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篇 太极少侠十九

  如龙尊拳中的“三狮拳”套路:双拳奔出,气势磅礴,中指突起寸许,有如龙首。左右变换之时,动作迅速,富有整体感,验证了古人“神龙无首”的变化莫测。
  动时,似黄龙滚水,浪里推舟;静时,养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时而原地踏步,时而突然快速游走。
  这套拳法移动范围以及拳法收缩幅度虽然不大,却能在摇身转胛间起到“挡、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另一拳防好敌人的二次进攻,紧接着利用与敌人的近身迅速进攻,即“有桥断桥,无桥生桥”。
  龙尊拳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对阵即能比出高低。龙尊拳的秘诀即“练神”,根基为“三战”,运气要气沉丹田,眼法讲究以目视目,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拳法则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离肋骨不能超过一拳头的距离,拳高则不能超过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则为“六斗”。
  流传于泉州的龙尊拳,系少林寺龙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间,铁珠长老来福建,路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遂将龙尊拳传之。三年后朱山学成,传给门人吴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传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传俗家第三代彭金山。一九四五年传到泉州市区西街的一池大师(黄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
  龙尊拳法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为“直上清溪”,即一路龙法;另一派为“太子游龙门”,即二路龙法。泉州流传的是二路龙法。龙尊拳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犹为盛行,而蓝色星球JB国人对此拳也很感兴趣。早在一九九三年二月,JB冲绳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就到福州与古田县武术队进行交流表演。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四百九十六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落迹传教而建造。当时印度沙门和尚跋陀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受到孝文帝的敬重,给他设立禅林。孝文帝便令登封知县在少室山阴,五乳峰下松柏叠翠的幽谷茂林之中,依山辟基,修建寺院。“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因而取名“少林寺”。跋陀博通经法,长住少林,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所以山门外东边石坊的四面题额有“跋陀开创”字样。
  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佛教。小乘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休寺求法的达数百人。慧光、僧稠是跋陀的两个高足弟子。慧光以学显,僧稠以禅著;伹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未继续发展,年老移居寺外。寿终于少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百二十七年)印度婆罗门种姓,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海上历时三年抵达广州,然后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从此,少林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五百三十六年年)达摩传法于慧可后,离少林寺他去,死于禹门,葬熊耳山,造塔定林寺。
  达摩的事迹在《续高僧传》和《传灯录》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也参杂一些神奇色彩。达摩北魏孝昌年间来少林传授大乘禅法。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佛教认为于身为律,于口为经,于意为禅,但达摩所传之禅不同于此,达摩禅的待点在于壁现。就是要以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这既不同于印度之禅,也不同于小乘的旧禅,达摩以《楞伽经》四卷传授弟子。
  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到了北齐、北周,佛寺遍天下,“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北周武帝欲革其弊,采用益州成都人卫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午(公元五百七十四年)五月廿七日,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僧道尼姑被遣返乡,寺庙庵观遂遭废弃,财产散给王公、臣下,少林寺亦不能幸免,寺像被毁,僧众流亡。唐裴漼《少林寺碑》称:“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
  到大象年间(公元五百七十九—五百八十一年)北周静帝复行佛、道二教,僧徒重回到少林。静帝又选一百二十名菩萨僧置于寺。重整寺院,寺院名称改为陟岵寺。
  北周的几个皇后笃信佛教,先后出俗为尼者六人,同时掌握政权的杨坚正图谋代周,也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少林寺由此得到恢复。隋唐间,少林寺从统治者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及其它财产,形成寺院庄园。
  隋文帝代周,诏令五岳,各建佛寺,广造舍利塔。开皇初午,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诏赐柏谷坞屯田一百顷为寺院庄田,少林寺的殿阁佛塔在此时也得到恢复。
  作为一个百顷的寺院大庄园,隋末农民战争遭到农民军的打击。《少林寺碑》称:“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赏赐,除了封爵,并赐田四十顷。嵩岳近在京畿,位在嵩岳的少林寺便成皇帝游幸之所,高宗、武后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武则天为其代唐为周的需要,提倡佛教,高抬僧尼。
  所以少林寺在从武德,贞观到垂拱、开元年间,大规模恢复和修建,到开元十一年少林寺殿宇已华丽壮观“妙楼香阁,俯映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以后少林寺在李唐诸帝的支持下,继续兴盛,即是唐武宗毁佛,禅宗一派仍很发达,少林为禅宗祖庭,所以“海内灵岳,莫如嵩少”。
  直至宋、元未有衰落,宋代理学兴起,儒佛合流,互为影响。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一万四千余亩,寺基五百四十亩,楼台殿阁凡伍仟零四十八间,僧徒达两千乡人。清雍熙年间所藏佛经凡九千五百余卷。
  元代崇佛,对少林僧十分尊崇,据元代《裕公和尚碑》,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主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皇庄元年(一三一二年)封赠他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晋国公,福裕主持少林,“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当时少林寺颇为兴盛,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中外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
  元末红巾军曾至少林,寺僧逃散,寺院空虚,无人看管,殿宇佛像悉遭破坏。明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宣德间,寺僧八百余,寺院整饰,花水满院,正德三年,又翻修禅堂,在月空禅师主持少林期间门人以千计。
  在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因寺僧抗倭和镇压农民军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寺院,按旧制重修初祖庵大殿。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众盈五百”。万历间又增修毗卢阁。
  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皇太后又特赐少林寺精工刻印佛经六百三十七函。明朝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寻成为“域内巨刹,缁衲之伦,聚众者以千数”,并享有明朝官府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明末少林寺僧因参与镇压农民军活动,遭到农民军的打击。此后四十余年间,久经劫火,异常冷落萧条。待清朝统治者平三藩、台湾后,广建寺院,少林寺也在这时开始重建,从康熙到道光末的近二百年间,少林寺不断得到修整。