情,有的人终其一生怕是都无法做到。
秘境人很显然非常擅长挖掘人的欲望,并且以此奴役人。
王剑可以想象的是,在被带入了长安城内的使馆后,这里的奴婢确实也在增多了。
这是个机会吗。
加入书签,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